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农村文化礼堂服务供需匹配模型的构建

时间:2024-10-29 11:42:20来源:浙江传媒学院 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 文字:赵傲雪  朱容卿  蒲 榕 毛丽娜

  浙江省的文化礼堂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的实体空间与内容载体,经过11年的大力发展,建设成果显著,对乡村振兴及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聚焦文化礼堂的日常运行,仍然存在公众参与不足、内容服务吸引力不强、文化活动供给流于表面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文化礼堂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成效,文章以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作为研究对象,搭建起文化礼堂服务要素评价体系,通过构建供需匹配模型,测量计算出文化礼堂服务要素的供需匹配度,并细致剖析不同村民眼中的文化礼堂服务供需匹配度,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收集、分析村民需求,优化文化礼堂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水平。

引言

  在2013年,浙江省提出“文化礼堂”概念,旨在改建现有旧祠堂、古书院、闲置校舍、大会堂和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在农村地区建设基层文化平台,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传播文明之风。11年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受到浙江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每年投入约3亿元建设资金。截至2022年底,浙江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0 511家,实现了500人以上行政村的全覆盖。然而,“文化篮子”这个空间实体建设虽已初见成效,“内容果子”这个精神内核的打造还需在深入挖掘村民真实需求基础上不断完善。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体现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多样性。文化礼堂在服务提供和优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如文化服务供给与村民需求之间存在错位、村民的活动参与意愿不高、数字化适用性、易用性不足等,影响文化礼堂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用的发挥。文章以台州玉环市文化礼堂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服务供需匹配现状与问题,旨在为当地文化礼堂服务供给的优化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由点到面促进文化礼堂提质增效,提升村民参与度、幸福感。

文献综述

关于乡村文化礼堂的研究

  “文化礼堂”这一独特概念,为中国所独有。在国外学术界,对于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存在且广泛,但针对“文化礼堂”这一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则显得匮乏。我国的文化礼堂是集物质和精神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基层文化平台,国外公共文化空间更偏向于艺术创作,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文献梳理聚焦于国内乡村文化礼堂,现有研究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部分学者关注文化礼堂作为农村地区基层文化平台的精神、功能价值。文化礼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文化礼堂是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徐浪静、陆小赛、王励(2020)提出文化礼堂建设的重点在于精神内核,文化礼堂建设实质上是一个“文化自我建构进程”。习少颖(2022)指出浙江省乡村在完成资本积累后开始探求精神归属。文化礼堂具有宣教、培训、治理等功能。张秀梅(2018)提出充分发挥仪式的功能对探索实现乡村共同体的重塑具有重要价值,并提议将成人礼、祠堂文化等仪式实践融入文化礼堂。朱毅峰(2019)指出文化空间营造是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文化礼堂作为综合性文化空间能够发挥教育习俗其特有的教育价值。

  第二,文化礼堂建设与优化发展也是研究的一大重点。大量研究分析阐述了当前文化礼堂硬件设施、软件建设现状、制度创新及参与者方面,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优化措施。在以空间建设和新兴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胡萍与许大文(2022)肯定了文化礼堂的农家书屋的重要意义以及文化礼堂空间实体的位置选择。在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代表的软件建设方面,包海舟(2017)指出当下社会处于新媒体的大环境之中,要将新媒体融入文化礼堂的建设之中,走出迎合时代发展的创新之路。谢安民(2022)提出当代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希望在于策略行动者的社会权力的维持而非制衡,同时还鼓励精英参与文化礼堂的活动与建设发展。

关于供需匹配模型的研究

  目前,中国对文化礼堂的研究虽较为丰富,但对于村民需求与文化礼堂服务是否相符,尚未得到较好地挖掘与转化。基于此,通过对文献的分类整理,我们发现当前供需匹配模型被广泛应用,但是大部分被应用于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建筑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应用较少。国内最早运用供需匹配模型的研究可追溯至徐德英、韩伯棠(2015)在《科学学研究》期刊发表的关于北京市创新创业政策的论文。系统梳理了政策要素体系,构建了政策供需匹配模型,并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了政策优化结论。翁列恩、王汇宇、鲁界兵(2018)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划分为传统文化、文学艺术、体育健身、营养保健、基本公共教育、风景旅游六方面,运用供需匹配模型分析其供需匹配情况并给出建议。王韬钦(2023)以县域公共文化产业供需匹配问题为研究视角,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合理建议。以上研究梳理为文章中文化礼堂的需求洞察维度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文化礼堂服务供需匹配要素体系设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类的五大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农村文化礼堂管理与服务规范》文件中有关文化礼堂的功能定位和与文化礼堂管理人员的访谈沟通,设计出包括宣教、文化培育、娱乐、体育、生活、数字化这6类文化礼堂服务一级要素和21个二级要素的文化礼堂服务要素体系(如表1)。

