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4-10-29 13:42:54来源:中国计量大学团委 文字:刘鑫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文章探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及实施路径。通过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政策支持、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策略,旨在通过优化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等措施,提升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效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首次建立了乡村振兴指标体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诸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问题,全面推进政策实施,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高校的参与和助力。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充分运用青年人的智慧,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同样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引导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有知识、有情怀的大学生的参与。对于乡村发展而言,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品牌化,提高农民收入;可以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如改善教育、医疗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乡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协助当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促进文化传承,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帮助村民尤其是儿童了解和尊重本地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可以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普及现代农业技术、卫生健康知识等,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可以通过教育辅导和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实用技能,提升村民科学素养,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可以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桥梁,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增进城乡居民之间的了解,促进城乡协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可以协助地方政府落实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如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探索适合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还可以参与政策研究与反馈,为政府决策提供基层视角和建议,助力政策落实与创新实践。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可以深刻理解“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责任与使命,志愿活动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的决心;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新知识,不断创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与村民合作,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协作,不仅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更能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让乡村发展和大学生发展实现共赢,让新时代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力不足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不足会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先进技术,将所学所长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服务于农村发展,是新时代青年履行时代使命,实现强国担当的体现。但在现实情况中,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去乡村开展志愿服务,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从学生方面看,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时代,生活条件优渥,部分大学生无法接受乡村相对较差的环境,也没有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缺乏情感共鸣;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地区需要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层次也随之提高,部分学生服务能力不足,影响了服务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评价,收到“差评”的大学生团队的服务热情锐减,加之志愿服务评价机制不科学,大学生无法在专项志愿服务中获得成就感,加剧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动力不足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性不足

  一是表现在服务零散,缺乏统一规划上,根据调查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基本上以学生团队自发组织参与为主,且团队比较零散,人数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规模。二是表现在服务时间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往往集中在大一、大二寒暑假期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参与机制,项目延续难度大,志愿服务项目缺乏长期规划和后续跟踪,导致成果难以持续。三是表现在专业技能匹配度上,大一、大二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实际应用能力不够,与乡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缺乏有效的技能培训机制,导致志愿者难以发挥最大作用,服务对接地需求下降,学生参与热情下降,项目可持续性不足。

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不够

  一是资金支持不足,很多志愿服务项目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志愿者的交通、食宿等基本开支难以得到保障;二是项目运作的资金来源不稳定,难以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三是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志愿者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安全风险,如交通安全、健康安全等,同时,相应的保障措施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保险机制,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志愿者可能面临经济损失或健康风险;四是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很多组织以单一的志愿时长作为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志愿活动的激励机制未能与入党推优、综合测评等学生比较关心的评价内容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乡村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路径探索

转变观念,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影响力

  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动力不足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学生思想观念问题。“大思政”背景下,如何让大学生树立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乡村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在培养学生树立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可以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乡村振兴相关内容,如农村经济学、农业技术、乡村治理等,让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乡村振兴的背景、目标和方法。大力推广乡村振兴相关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如支教、农业科技推广、乡村发展规划等。充分运用科研学术平台,邀请专家学者、乡村振兴领域的实践者到校举办讲座,分享乡村振兴的经验和成果;组织乡村振兴相关的研讨会和论坛,为学生提供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兴趣。高校还可以开展乡村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结合乡村振兴需求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此外,校园文化与氛围的营造也是关键,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运用校园媒体等多种方式,营造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宣传国家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让学生了解国家对于乡村振兴的支持和期望,积极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典型,发挥榜样作用。通过采取这些策略,高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起投身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政府层面,利用官方媒体以及小红书、抖音、微博等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取得的成就,提高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大力宣传与大学生有关的乡村振兴志愿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举办乡村振兴专题讲座、研讨会和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讲解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组织政策宣讲团,深入高校宣讲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解答学生疑问,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了解相关政策。通过上述措施,政府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起投身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系统思维,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长期规划

  整合资源,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期规划是确保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政府层面,需在政策上明确志愿服务的目标,如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推广农业科技、促进乡村文化传承等,设定清晰的愿景,如在未来五年内帮助多少个乡村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等,并且制订详细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明确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表、预期成果和评估标准,规划应包含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实施、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在高校层面,需进行资源盘点与需求调研,盘点现有的资源,包括资金、人力资源等,开展需求调研,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确保志愿服务活动能够精准对接乡村需求;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各方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提升志愿服务活动效果;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志愿者、受益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规划和活动内容,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期规划,确保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持续、高效地支持乡村振兴工作。

整合资源,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提升服务保障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相辅相成,也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性不足、学生服务动力不足问题的重要举措,需要高校和政府共同努力,实现资源整合。

  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或组织,明确团队的目标和职能,选拔有志投身乡村振兴的大学生加入,建立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为志愿者提供系统的培训,包括乡村振兴政策、农业技术、乡村规划、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知识;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包括项目管理、团队协作、沟通技巧等,提高志愿者的综合能力;加强实践锻炼,安排志愿者参与乡村振兴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实际情况;开展专业需求调研,确保“供需均衡”;组织志愿者参与具体的志愿服务项目,如支教、农业科技推广、乡村发展规划等,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制定专门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提供奖学金、创业资金等,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大学生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科研项目、创业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志愿服务认证体系,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提供认证证书,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权利和义务,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确保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如购买保险、提供健康保障服务等,解决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优化资源整合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的能力,提升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展望未来,期待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为实现乡村繁荣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