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效益提升

时间:2024-10-24 16:45:54来源:曲靖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浦仕朝 陈 娟 张蔚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是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支柱。文章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从农村经济发展效益角度对会泽县老厂乡易地扶贫搬迁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科学有效地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后相关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是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策 ,是推进乡村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搬迁并非一搬了事,居民搬得了、迁得出只是工作手段,居民能够顺利就业、逐步致富才是搬迁的真正目的。只有妥善处理好搬迁后存在的问题,方能解除搬迁居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心安理得、踏踏实实地进行生产生活,不断提高致富能力,实现逐步富裕的生活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基本情况

  会泽县老厂乡是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辖乡,位于会泽县西北部,总面积为166.7平方千米,有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124个,自然村138个,截至2021年底,全乡共有2687户。老厂乡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1230米到3092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2.8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为827毫米。老厂乡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气候冷凉,耕地面积约12平方千米,主产玉米、马铃薯、燕麦等,以小黄姜、大蒜、百合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境内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够顺畅。

  “十三五”期间,老厂乡累计搬迁安置909户364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19户共3265人,同步搬迁户90户共384人。建设集中安置点5个,其中集中安置897户3633人,分散安置12户16人。易地搬迁之后,由于搬出地与搬入地地理位置相隔较远,加之山区交通不够便利等因素,部分搬迁居民的原有耕地陷入了闲置、撂荒的境地,林地处于无人管护、养护的状态,部分宅基地出现了废置、丢弃的现象,这些自然资源基本处于闲置和荒废状态,未能给搬迁群众带来收益,也不利于乡村振兴。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会泽县老厂乡农村地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乡村公路、入户道路未完全硬化,道路狭窄、质量不高,不少山地没有入地公路,很多山高或者坡陡的地方只能依靠人力作业,农村机械化程度和机械化利用率较低,严重制约了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流动,给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同时,农业基础设施设备较为有限,水利灌溉设施缺乏,部分基础水利设施常年缺水,处于闲置状态。供水与供电不稳定,限制了现代化农田灌溉和机械化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加工仍然是露天作业。此外,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民难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和良好的教育资源。

自然地理条件较差

  由于不少区域的地块狭小且分散,加之道路不畅、土地岔丼耕作不变、保肥保水能力差等客观条件,土地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实现集中管理的难度较大。另外,辖区内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差,自然灾害多发,防灾减灾手段也单一有限,农田灌溉基本依靠自然降雨,“靠天吃饭”仍然是农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产业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老厂乡农民都是从事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业,并且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这种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有限。由于缺乏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化的农机装备,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难以提高。同时,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劳动力流失等原因,许多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内招外引比较困难

  由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地理条件没有优势,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因此,很多县内外商家都不愿投资落户到老厂乡,招商引资工作开展困难,一、二产业发展缓慢。同时,对农村地区而言,科技创新的水平和投入还远不能满足需求。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设备装备和研究机构限制了农村地区通过科学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农村经济发展效益提高的对策及建议

  新时代下,“三农问题”仍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只有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多渠道、全方位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努力推动农村升级、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落实政策,做好综合规划

  要精细谋划,扎实做好乡村的综合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要把乡村规划同村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各个专项规划有机统筹联系起来,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实现整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以规划蓝图作为引领,增强规划管理的约束性,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做长远的考虑,瞄准各个村寨的特色亮点,打造产业发展型、乡村旅游型、民族特色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等特色村寨,实现各村寨的特色化提升、差异化发展。

加大投入,不断改善条件

  一是新建公路,兴修农田水利。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方面,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例如,通过建设通村、通组公共道路,升级改造村组的电网、交通网,保障地相连、路相通;通过修建蓄水池、农沟、路边沟、排洪沟等农村水利设施,做到渠相适、管成网,确保田地干旱能及时浇灌,遇到洪涝灾害能够及时排泄,努力减小对“靠天吃饭”的依赖。二是实施土地升级改造工程。以“坡改梯”为目标对农村土地进行改造,改变坡地、小地多的现状。同时,对农村土地进行保肥保水改造,努力建设高产田地,使农副产品能够逐年增收。三是进一步推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建立并完善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农产品质量的监管等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乡村专业技术人员等的作用,瞄准新业态,运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只有紧扣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盘活土地资源,激活闲置土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传统家庭生产的模式,走农业生产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科学合理配置农村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的经济价值,带动农民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群众富裕。在改革过程中,要扬长避短,培育优势产业。根据各村自然资源、区位优势等不同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对于那些面积较大、地块平整的区域,可以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土地连片后统一规模化流转,着力推动股权量化入股合作社,按照股份制度享受入股分红,让农民的资源变为现实资产,资金吸收成为股金,实现农民到股民的身份转变,依靠现代化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迁出群众的经济收入,逐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于那些距离乡镇集镇较近的区域,可以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走精品化、个性化之路,全面满足集镇单位、个体的生产生活物资、娱乐文化及其他社会需求,达到既服务了周边又发展了自己的目的。对于那些面积狭小、零散分布、坡度较大的区域,可以退耕还林,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森林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结合市场导向,实现产业升级

  要在分析研究土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对所在区域的土地资源条件、文化背景、自然因素等进行综合考量,精心谋划,狠抓落实,盘活资源,根据区域内特有的资源禀赋,扬长避短,使农业生产的模式更加灵活,实现生产模式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增收产业的培育为重点,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稳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此外,在产业培植过程中,要对区域的优势与短板有充分的认识,做到扬长避短,避免盲目跟风、照搬照抄而形成同质化竞争,要发挥生态资源、村寨特色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鼓励农户发展民宿、农家乐等项目,以培育高质量产业推动农业升级,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也要加强城乡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快速、高质量发展。

突出特色亮点,推动产业链发展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长远考虑、精准施策,做到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上,释放土地潜能、激发资源活力、开拓市场空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质高效的运用。要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和养殖业,以产业带动项目,以土地的精耕细作提高产量,以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质量,以农副产品的高品质、高附加值为目标,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全面开启 “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农业合作社等方式,狠抓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全力推动区域特色产业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给基层选择权,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

  要给基层自主选择的权利,尊重农民的选择。有了基本的制度,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情况决定具体的模式。例如,有的行政村太大,可以恢复自然村的基础作用,人数少容易组织,也有助于充分发扬民主。供销社可以跨三五个乡,发挥全国的供销社系统的作用。

  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内招外引困难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好综合规划,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农村条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发展,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同时,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农民和相关利益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农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编校:董亚泥

  网络:柳绣华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