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下滑县乡风文明建设浸润美丽乡村

时间:2024-10-29 13:47:40来源:中共滑县县委党校 文字:朱振宇

  乡风文明建设涉及农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稳定和谐的乡村环境等内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主要阐述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以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为例,探究乡风文明建设的做法、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针对目前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困难,需要通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作用,完善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深入挖掘传承利用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建立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等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以文明乡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的重要内容,其中就包括了“乡风文明”四个字,充分说明了乡风文明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农村经济,又要抓好农村思想道德、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建设。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物质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如大部分农民建起了楼房、购买了小轿车等,衣食住行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是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是日益增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地实现物质上的改善,而是需要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在支撑,文明乡风能够从精神层面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提升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和干劲的动力源泉

  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活动环境治理等方面。文明乡风承载着一个地域的历史沿袭和社会风俗,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往往会影响当地村民的精神状态。例如,一些地域和村庄乡风文明程度偏低,可能出现不良的社会现象,容易导致农民的价值追求发生偏差和精神风貌低迷,造成发展动力不足,这与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相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域和村庄乡风文明建设程度较高,重视教育和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发展思路明确,干劲充足,乡邻和睦,村庄整洁美丽。文明的乡风环境能够起到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引导正确价值追求,提振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状态和干劲,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久稳定的实践动力。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

  和谐稳定的乡村发展环境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条件之一,推进农村基层治理要充分发挥自治、法治、德治的作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本身就包含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推进道德法治建设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等,这与自治、法治、德治是相辅相成的。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把积淀在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到农村治理之中,通过加大农村法治建设的力度和制定合理的乡规民约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更加有效,社会发展环境更加和谐稳定。

滑县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处黄河故道,面积1781平方公里,辖14镇6乡3个街道办、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滑县大运河遗产保护示范区和1个滑东新区,744个村(社区),150万人,是河南第一产粮大县、中国小麦第一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近年来,滑县多措并举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农民群众道德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升,乡村环境焕然一新,乡风呈现良好新风尚。

不断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近年来,滑县不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和引领。一是大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抽调县委党校、党史办等部门的业务骨干组建县委宣讲团,推进农村(社区)常态化开展学习理论政策宣讲活动。二是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1+10+N”志愿服务队伍,1即县级总队,10即围绕理论学习、法制教育宣传、科普文化服务、推进乡村振兴、开展孝老敬老和移风易俗等工作任务成立的10支常备队伍,N即若干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队伍,这些志愿服务队在乡村开展常态志愿服务活动。三是文明实践成效显著。根据《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标准》,按照“有机构、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六有标准,在全县744个农村(社区)建立文明实践站,已达到农村(社区)全覆盖。文明实践站围绕推进创新理论传播工程、推进主流价值培育工程、推进优秀文化弘扬工程、推进文明风尚培树工程、推进关心关爱暖心工程等五大工程常态化开展工作,在社会上形成了积极影响。

扎实推进移风易俗

  近年来,滑县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婚丧习俗改革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助推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反对浪费 崇尚节约 文明用餐 光盘行动”文明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全县行政村建立“一约五会”,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建设内容。滑县通过建立健全移风易俗管理机制,进一步压实责任。通过大力倡导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遏制农村的不良现象和风气。目前,农民群众中逐步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良好风气。

大力开展选树身边典型活动

  近年来,滑县不断加强身边优秀人物事迹选树和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以2023年为例,通过自下而上、逐级评选,评选“乡村光荣榜”4048人。以“道德模范”“滑县好人”“两好两孝”等评选为抓手,坚持从群众中选,由群众来评,评选表彰2023年度滑县好人31人,2023年度道德模范10人。“两好两孝”的本土评选品牌已在全社会打响,截至2023年累计评选出县、乡、村三级模范25496余名,在全县营造了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以爱国守法、遵德守礼、敬业诚信、家教良好、热心公益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截至2023年共评选出国家级1户、市级19户、县级103户。开展“榜样的力量”2023年滑县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专题展览进农村(社区)活动。组织“学习道德模范 践行榜样力量”基层宣讲活动等。通过以上评选活动,滑县营造了学先进、树先进的浓厚氛围。

