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奔向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星辰大海”

时间:2024-10-29 13:16:30来源:泰山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王萌萌

  在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中,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尺,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关键一环。然而,面对快速的社会变迁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在广袤的农村大地激活精神文化的活力之源,让每一位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亟待解答的时代命题。文章旨在探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动力机制构建,深刻剖析实践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策略。

  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和幸福感,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关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践中,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着多重挑战与困境,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动力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策略克服这些难题。

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及其指标体系

基本内涵

  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现代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动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是指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确保每位农民不仅享有更加丰富的物质条件,还能平等参与并享有高质量的文化生活,实现个人情感的充实、知识素养的提升、价值观念的升华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这一目标强调的是文化资源的普及与均等化、文化活动的多样与参与、文化成果的共享与欣赏,以及文化能力的培育与提升,从而促进农民整体精神面貌的积极变化,构建自信、和谐、开放的农村文化生态。

指标体系

  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设计遵循“两个维度、四个一级指标、十七个二级指标”的框架。首先,两大评价维度聚焦于农民个体文化资源的历史增幅与横向差异,利用农民参与公共文化的主动性作为评判公共资源有效性的核心标尺,映射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其次,四大一级指标构成了评价的基础架构,具体结构见下图:(1)文化获得:涉及公共文体旅游设施的普及、文化经费的投入、公共文化和旅游活动的丰富性,以及特殊群体能否便捷享用公共设施,共4个二级指标。(2)文化参与:通过文化、旅游、体育健身三个领域的参与率来衡量,合计3个二级指标。(3)文化享受:侧重于居民对各类文化服务与市场的满意度,涵盖公共文化的满意度、旅游、体育健身及文化市场,共4个二级指标。(4)文化发展:从教育年限、艺术审美培训、知识产权拥有量、文化行业资金支持、数字技术应用及经济指标(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等方面综合评估,共6个二级指标。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这十七个二级指标的设置,不仅考量了文化资源的直接供给与利用,还深入到个人的文化体验、教育发展及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评估网络。高水平的一级与二级指标表现,意味着更加均衡的文化资源配置、更广泛的参与度、更高的享受水平及更有利的文化发展潜力,进而标志着区域、城乡及不同群体间精神生活的差异正逐步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正逐渐成为现实。

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动力机制构建

内生动力激发:文化自觉与自我发展

  内生动力激发是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即认识到文化对于个人成长、社区和谐乃至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文化活动。这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增强自我发展意识。通过开设文化讲座、技能培训班等形式,农民可以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激发其对精神文化追求的兴趣和动力。鼓励农民挖掘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文化节庆、民俗活动等加深农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形成文化自觉。

外部支撑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

  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充足资源的投入是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外部保障,政府应出台更多鼓励农村文化发展的政策,如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为农村文化项目提供支持。同时,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路径,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影院等,以及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确保农民能方便地获取文化资源和服务。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农村文化项目,通过公私合作模式(PPP)等创新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引入更多优质文化资源进入农村。

平台搭建与创新:数字化赋能与社区参与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赋能成为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途径。同时,社区的积极参与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力量。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服务平台,如数字图书馆、在线教育课程、农村电商平台等,拓宽农民获取信息、学习新知、展示才华的渠道。推广智慧农业、远程医疗、电子政务等,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同时也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宣传、组织提供技术支持。鼓励农民成立文化社团、文艺团队等,自主策划和举办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自下而上”的文化发展动力。政府和社会机构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农民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社区文化生活。

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困境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局限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设施相对落后,图书馆、文化站等数量不足,且更新维护滞后,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即便在一些已建成的文化设施中,由于缺乏专业人员、运营资金不足等因素,服务项目单一,活动质量不高,难以吸引农民广泛参与,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数字化转型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尚不充分,网络覆盖不全、数字鸿沟明显,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农民实际文化参与和文化体验不足,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区域差距和人群差距的挑战

