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活力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在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2018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绿富同兴”、构建“富民链”以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文章首先梳理了生态赋能乡村振兴取得的主要成效,其次总结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生态赋能乡村振兴取得的主要成效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从“自然支配人”到“人支配自然”,再到现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本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各地要把打造本地农村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工作发力点,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大力发展绿色林果蔬菜种植。根据地域实际,以保护生态资源为中心,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模式,通过蔬菜优质种苗繁育、露地蔬菜培育、高效设施栽培及加工物流园的建设,走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创新之路,建设特色采摘果园、绿色蔬菜种植基地等,大力发展适宜当地种植的绿色林果蔬菜、特种中草药,建设生态农业。以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基础,推行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实现农业种苗、化肥、生物农药精准投入生态种植。
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产业。以绿色、高效为宗旨,进行生态化、景观化、高效化、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的特种养殖。养殖采取传统圈养,采用乡村联合体形式共同开展特种养殖,并把粪便回收发酵作为蔬菜种植基地农肥。走“生态园+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道路,按照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关键要求,通过特种养殖的规范化生产,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一方面,可依托采摘果园和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为游客提供近距离的养殖示范、观赏和参与互动,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来源。同时,养殖产品销售可结合农场专供、社区直销、产品分销、产品团购等模式。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仅涵养了生态资源,也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立足“生态基底”,打造现代旅游样板
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时,大部分乡村已通过农民入股的方式,实现了农民增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带动群众奔小康。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大部分地区开发原始生态资源或多年坚持荒山绿化,以地域山寨文化为立足点,发展以古山寨文化特色和休闲观光农耕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保留古山寨遗址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以乡村风情为主题,就势取材,精心打造农艺景观,突出山寨特色,让游客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民俗民风。同时,以历史传承为主线,以实景演出、主题公园等形式介绍当地历史名人、古迹等,积极营造文化氛围。建设集农、林、牧、渔、休闲观光、科技示范培训、教育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旅康养田园综合体。
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依托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运营包含自然景观、田园风情、农耕文化等主题的特色民宿群,打造特色“心灵驿站”。民宿建设大多采取两种方式盘活资源,一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自营、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闲散土地新建民宿,二是以村集体为主探索回购、租赁、置换、退出等模式将村内旧庭院、农户闲置土地等改扩建民宿,并在民宿聚集区实现“两通”“四建”,在特色民宿品牌的带领下,立志打造特色民俗风貌,形成具有民俗特色、创新风尚的民宿发展格局。
全力发展“一体化”旅游营销战略,打造地域品牌形象。积极与旅游门户网站合作,持续在携程网、美团网、去哪儿网、马蜂窝、大河票务网等网站开展特色旅游项目。借助大众网、齐鲁网、搜狐网等网络媒体进行景区宣传,并建立生态园形象代表。与今日头条、快手、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合作,开展旅游产品营销和宣传。举办文化旅游节、丰收节、九月九重阳庙会等文化活动,带动客流增长,促进区域增收。
传承民俗文化,丰富生态文化底色
现今,乡村大多高度重视历史古迹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依托特色文化遗产廊道资源,以区域乡土文化为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党支部牵头建立乡村振兴数字平台,采取拍摄制作纪录片、宣教片、短视频等形式分享传播乡村记忆;成立“村庄历史调研小组”,通过实际调研和史书查阅等方式对村史进行编纂整理,让历史佳话久久流传;将历史故事记载与乡村文化资源融合提炼,打造特色光影实景演出,实现历史与观众对话、科技与人文交织。
“民俗文化科普馆”延续乡村民俗文化。建立乡村特色民俗文化科普馆,馆内通过图片和实物等形式,展示了区域地质地貌结构的演变、历史沿革、节令习俗等。
“直播基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制定“党支部+基地”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直播平台+乡品市集”的产品销售模式,集中村域及全区优势农副产品入驻直播平台,发挥村企共建资源互补优势,通过产业联动、产业聚集、技术渗透等方式,有机整合农产品加工、餐饮、旅游等产业,并运用各级媒体平台,多渠道多途径宣传推广。以村域“网红”和优秀自媒体运营人员为主播,引导党员及村民带头参加互动直播,直播场景可以在生产基地、街区景区、田间地头、乡品市集等。
“四季村晚”唱响乡村振兴序曲。以“乡愁”为村企共建背景,以“四季村晚”为品牌,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农民群众、市民游客乐于参与、便于加入的自我展示平台,将“村晚”打造成“网红”坐标。结合传统节日,实现常态化开展。小舞台大能量,村民们当家作主,秀出了新时代新农人的文化自信,盘活了村庄资源,激发了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非遗工坊”赋能乡村共富梦想。打造“课程化、产业化、数字化、公益化、品牌化”的手造工坊。组织非遗传承人在“手造学堂”定点开班授课,开展集中培训、实操实训、订单式培训,有效提升技能水平。通过“手造学堂”,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新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魅力和风采。