持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近年来,滑县不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出台了《滑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意见》,持续开展治理“六乱”、开展“六清”行动,充分利用农村“大喇叭”进行宣传动员,每月集中开展“吃大锅饭”“大清扫”活动,采取“县直单位帮包”“人居环境积分管理”“专项督查”等工作措施,各乡镇(街道)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人居环境整治激励机制等。目前,滑县圆满完成背街小巷硬化“清零”全覆盖工作任务,全县村容村貌得到持续提升。

滑县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作用发挥不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目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组织领导作用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不够;二是组织动员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主动性不强;三是推进移风易俗示范引领作用不够。以上原因导致乡风文明建设水平不高,一些不良社会风气还不能及时制止或改善。例如,一部分农村高价彩礼现象依然存在,大吃大喝,大操大办、过度“劝酒”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滑县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比来说,政府对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完善,但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有限,部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与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

本土优秀文化资源传承利用欠缺

  滑县历史底蕴深厚。始为颛顼建都之地,继为历代诸侯封国之域,境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唐建明福寺塔、千年学府欧阳书院、隋唐古寨瓦岗寨、4A级景区道口古镇等。在这古老广阔的大地上,历史名人荟萃,如一代传奇商人、政治家吕不韦、朱元璋的老师宋讷等,孔子、庄子、惠子,欧阳修等人的足迹也曾在滑县的土地上留下痕迹,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深沉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滑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但在传承利用上还存在进步空间。特别是由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而创作出的优秀文艺作品数量还非常少,缺乏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娱乐活动,部分群众甚至对本土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不了解或是了解不多。归根到底还是对本土文化资源传承利用上重视不够、谋划不够、措施不多。

乡风文明建设缺乏保障措施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压力传导;二是乡风文明建设人才缺乏。当前,城市对农村人口的虹吸效应非常明显,大量的农村青年到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儿童,而广大青年群体正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主体,乡风文明建设的专业人才更为缺乏。三是资金缺乏保障。农村工作繁重,需要投入资金的硬性工作多,资金紧缺也是制约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见建议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和党员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牢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价值追求,真正在思想上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领路人。二是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宣传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组织协调更多的农村经济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乡风文明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汇聚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农村党员干部要自觉带头抵制社会不良现象,在推进移风易俗中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切实发挥示范模范作用,持续引领村民自觉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四是切实履行监督职责。结合本村实情,组织村民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引领和监督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对违反村规民约,败坏乡村社会风气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并对其通报,对其情节严重者按法律程序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处理。

完善公共基础文化设施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县级文化部门要制定建设的标准,建设主体要坚持实事求是、按标准和要求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滑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均衡的现象一直存在,县乡一级政府要统筹全县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政策资金要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薄弱的村庄倾斜,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二是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打造城乡互联互通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农民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三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探索并建立积分制度,号召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深入挖掘传承利用本地优秀文化资源

  传承利用好本地优秀文化资源能够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使其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一是思想重视。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入挖掘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充分利用好历史文化名人、红色革命文化、农耕文明等精神文化资源方面多下功夫,做好规划。二是效仿成功经验。例如,滑县历史名人暴式昭(1847-1895),字方子,他的廉洁为民事迹被编成豫剧《九品巡检—暴式昭》,被河南省纪委列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学习剧目,在全省巡演,作品创作得非常成功。县文化职能部门可以借鉴学习这样的经验,多推出优秀的文艺作品。三是创作富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等部门组织文艺工作者可以将农村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融合起来,融入乡风文明建设之中,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艺活动,常态化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建立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乡风文明建设是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需要强有力的制度做保障。一是建立乡风文明建设考核机制,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县、乡两级年终考核目标,纳入县、乡、村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年度考核内容。考核内容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杜绝形式主义。二是建立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库”。积极用好本村的退休教师、退休干部职工等,支持大学生、农村各类人才返乡创业,要积极探索建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库”和人才常态化培训机制。三是强化资金保障。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等,保障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乡风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之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内在统一性。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参与共建,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面貌,共同促进农村社会文明新风尚的形成,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董亚泥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