村委主任杂志

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时间:2024-10-30 16:11:23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孔 雀

  新时代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科技创新、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有责任也有义务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力、智力、技术等支持。文章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分析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提供理论参考,进而提升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于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在这一背景下,“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放大,然而,当前如何将乡村振兴与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有效融合,实现学生成长、高校发展、乡村振兴,是一个亟待探究的课题。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社会发展的新方向,也为高职院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提供了新的机会,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助力人才培养

  首先,“三下乡”社会实践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接触与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机会和平台。大学生亲身深入乡村地区,可以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人文地理、社会发展情况和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关注乡村问题,深化其认识和理解,进而增强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尊重和热爱,坚定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信念,坚持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乡村振兴聚势赋能,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其次,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可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乡村振兴既是经济水平的提升,也是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学生深入实地了解国家、社会、乡村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深入探索乡村问题的好机会,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亲身感知乡村地区发展面临的实际困境,也更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祖国建设的一份子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且,部分学生的成长环境远离土地,远离乡村,对乡村地区的发展知之甚少,通过社会实践,能增加其对乡村的了解,重新认识乡村、认识农民,重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参加工作更加积极进取,增强自身责任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需要走进乡村、走进当地居民家庭,必然需要与当地政府部门、居民等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社会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其社会阅历,缩短社会化进程,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一定的社会经验,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自身竞争力。

为乡村提供人才、技术等多方面支持,助力乡村振兴

  首先,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为我国乡村地区提供人才支持。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加强了乡村地区与高职院校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为乡村地区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并进一步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下乡”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较好服务社会、服务乡村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运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最新思想理念服务于乡村,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为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有助于将乡村振兴和产学研紧密结合,是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高职院校通过积极动员学生投身“三下乡”社会实践,巧妙结合并发挥自身在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因地制宜与当地乡村产业发展融合,实现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术理论,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在实践中完善自身,做好推动乡村振兴的助力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有效助力乡村产品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加深了高职院校与乡村之间的合作与融合,实现了双方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与地方社会交流的平台,助力校地合作

  首先,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加强了高职院校与地方社会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通过组织此项实践活动,进一步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进行更深的交流与联系,一起探究当地乡村发展问题,并探讨有效解决方案。

  其次,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师生搭建了与地方社会交流的平台。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当地乡村居民、干部等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从而更加充分地了解当地乡村的发展状况和现实需求,这也会点燃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热情。同时,学校为师生搭建的与地方社会交流的平台,也为学生以后走进社会、适应社会提供了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分析

  “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是高职院校创新教学模式的一种体现,也是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高职院校的师生得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直接应用于乡村的实际情境中,为乡村的振兴与发展贡献宝贵的力量。然而,在具体实施中,这项活动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阻碍,如组织协调能力不足、校地供需不匹配、形式大于内容、支持力度有限等,既影响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成效,又阻碍了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宣传力度不够

  尽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目前各大高校都积极开展的活动,但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缺乏有效的组织体系,仅充当了实践活动通知的传递者,尽到了上传下达的责任,但是没有落到实处,导致活动效果不佳。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组织宣传、策划安排等方面力度薄弱的问题,主要是学校团委组织在积极宣传和动员,缺乏校党委宣传部、校学工部、各二级学院的大力支持,导致实践活动的推广缺乏有力支持,影响了最终效果。同时,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群体,主要集中在学生干部和社团成员,普通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相对较低,这反映出此项活动在组织宣传方面存在时效性不足的问题,未能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参与度。

