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下群策群力推进文旅融合

时间:2024-10-29 11:18:05来源:共青科技职业学院 文字:肖花平 胡蒙师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战略,在促进乡村全面进步和国家经济繁荣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助推力,但是研究发现乡村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如政策和制度支持不足、市场运作模式单一、社区参与度不高、专业化人才队伍缺乏等。对此,应该从政策制度支持、市场运作模式、社区参与机制、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等方面入手,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机制,有效促进乡村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新时代,我国正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重要支点。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这一战略,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致力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政策文件,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持续聚焦于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借助文化旅游产业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往往分布零散且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例如,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参与乡村文旅开发的机会;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文旅产品和服务;而公益组织和社区居民则可以依托对当地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参与项目的策划和运营,确保文旅产品的“原汁原味”。这种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方式不仅有助于避免资源浪费,还能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与竞争力

  单一主体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而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则能够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体验。例如,政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等方式,为企业和个人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可以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公益组织可以开展文化传承和教育培训活动,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而村民的直接参与则能够让游客更深入地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通过这种多维度的合作,可以显著提升乡村旅游的整体品质,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强乡村文旅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兼顾社会效益,确保发展的平衡性。具体来看,政府通过宏观政策的支持,如采取激励措施吸引企业投资,不仅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助力,也为乡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企业通过创新和高效的管理,提升了服务水平,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整体繁荣。公益组织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提高了公众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意识。村民通过参与文旅项目,不仅获得了经济收益,还增强了社会认同和文化自信,他们的参与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见,这种多元主体协作的模式,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它维护了社会和谐,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乡村文化得以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赋予乡村旅游持久魅力。

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不足

  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制度保障。然而,在乡村文旅融合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在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时,缺少系统规划和明确的指导原则,使得各地区在发展文旅产业时,难以找到明确方向。虽然政策文件中提及对乡村文旅融合的支持,但在具体实施层面缺乏具有操作性的细则,导致企业和个人难以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同时,目前缺少一套完善的法规体系规范乡村文旅融合项目的有序开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难以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此外,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配套措施存在不足,影响了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制约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市场运作模式较为单一

  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亟须高效的市场运作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目前,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市场运作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许多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独特性和差异化不足,导致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难以激发游客的兴趣。同时,乡村文旅的营销手段较为单一和传统,以传单发放和广告牌展示等方式为主,难以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另外,乡村文旅的盈利模式落后,部分项目过分依赖门票收入以及其他一次性消费,尚未建立长期、稳定的盈利模式。对此,急需整合周边产业,如住宿、餐饮、工艺品销售等,进而充分挖掘乡村文旅项目的经济潜力。

社区参与度不高

  社区参与度不高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淡薄。部分社区居民对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其参与文旅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首先,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教育和培训较为缺失,使得社区居民对乡村文旅融合项目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深远意义,也没有组织社区居民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社区居民难以在参与文旅项目时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其次,利益分配不均问题较为突出。在乡村文旅融合项目中,社区居民利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障,导致其对积极参与持保留态度,加之缺乏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部分社区居民难以从乡村文旅项目中获得实际收益。最后,社区内部缺少有效的自治组织或平台,无法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乡村文旅项目的策划和管理。

专业化人才队伍较为欠缺

  专业化人才队伍较为欠缺,制约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乡村地区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导致现有的人才结构单一,难以满足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也无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此外,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在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关键领域,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存在不足,限制了人才的成长空间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现阶段,乡村地区的发展条件和待遇水平相对落后,专业人才更倾向于向城市流动,且乡村文旅融合中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使得留住人才变得更加困难,影响了乡村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乡村文旅融合的路径探索

构建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体系

  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乡村文旅融合,需要政府采取措施积极构建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体系,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制定政策、建立制度、构建协调机制等方面,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创设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政府要加强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制定专项政策,政策应当覆盖关键领域,如财政税收、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全面支持乡村文旅项目的有序推进。政府还应对实施方案进行细化,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在方案中应当明确乡村文旅项目的执行步骤、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以便推动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有序开展工作。为更好推进相关工作,政府要对政策进行宣传和解读,确保社会各界能理解并支持政策。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协调机制,构建跨部门协作平台,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协商沟通机制,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公益组织、社区居民及时交流信息,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在协商沟通中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与合理性,确保各方利益主体能够获得合理回报,不断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此外,政府还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好各方利益,保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环境稳定。

创新乡村文旅产品市场运作模式

  乡村文旅项目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引入多元化的市场运作模式。首先,注重打造特色,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建筑等,在文旅产品设计中巧妙地融入这些元素,使游客深入感受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结合不同乡村的地理和文化特点,深入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如特色民宿、手工艺品、乡土美食等,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可以通过举办农耕体验、民俗节庆等文化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其次,信息化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也要注重数字化转型,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讲述故事或者是引导用户评价的方式,提高乡村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此外,还可以运用增强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让他们在家里就能身临其境地体验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韵味。建立线上预订平台,确保票务预订便捷高效,同时也要纳入住宿预订等服务,确保游客满意度。再次,为推动乡村文旅产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多元化盈利模式进行探索,如纳入文化体验、生态农业、农产品销售等,构建产业链,确保乡村文旅项目稳定发展。最后,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要注重倡导绿色旅游理念,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保护好乡村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保证乡村文旅项目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还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强化社区参与机制,促进自主管理

  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要注重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加强其自主管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积极性,这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可以获得良好的参与感、收获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助力。为此,要采取多项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切实推动社区加强自主管理。具体来看,社区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区居民重视文旅融合,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意义。同时,社区可以积极邀请其他地区成功实施文旅融合项目的村民代表分享其经验和成果,进而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社区也可以通过“乡村夜校”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培养乡村青年了解和重视乡村文化,增强其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此外,为更好地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应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分红等方式确保所有参与文旅项目的村民都能获得定期收益,保证其经济收入。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也要注重为居民优先提供就业机会,加强岗前培训,确保其能够胜任工作岗位,提高社区居民的就业率。社区可以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将文旅融合项目收益用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为村民提供福利项目等方面,使村民真正受益;鼓励社区成立自治组织,如村民委员会等,积极参与乡村文旅项目的策划、管理和监督;鼓励居民参与决策,充分听取其意见,确保乡村文旅项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管理培训学习机会,提高其在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更好实现村民自治,为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人才培养

  推动乡村文旅融合要着重培养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定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应当涵盖多个领域,如导游服务、市场营销等。一方面,要为从业人员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确保其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掌握相关技能,切实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持续学习,为其提供继续教育和进修机会,确保其能够不断更新和提升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引进人才,为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吸引更多人才到乡村工作,减轻其生活压力。为这些愿意在乡村创业的人才提供资金和场地,提供优惠政策,激发其创业热情。为引进的人才提供晋升和发展机会,使他们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中能够充分彰显自我价值,最终获得成功。此外,为促进乡村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一支文化和生态保护人才队伍,加强对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重点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为老艺人提供表演机会,也让年轻人有机会接触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其自觉投身于传承传统文化。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助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涉及多部门、多领域,这就要求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处理好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重视村民主体地位,发挥市场的主体力量,合理吸纳社会资本,吸引优秀乡贤参与,不断放大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