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之一,以数字建设赋能乡村治理具有前瞻性,凭借数字智慧提升基层建设效能,有效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由于传统乡村治理方式的局限性,数字嵌入还需与其进一步磨合。文章以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数字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明确数字融合对乡村振兴所具备的价值意蕴,从宏观层面提出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治理人才流失、配套设施落后、基层干部动力缺失等问题,从而相应提出以“新福利”“硬设备”“新数字”等举措强化数字乡村建设效能的提升路径,以智促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数字概念的引进,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理论。《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强调,“着力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提供有力支撑”。与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相较,数字技术的嵌入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为顺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具有前瞻性,其所蕴含的价值也有效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延续独属中国式乡村的现代化与科技化发展。
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意蕴
数字乡村建设依靠数字化搭建技术桥梁,凭借网络化、信息化等手段将数字治理贯穿乡村治理工作始终,其建设不仅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作用,还为走出一条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治理道路有着关键作用。数字乡村建设对基层治理十分重要,能够更好地顺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挖掘了乡村治理的深度,也拓宽了乡村治理的广度,在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以数字手段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增强乡村治理能力智慧性
数字乡村建设途径主要是通过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而运营的数据平台,凭借数据平台的信息汇集能力,以数据形式显示出待办事项、进行中事项以及已完成事项的不同状态。实际上,在数字乡村以及乡村治理数字化、“智慧乡村”的宣传及推广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以不同的数字手段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当地乡村治理模式的数字手段,进行基层治理工作的开展。
第一,数字乡村建设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确保数字乡村建设的方向正确、步伐稳健,并根据数字乡村建设规划,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特色,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和资源,为乡村数字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和保障。其中,人才培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了足够的专业人才,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二,数字乡村建设需借助乡村自身能动性。乡村治理除了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以外,结合各地乡村特色与特点发挥其自身能动性具有必要性。各地乡村根据自身优势,将数字手段融入治理过程。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治理小程序以及网络在线汇总表等形式完成治理过程。不仅节省了工作时间,还提高了便民性。数字手段嵌入乡村治理过程,不仅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还增强了乡村治理能力的智慧性。
以数据方式搭建乡村治理桥梁,实现乡村治理方式多样性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以企业和社会各界作为辅助作用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以数据方式搭建的乡村治理桥梁,增加了实现乡村治理目标的多种可能性以及实现途径的多样性。
第一,数字乡村建设以电商平台的搭建作为治理媒介。立足于乡村的自身基础和优势,引入数字资源和科技力量,是推动产业数字转型与升级的有效方式。这不仅可以提升现有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还能通过数字经济为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第二,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实为农产品营销带来了新方式和新机遇。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可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能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电商平台,乡村可以创造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机会。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为乡村产业兴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电商平台的建设,无疑是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它不仅能够让乡村产品更便捷地走向市场,还能为乡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整合市场主体的力量,推动新兴产业的聚集发展,可以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为乡村产业兴旺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
“数字乡村”概念的普及运用虽在全国各地融入实践并进行试点,但在实际融合过程中依旧出现各种潜在性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磨合度还需进一步加深。息烽县作为贵州省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城之一,下辖9镇1乡1街道。在对当前数字乡村建设价值意蕴的阐述前提下,息烽县推出的“筑红云”建设工程对于数字乡村建设具有实际考察意义。“筑红云”以在线数据记录为导向,线下数据收集为前提,将息烽县乡村治理工作以数据形式录入云平台,按先后顺序排列进行分类和处理。针对当下全国试点工作开展所暴露出的不足,以息烽县作为研究对象寻找数字乡村建设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大致归类为数字治理相应制度与实践融合度不高、数字治理服务供给能力欠缺以及乡村干部工作效率欠缺动力。根据上述问题的提出,便于更好地找准数字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
数字治理相应制度与实践融合度不高
制度创新是创新进行的前提,创新制度则是制度的关键。在深入探讨数字政府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随着数字乡村概念的引进,虽然显著提升了政府运作的效率和效能,但实际应用与理想化的概念框架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偏离。以息烽县为例,在推进“智慧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将治理的核心聚焦于“政府电子工程”的构建上,即“筑红云”“云监控”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然而这一过程中易出现技术与人文因素的脱节,导致治理目标的主次混淆。智慧工程应当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工具,而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因此,在数字政府建设的实践中,需要更加注重技术与人文因素的融合,确保技术服务于人民,实现治理效能的最优化。因此,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良好适配度,还有待加强。
