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势在必行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非常关键的力量,其对推动农业现代化、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拓宽农民群众增收渠道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地区的执政基础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文章主要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予以探讨。
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撑
选题的意义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发展规模不大、主体地位不明确、产权不明晰、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为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此基础上,应持续优化宏观规划,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这不仅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更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长远愿景铺设了坚实的起步之路。
选题的价值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建设注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还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农村集体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差异愈发显著。当前,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形态正经历转型,这一转变旨在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并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以推动农村社会的整体进步。
选题的理论支撑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体系的坚实支柱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扮演着核心驱动与坚实后盾的角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的持续深化注入新的活力。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的具体内容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相较于传统模式,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意盎然,具体体现在六大维度。
其一,“新”于产权界定之清晰。历史遗留的集体产权模糊问题,曾导致资源侵占、效益低下及分配不公。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确权到户,有效遏制了资产流失,厘清了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激发了成员的参与热情。
其二,“新”于成员身份之明确。针对传统模式下成员身份界定的模糊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采用了更为科学的标准,结合户籍、村规民约等因素,确保了成员身份的准确界定与资源的合理分配。
其三,“新”于收益分配之透明。随着产权、成员身份及股权量化的明确,收益分配实现了股份化、制度化与透明化,保障了农民作为股东的合法权益,避免了传统分配方式中的弊端。
其四,“新”于参与主体之多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打破了传统模式下参与主体的局限性,在鼓励农民为主体的同时,吸引多元社会资本的加入,体现了民主决策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其五,“新”于发展环境之开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其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得发展环境更加开放,资本与要素的流动更加灵活,为集体经济的壮大提供了广阔空间。
其六,“新”于经营模式之多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开创性地融合了特色产业升级、社会化服务供给、物业租赁等多元化经营模式,并灵活采用村集体独立运营、村社协同合作、龙头企业牵引等多样化经营策略。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拓宽了集体经济的收益渠道,还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面貌的全方位优化,构建了经济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体系。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贡献
第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兴起,不仅稳固并深化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其制度优势,既促进了农民间的自发联合,又高效汇聚了资金、信息与技术资源,激发资源多元潜能,推动集体经济繁荣。在此过程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多样化的形式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不仅显著增强了规模经济效益,还大幅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水平。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更在深层次上稳固并进一步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巧妙融合多元分工与协作策略,实现专业化与协同增效的和谐统一。该模式促进了土地、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等资源的全方位整合,强化了生产要素间的精细划分与高效协同,不仅提高了收益结构透明度,还显著提高了发展效率。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日益广阔,参与主体趋于多元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依托现代农村产权制度的坚实基础——产权界定清晰、成员身份明确、利益分配公正,对内强化组织凝聚力,对外积极构建公平合理的合作框架,与各类主体进行协商与合作,确保各方利益得到有效平衡。这不仅促进了村集体、集体成员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有序协作与专业分工,还极大地提升了分工的专业化效率和联合的协同效益,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铺设了坚实的道路。
第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采用股份合作制等创新架构,建立成员利益共享机制,农户可以通过股份红利直观感受集体力量,有效增强了其对集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鉴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所蕴含的地域色彩与社区特性,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张与实力的日益增强,一系列积极的社会效应也随之显现,如干群关系得到显著改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得以强化、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这一系列变化不仅加强了农户与集体之间的紧密联系,还促进了双方的互利共赢。因此,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成为维护农户与集体利益、促进两者关系协调的桥梁,更是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其作用与价值不容忽视。
第四,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面对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挑战,乡村发展面临资源外流加剧与低效利用的困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其独特的区域资源整合能力脱颖而出,成为优化利用乡村资源的核心平台。该组织擅长通过多样化手段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实现高效转化与价值创造,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与此同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展现出强大的内外资源对接与整合能力,它不仅是资源配置的桥梁,还是资源优化升级的驱动力。通过股份制模式,该组织成功地将集体内部资源与政府支持、社会资本深度融合,构建起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乡村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此外,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参与者,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还肩负着维护乡村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的重要职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市场活动,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还激发了农村资源的内在潜力,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其发展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集体经济主体地位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市场竞争力薄弱,缺乏坚实的制度支撑以巩固其市场地位,加之经济效益增长受限,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限制了组织的活力与发展潜力。