表 1 文化礼堂服务要素体系

文化礼堂服务供需匹配模型构建

  以往在研究文化服务供需之间关系常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并没有通过定量分析给出供需匹配度的数值。文章将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构建文化礼堂服务供需匹配模型,利用供需匹配度与环境变量来定量衡量文化礼堂服务的供需匹配情况。同时,依托于相似性理论来进行模型的理论构建,将一般性现象归纳为普遍性规律。由于需求量与供给量之间存在相似常数,因此将文化礼堂自身服务频率、程度作为供给量,村民对服务需求度作为需求量。此外供需之间的关系成线性关系,不是简单加减关系,因而采用函数公式计算。

变量解释及模型建立

  文化礼堂服务供需匹配度:指文化礼堂服务供给程度与实际需求的服务之间的满足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θij表示在需求为横轴,供给为纵轴的坐标系中样本j对i项服务的供需坐标与横轴之间的夹角。

  匹配环境:用1、-1标识。当文化礼堂的服务供给大于村民的实际服务需求时,匹配环境变量记为-1,此时文化礼堂要削弱或优化此服务(活动)的供给力度;当文化礼堂服务供给小于或等于村民的实际服务需求时,匹配环境变量记为1,此时文化礼堂要加大此服务(活动)的供给力度。

  服务供需匹配:文化礼堂服务(活动)的实际供给程度与村民的服务需求之间的差异情况,用服务供需匹配度与环境变量的二维向量表示。

  完美服务供需匹配:即文化礼堂服务的供给力度与村民的实际服务需求一致,在数值上为服务供需匹配度为1,环境变量为1。

模型基本性质


供需匹配模型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性质1:供需完美匹配,即供给匹配值的点落在直线Y=X上,即供给等于需求。通过匹配模型可以得出,B、C两点匹配度为1,同时环境变量为1,此时,我们称处于B、C状态下的供需为完美供需匹配,此时供给力度(供给)完美满足所需的需求。

  性质2:同一需求或供给水平下,需求与供给的差值越大,供需匹配度越小;反之亦然。在图中见A、B两点,供给力度相同时,需求差异值越大,其匹配度越小;B、D两点,当需求相同时,供给力度差异值越大,其匹配度越小。

  性质3:以Y=X为对称的非完美匹配值,供需匹配度相同,不同在于其环境变量不同(-1和1)。在供需匹配度相同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分为供过于求的情况,以及供不应求的情况。

  性质4:非完美匹配,需求与供给的差值相同时,供给(或需求)值越大,匹配度越高。当需求与供给的差值相同时,供给(或需求)值越大,匹配度越高。

文化礼堂服务供需匹配实证研究

  文章针对台州玉环市文化礼堂服务要素体系设计了村民需求方问卷和礼堂服务供给方问卷,根据分层抽样以及比例抽样方法共抽取22个村进行问卷调查。向台州玉环市村民抽样调查对各类服务的需求程度,向这22个村文化礼堂专管员了解服务供给程度。基于各村文化礼堂服务提供程度以及活动举办次数进行客观评价来衡量供给程度。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方式测量,1代表村民需求最小和文化礼堂服务供给力度最小,5代表村民需求最大和文化礼堂服务供给力度最大。

  为确保样本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在问卷正式发放之前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访谈,并发放预调研问卷。本次调查共计向村民发放520份问卷,实际收回问卷512份,经过审核得到有效问卷494份,有效问卷率为96.48%。使用克隆巴赫系数进行信度检验,得到村民问卷需求部分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86,说明可信度较高。村民问卷各一级文化礼堂服务要素均通过相关性检验,同时21个二级要素均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因此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和结构效度。