数字治理服务供给能力欠缺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小单元,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在资源要素分配不足的情况下。其中,基础条件不优所造成的数字治理配套设施落后的问题有待解决,必须正视乡村数字服务供给的渐进性发展态势。然而,乡村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的当前状态与预期的理想化图景之间,仍旧存在显著的差异与不足。依据调研数据的反馈,约有41%的村民对当前线上政务服务的供给表达了“不满意”或“较为不满意”的立场。这一数据揭示了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在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上,仍主要聚焦于政务信息的公开与基础缴费办理业务的层面,未能有效覆盖并满足乡村居民对于高水平、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的迫切需求。这种供需不匹配的状态,无疑对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构成了挑战,同时也为未来的政策制定与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乡村干部工作效率欠缺动力
基层干部是基层事业进行的主心骨。要想基层办事效率高,基层党员干部务必要起到带头引领作用,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当前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发现存在部分基层干部工作效率欠缺动力这一现象。首先,以实地调查所得,息烽县所推出的“筑红云”,具体以在线操作为主要治理手段,但数字人才缺乏,相关数字理论水平较弱。调查数据显示,基层工作人员年龄多在35-45岁之间,约70%工作人员最高学历为大专,剩余部分技术岗位工作人员学历为本科,约占总人数的10%。总体上看,工作人员年轻化程度低,且创新能力有所欠缺。其次,在实际基层工作中依旧存在部分形式主义,基层干部未能将乡村居民的反馈落到实处,息烽县村民的民意需要通过各种烦琐的条条框框才能反映到上级处,效率低下。最后,由于基层干部队伍年轻化程度低,无法熟练运用数字技术,对于智能化的办公方式还需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这也是导致部分基层干部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在了解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后,明确了其对于当前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数字乡村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针对上述所提出的数字乡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从注重数字人才引进,以“新福利”提高人才待遇;完善数字设施配置,以“硬设备”优化治理模式;增强干部工作动力,以“新数字”赋能治理效率三个角度提出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注重数字人才引进,以“新福利”提高人才待遇
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优化基层干部班子配置,缓解乡村人才流失问题。
首先,需重视乡村人口流失与人口结构问题。明确乡村人口流失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借助“筑红云”的建设,依托平台数据云处理,贯彻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吸引和留住更多的返乡劳动力和人才。同时,通过乡村数字会议的开展,加强乡村基础教育,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接受数字乡村建设。此外,为乡村居民提供数字技能培训,深入了解乡村居民的数字技能水平和需求是开展培训的前提。调查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能够确保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内容应涵盖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以及常用软件程序使用等,同时注重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的结合,以增强培训效果。
其次,加大乡村数字人才的培养力度。国家应重视乡村数字人才的培养,鼓励各类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和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数字人才支撑。
最后,大力引进数字人才,提供补贴、贷款优惠、社会保障等措施,以及奖金、政策、生活和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是吸引数字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要注重为这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在乡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总之,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提高居民数字技能水平、培养基层干部和引进数字人才等措施,以“新福利”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完善数字设施配置,以“硬设备”优化治理模式
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注入活力。
首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基层治理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通过提供专项资金、优惠政策等方式,完善基层治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基层政府的负担。
其次,引入社会资本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层治理信息化设施建设,通过公私合营、PPP等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风险的共担。
最后,优化资源配置。在资源配置上,应优先考虑偏远地区和基层政府的需求,确保这些地区能够跟上数字化时代的步伐。同时,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对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强度,增强他们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基层治理的能力。以数字设施配置的完善,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依靠“硬设备”使数字乡村治理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
增强干部工作动力,以“新数字”赋能治理效率
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提高基层办事效率,以数据赋能为乡村建设提供动力。
首先,提升基层干部的数字技能。基层干部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通过整合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的资源,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数字技能培训,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字技能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基层干部的数据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数据支持决策和推动工作。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助力数字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其次,必须深化对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的监督,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其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监管机制,加强内部审查和外部监督来实现。
最后,要推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村民线上参与平台。这不仅能够提升村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能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顺利完成。同时,要加快构建数字化服务型政府,为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提供便捷、高效的渠道。乡村治理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村民的需求,更加有效推动乡村治理的优化和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