  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丰富度及农民文化素质提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区域间的不均衡加剧了农民精神生活的差距。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及妇女等,可能因身体条件、教育背景或家庭结构等原因,更难参与到现有的文化活动中,导致其精神世界更加贫瘠。农民个体间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和参与意愿也存在差异。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农民可能更注重物质生产,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够,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

文化消费水平整体偏低的制约

  尽管近年来国家政策日益重视文化消费的扩展,但农民文化消费水平低下的问题仍未取得根本性转变,成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一大障碍。精神富裕与个人精神需求强度、文化资源获取及享受能力紧密相连,而这些又直接受到个人教育水平的影响。中西部与农村地区因收入水平偏低,限制了其在文化教育上的投入,这不仅拉大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也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居民在思想意识、公民素质发展上的不均衡,最终体现在居民精神状态发展的失衡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间,农村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虽逐年缓慢增长,但年度增量波动较大,且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显著差异。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3589元,远高于农村居民的1951元。这一系列数据揭示了在推动全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缩小城乡文化消费差距、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农村居民教育文化投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具体如表所示。

2019—2023年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示意表

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建议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政府需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包括实体设施,如图书馆、文化广场的建设和升级,以及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农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等公共文化场所,为农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空间,确保文化服务的硬件基础稳固可靠。实施精准文化扶贫,并聚焦经济薄弱和偏远地区的特殊需求,通过定制化的文化扶贫项目,精准投放资源,缩小区域间文化服务差距。推动文化资源网络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在线文化教育资源库,让优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实现文化服务的时空跨越。

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激发内生动力

  针对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失衡问题,要把生活重心转移到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上来,通过参与精神生活交往丰富精神世界。强化全民教育体系,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推广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覆盖科技、艺术、法律等多个领域,全面提升农民综合文化素养。激活文化传承与创新,鼓励农民参与保护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工作坊、技艺传承班等形式,增强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构建激励与认可机制,建立多层次的文化创新奖励体系,表彰在文化创作、文化传播中有杰出贡献的农民,形成正向激励循环,激发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深化文化认同与强化社区凝聚力

  在基础教育阶段增设本土文化课程,如乡土历史、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如田野调查、乡土故事讲述等,让学生从小接触并热爱自己的文化根基。同时,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开展“家乡文化探索夏令营”“民间艺人进校园”等活动,让年轻一代亲身体验并传承本土文化。鼓励各村、镇建立文化活动小组,由村民自己策划和执行节日庆典、传统手工艺展示、乡土戏剧演出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还增强了村民间的协作与互助。利用社交媒体、村务公开栏等平台,提前预告活动,增加参与度和社区影响力。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启动“农村记忆工程”,包括编纂村史、录制口述历史、整理民间故事集等。同时,建立乡村文化博物馆或文化角,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展示和传承。通过数字化手段,如建立云端数据库,让文化记忆得以永久保存并便于访问。

促进城乡文化深度交流与融合发展

  建立城乡文化互动中心,作为长期固定的交流场所,定期举办展览、音乐会、工作坊等,既展示城市先进的文化成果,也展出农村的特色文化产品,形成互补优势。利用数字技术,如直播、虚拟现实等,让不能亲临现场的人也能参与其中。政府和文化机构联合推出“文化直通车”,一方面,组织城市文化工作者、艺术家定期下基层,进行艺术指导、文化讲座、作品创作等,提升农村文化活动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选拔农村优秀的文艺团体、手工艺人等,安排他们在城市的剧院、博物馆等地进行展示和表演,让城市居民了解并欣赏到农村文化的魅力。推动城乡文化机构结对子,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资源互换、项目共研、人才交流等形式,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城市图书馆与农村书屋合作,建立图书流通机制;城市艺术院校与农村小学共建艺术教育实践基地,既丰富农村孩子的艺术教育,也为城市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

  综上所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自身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健全的动力机制,有效应对实践中的困境,采取多元化策略,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