其次,成员权界定模糊。成员权作为农民基于其身份在集体财产管理与事务决策中的综合性权利,其认定标准在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差异显著,缺乏统一规范的成员资格界定、调整与转让机制,影响了组织内部的公平与效率。
再次,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导致集体经济组织在人事配置与项目管理上缺乏自主性,法人运行机制及监督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人事任用上的非专业化与岗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阻碍了组织的健康运行与长远发展。
最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还面临经营低效、机制滞后、市场竞争力孱弱等挑战。部分组织经济基础薄弱,依赖物业租赁,缺乏优质经营性资产与稳定财源;改制中的不当操作如高资产兑现率,致使集体资产缩水,阻碍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构建健全的集体成员利益共享体系
构建健全的集体成员利益共享体系,是激发农民参与集体自治积极性的核心前提,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切实共享发展成果。当前,许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推进二次投资时普遍面临成员动力不足的挑战,根源在于利益分配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
对此,需深化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改革,明确村级基金提取标准与管理费用,规范按股分红流程,确保成员权益公平透明。同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农村养老、文化、公益等项目,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优化服务供给,全面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是防止产权主体虚化与权利缺失引发管理失范的关键。此类问题易诱发权力滥用,限制农民及合作组织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参与度。因此,需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力度,特别是要聚焦于构建数字化的监管框架,依托数字乡村战略,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此过程中,应全面推行资产的详尽清查、登记、备案、评估、处置及内部管理制度,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严谨有序。同时,推进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精细化,完善“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力促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方向迈进,以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能,保障农民权益,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优化农村集体经济金融扶持策略
尽管全国多地已阶段性地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但其成果的深化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特别是集体资源资产在金融领域的活化利用不足,抵押难题依旧突出。对此,亟须加强农村集体资产抵押融资政策的创新,激励金融机构拓宽农村抵质押物的接纳范畴,畅通股权与产权的抵押融资路径,以增强农村经济的金融韧性。
同时,提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财政投资农村中小项目中的参与度,对政府资助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项目,采取建成后移交村集体经济组织运维的模式,促进财政资金高效转化,壮大村集体资产,构建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鉴于当前积累的丰硕理论研究成果,推动集体经济创新发展已成为时代必然。要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确保公众深刻理解集体经济对于国家发展的深远意义。基于我国国情,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进程显著加速,家庭经营模式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集体统一经营层面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仍面临模式僵化与实践经验匮乏的双重挑战。此外,经济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供销链条断裂等问题,共同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因此,强化基层组织的凝聚与执行能力至关重要,需立足本地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精心规划契合地区特色的发展蓝图,从而有效促进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创新与繁荣,为实现更加全面均衡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构建以合作为核心的党建引领型经济模式
该模式以党建为引领,采取“村落联袂”“人才领航”等策略,旨在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通过实施村落间的紧密联合、结对互助机制,以及选拔并委任具备卓越能力的多元化管理人才,推动多个集体经济体实现协同发展。与此同时,该模式强调人才培育的创新与升级。鉴于传统农民群体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亟须培育一批新型农业人才。这些人才需掌握前沿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培养他们成为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此外,还应注重接班人体系的建立,确保能够培养出既具备综合素质又精通实务的应用型人才,为农村集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探索以土地等集体资产为核心的量化入股分红模式
此模式聚焦于激活那些常被忽视的潜在资源,包括空闲耕地、林地、果园、荒芜山地及鱼塘等,通过科学的评估与量化,将这些资产转化为股份,投资给具备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主体,或自行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此举旨在最大化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其内在价值,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收益。
实施入股分红型集体经济策略,不仅能够有效盘活闲置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产出效益,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同时,这一模式通过建立专门的生产基地,不仅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更为农民群众创造了更多就近就业机会,拓宽了收入渠道,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在乡村振兴的宏观视角下,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举措。这一举措的核心在于以资产与物业租赁为基石,加大政府资金与项目支持的力度,促进跨区域产业协作。在此过程中,需强化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确保策略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速完善基础设施,以全方位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为农村发展绘制清晰蓝图。这些策略旨在促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充分挖掘并利用农村内在资源优势,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达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发展目标。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