强化乡村振兴保障,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抓党建促生产、抓队伍强基础,建设决策共谋、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党建引领工作体系,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带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成立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近年来,部分乡村立足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成立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邻近村庄久远深厚的内在联系、共同的乡土情感,自下而上联合发展,充分梳理整合山、河、村、田、林等资源,发挥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带动引导作用,打造特色党建品牌。以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为组织形式,借鉴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合理有序安排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以生态主题农业为基础、以特色旅游休闲度假为核心带动、结合现代乡村人居社区建设“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发挥旅游的核心带动串联作用,主打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旅游功能,打造都市圈周边特色休闲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一是打造特色党建品牌,成立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村干部、第一书记带头干,党员当先锋,先进当主力,解决“当家为了谁,为谁而当家”的问题。组织带动拉近干群关系,强基固本实现基层治理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二是制定“党支部+基地”的企业管理模式。以“电商直播”为主线,发挥村企共建资源互补优势,有机整合农产品加工、餐饮、旅游等产业,引导党员及村民参与各种互动直播。创建特色乡土文化品牌,聘请非遗传承人教授扎染、编织、面塑等技艺,打造特色“非遗工坊”,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以“乡愁”为背景,打造“四季村晚”民俗节庆文化品牌,助推乡村产业发展。三是以“电商直播+三农”为实施路径,实现“农产+农文+农旅”深度融合,打造以现代休闲农业为基础、以特色旅游体验为带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的“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新模式,将产业项目逐渐向研学教育、非遗工坊、生态修复、加工制作等领域延伸。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首先,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严重,受教育程度偏低,生态文化认同度较低,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经济发展第一位”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生态振兴。例如,农村农业投入品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秸秆燃烧污染,导致乡村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其次,绿色生产方式亟待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程度低、产能不高、规模较小。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度低,受地域和环境影响,存在绿色技术创新的应用性瓶颈。绿色产业链发展不健全,东、中、西部存在较大差距,绿色生态高效循环农业普及率较低。例如,部分地区病虫害绿色防控、低成本可降解农膜、有机肥替代化肥、种养结合与农牧循环仍没有得到普及。
最后,乡村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不足。一方面,农业生产环保基础设施不足,农户难以承担环保灌溉方式的变更、生产废弃物处理方式的变更等所产生的费用,导致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普及面不广。另一方面,农村生活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地区的村容村貌有待提升,村庄没有进行整体生态规划;部分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欠缺,仍存在乱扔乱放等现象。
生态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探索
夯实基础,打造多元共治的生态振兴共同体
夯实基础,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加强村域空间管制,合理划定发展空间;推进生态保护红线严守工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生态基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首先,从国家层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加强基层生态治理和乡村生态振兴规章条例等制度体系建设,形成制度建设的闭环管理。其次,从各级政府层面,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明确生态监管责任,将乡村振兴政策转化为实践。再次,从社会层面,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凝聚合力、共同参与。最后,农民必须抛弃过去的“等、靠、要”思想,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政府+社会+村民”多元共治的生态振兴共同体。
坚守核心,建设绿色发展的城乡融合共同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大部署。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促进城乡人才融合。人才对乡村生态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建立人才储备机制,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并留住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发展体系,提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促进城乡资本融合。一方面,加大各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尤其是对生态技术关键领域和前沿科技的支持;另一方面,城市助力乡村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大绿色信贷供给、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普惠金融体系,促进城乡资本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积极推动城乡生态产业全流程融合,在生产阶段,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确定生态产品的生产方向,提高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产品追溯体系,打造高价值生态产品。在流通阶段,推动城乡“同网同速”,打造农村物流综合站,补齐农村物流短板。
突出特色,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联合体”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要突出中国特色,展现中国风貌。一方面,在同地域内,一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以既各具特色、又突出村党组织聚合力的“村合作社+基地+产业+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推进区域整体发展。二是利用地域优势,组建乡村振兴村企共建联合体,通过“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统筹规划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产业发展,实现互惠互利。另一方面,打破地域限制。一是加强东西部、南北部地区合作,打造乡村振兴地域联合体,实现互利共赢。二是走出国门,积极利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机会,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更多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与国外大企业合作,打造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产业链联合体。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