  运用文化礼堂服务供需匹配模型,对村民需求变量以及文化礼堂服务供给变量数据进行计算,得出整体以及不同群体目前的文化礼堂服务供需匹配程度,如表2所示。并且当供需序值分别为1和5时,计算出最小匹配度为0.832,因此,供需匹配度区间为[0.832,1],采用等距方法划分区间,得到文化礼堂服务(活动)匹配度定量评价标准最终的区间为(0.9664,1]、(0.9328,0.9664]、(0.8992,0.9328]、(0.8656,0.8992]、(0.832,0.8656],从高到低分别是优秀匹配、良好匹配、一般匹配、勉强匹配、失调匹配。

  从样本数据一级维度上看,宣教、文化培育、娱乐、体育、生活以及数字化服务供需匹配度都在0.88以上,未出现失调匹配的情况,其中数字化服务的供需匹配度最高,为0.9967,达到了优秀匹配的水平。体育类服务(0.9909)供需匹配度较高,也达到了优秀匹配。文化礼堂的宣教(0.9382)、文化培育(0.9452)两类服务目前处于良好匹配状态。而娱乐类(0.9158)服务目前供需匹配度相对较低,是一般匹配水平。最低的则是生活类服务,匹配度为0.8845,只达到勉强匹配。同时表中6类一级服务要素的匹配环境值都为1,说明目前整体上文化礼堂的供给还未完全满足村民需要。

  细分不同群体来看一级要素匹配度可以发现:

  (1)从性别角度来讲,男性与女性在6个一级服务要素的供需匹配度没有太大差异,体育和数字化都处于优秀匹配状态,宣教、文化培育都处于良好匹配状态,而娱乐处于一般匹配,生活则是勉强匹配的程度。

  (2)不同年龄段的村民群体,供需匹配度上存在差异,青少年认为宣教(0.9712)目前处于优秀匹配的状态,在相同供给程度的情况下,青年对于宣教服务(活动)需求小。青少年认为体育供需匹配度最高,青年认为数字化供需匹配度最高。青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群体都认为生活类服务供需匹配度低,均处于勉强匹配,相对其他年龄群体青年人生活类服务的供需匹配度最低。

  (3)从职业角度来讲,所有职业群体数字化供需匹配度最高,生活类服务供需匹配度最低。学生、农民、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国企事业单位人员、家庭主妇这6类人群的宣教类服务供需匹配度都较高,均处于良好匹配。而自由职业群体的宣教类服务供需匹配度为0.9298,处于一般匹配。国企、事业单位员工文化培育的供需匹配度低于宣教服务,但其他职业群体文化培育的供需匹配度则高于宣教。娱乐服务中国企、事业单位员工的供需匹配度最低,学生群体供需匹配度最高。体育类服务中自由职业者的供需匹配度最低,学生群体供需匹配度最高。

表 2 文化礼堂一级服务要素供需匹配情况

总结

  通过对已有的各项数据结果分析,目前台州玉环市文化礼堂提供的服务情况和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台州玉环市文化礼堂服务供需匹配总体虽情况良好,但所有服务要素的需求均大于其供给,服务供给有所欠缺;玉环村民对生活类服务的需求度与现有服务供给度的差距最大,处勉强匹配状态,生活类服务的提供存在较大缺口;娱乐类服务的供需匹配度处于一般匹配水平,村民娱乐类需求还未得到完全满足;对于同一服务而言不同群体有着不同供需匹配度,需求存在差异,群体活动开展应侧重群体需求特性。

  因此,针对文化礼堂服务目前反映出来的现状和不足,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根据文化礼堂服务供需匹配模型来反应的数据信息,文化礼堂坚持以村民需求为导向,保持和调整服务供给水平。台州玉环市文化礼堂可针对生活类服务增加供给,举办有关生活技巧、生产技术指导等活动;第二,文化礼堂除了增加喜闻乐见的大众服务供给,也应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定制化活动服务,如老年群体的健康养生服务,青少年群体的夏令营活动等;第三,理应继续保持目前的数字化发展态势,继续利用线上的共享性,将线上线下进行互联互通,形成“线上”“线下”双循环服务路径,并畅通民意反馈渠道。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服务供给资源进一步集成丰富,质量得以提升。第四,打通并扩展传播渠道,合理利用传播技术与方法(如利用微信群链接视频号,打通社群传播力链条)加强对开展服务和活动的宣传,深挖出圈热度关键点,让文化礼堂“火起来”。

  编校:郭欢

  网络:柳绣华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