校地供需不匹配

  供需不匹配是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即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的服务和乡村地区的实际需求存在明显差距。在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部分团队过于关注活动的外在形式和任务难度,对乡村的实际需求未能做到深入了解,忽视了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这些团队往往只是进行表面的知识传授、才艺展示或自我宣传,缺乏与当地乡村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使得活动内容显得空洞且形式化,难以助力乡村振兴,更甚者,某些活动还可能因不符合乡村发展需求而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内容与形式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时间有限、内容重复、形式单一等问题。实践活动前期准备工作简单,缺乏考察,造成实践选题出现偏差。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理论偏离实际的情况,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不足,使得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未能取得理想的实践效果。一些实践团队只是简单地完成了社交活动,并未将实践项目落实到位,没有深入乡村实际环境中进行调研,没有发现乡村问题和解决乡村问题,也就没有实现“三下乡”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部分实践团队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仅仅提交一份实践报告以获取学分,对实践报告的质量要求并不高,只要格式正确、字数足够就是一份合格的实践报告,以此说明实践任务的完成度,而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实践目标的实现程度、发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更加重要的部分缺乏深入的考核,在学生实践完成后缺乏后续跟踪,造成学生未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实践效果,也就难以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和发挥个人才能。

资金支持力度有限

  高职院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从未松懈,但是在经费、师资和组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部分院校面临无资金使用的局面,“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经费捉襟见肘。经费短缺直接导致了师资力量不足和设备匮乏,进而限制了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和深入实施,对活动最终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专业教师资源的不足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局限性,难以组建一支具有经验丰富和高效执行力的实践团队,进一步削弱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路径研究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活动宣传力度、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丰富实践内容与形式、组建优质实践团队、做好资金保障工作等措施,以保障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

加大活动宣传力度

  互联网时代,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想取得最佳效果,需要在前期宣传、中期调研和后期推广的过程中下功夫。活动开展前期,学校宣传部和校团委等部门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积极督促各二级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报名参加,提高师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吸引更多有志师生加入团队,增强“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力量与支持。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实践团队应重视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工作,积极利用新媒体和其他宣传媒介,实时更新本团队实践活动进展,广泛传播实践中的宝贵经验。进入活动后期的推广阶段,团队应聚焦典型事迹的宣传,致力于打造具有示范作用的实践团队和标志性的实践项目,以此提升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而为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积极贡献力量。

深化校地合作交流

  针对校地供需不匹配的问题,需要加强高职院校与乡村地区的双向联动。首先,当地乡村地区要抓住“三下乡”社会实践这一契机,积极对接志愿服务工作,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实践团队带来的人力、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为实践团队提供工作、生活和安全保障,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高校需要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组织纪律严的实践团队,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带队指导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与学生保持稳定的联系和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进展和面临的困境,做到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以便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进而达到“三下乡”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最后,建议“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同当地乡村保持长期联系,通过设立“实践基地”“合作基地”等,建立稳固性强、针对性强、专业性高的社会实践基地,实现长期的合作、跟踪和反馈。实践团队可以定期前往乡村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实践活动的后续进展情况和当前存在的不足,并不断进行更新完善,将实践活动作为为乡村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桥梁,为乡村不断输送新的思想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助力乡村振兴。

丰富实践内容与形式

  “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开展内容与形式应当是有针对性的,不应该千篇一律。在实践活动正式开展前,至少提前2天的时间,实践活动负责人应当了解实践目的地的基本情况,将当地乡村发展的优势资源、面临的困境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实践团队的成员。同时,根据反馈的一线消息,实践团队应依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进行活动策划,避免“假、大、空”,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需要,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创新实践活动形式,注重挖掘专业知识、乡村需要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调研的乡村,采用理论宣讲、走访调研、志愿帮扶等多种形式发现、分析、探索当地乡村的社会发展现状,拓展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不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学校和乡村的共赢,既有助于发挥“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也有助于当地乡村发展。

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当前,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保障工作仍有待完善。“三下乡”社会实践选择的地点一般在乡村,只有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三下乡”社会实践才能顺利开展,实践团队才能持续走进乡村,深入观察研究当地乡村存在的问题,通过专业技术、科学分析为乡村提供有效服务。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仅由校团委负责,其他部门的支持相对较少,因此资金缺乏,取得的育人成效也相对有限。高职院校应当意识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重视“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设立“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资金。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效,也要多方发力,需要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合作,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支持,多方携手共同助力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实施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缓解途径。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为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机会。高职院校通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走进乡村、走进社会,观察、了解、探索中国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精心组织、统筹推进、注重实效,切实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效果。

  编校:董亚泥

  网络:柳绣华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