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乐章

时间:2024-09-29 14:59:23来源:中共湘潭县委党校 文字:贺幸花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基于此,分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的价值意蕴,强调农村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面临诸多困境,包括人才短缺、环境存量和新增问题、管理和法治机制不健全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深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完善绿色激励约束机制等实践图景。强调加强法治保障,通过法律立法和实施,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生活和生产方式,最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一理念从区域和领域两个维度进行了界定。从区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城市,还包括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进程。从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发展,还包括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强调了农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动现代化事业的关键一环。这一举措旨在确保中国在各领域都达到现代化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的价值意蕴

从文明镜鉴来看,这是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经验总结

  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历程是文明发展的镜鉴,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其核心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演进。何传启提出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强调人类社会应从工业文明转向知识文明,其中生态现代化是关键特征,呼吁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处。西方现代化以工业化为典型特征,但其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繁荣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相较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力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史,农业社会历程对现代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农村现代化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农村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只有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成为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总结。

从国家战略来看,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国现代化发展起步较晚,应在全球现代化浪潮中积极探索自身发展道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环境治理相对滞后。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部分农村缺乏资金投入。为解决治理和长效保护问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成为重要举措。通过环境治理和建立保护机制,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道路,还能挖掘农村生态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动能,缩小城乡绿色发展差距。这一举措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有助于解决我国城乡绿色发展不平衡问题,让城乡居民共享国家绿色发展成果。

从人民期盼来看,这是满足生态需求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的优良程度,城市居民向往农村的良好生态,而农村居民期盼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不仅是关系民心的大事,更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良好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产品需求的关键途径。这有助于满足人们对优美人居环境的需求,农村人居环境的优良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幸福感。近年来,政府不断颁布涉农政策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此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也有助于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出“山绿水清天蓝”的美景,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休闲旅游和健康无污染食品的需求。因此,这一举措既关乎人们对良好生活环境的期盼,也满足了其对健康生态产品的追求。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的现实困境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但当前面临着三大困境,包括建设主体、建设对象以及建设机制三个方面。

建设主体困境:缺乏建设人员和建设动力

  首先,人员短缺是一个显著问题。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出导致农村常住人口减少,构建绿色农村所需的人力资源大幅减少。同时,农村缺乏懂农业的专业人才,大量农村劳动力和知识分子流向城市,而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存在不足。农村相对滞后的科教文卫设施和有限的工作机会也使得引进绿色发展农业专业人才变得困难。其次,缺乏建设动力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农民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缺乏时间和精力关注农村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老人和儿童作为农村的主要居民,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较少愿意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此外,还有部分村民认为环境保护完全是政府的责任,与他们无关。

建设对象困境:存在遗留问题和新增问题

  首先,遗留的环境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尽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五年提升行动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排泄物、镉污染和秸秆焚烧等引发的污染问题仍然困扰农村,反映了环境整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环境破坏问题也显而易见,如侵占耕地、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等,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其次,粗放发展方式导致农村出现了新增的环境问题。农村发展仍然面临产业结构不优、资源利用粗放、绿色发展不彻底等问题,乡镇企业排污和农业面源污染依然存在。最后,村民生活方式转变缓慢,生活垃圾管理不善,特别是非居民区的垃圾处理面临困难,垃圾分类制度尚未普及,造成了垃圾处理成本增加和循环利用困难。

建设机制困境:缺乏健全的管理和法治机制

  首先,管理机制不健全,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但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一些村庄缺乏绿色发展规划,缺乏土地利用规划意识,出现了耕地抛荒和占用问题。其次,管理流程不规范,缺乏完善的治理和长效机制,难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全面治理。矛盾化解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问题由于利益矛盾而难以解决。最后,生态法治欠完备,尤其在农村绿色建设方面。尽管有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比较多,但缺乏专门的农村生态环境法律,相关条文零散存在于各类法律法规和党规党纪中。在法律实施和遵守层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难,执法手段较为有限,导致村民对相关法律的遵守意识不强,而对村镇企业的执法力度不足则表现为流于“运动式执法”,缺乏长期性的有效监督。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的实践图景

  农村的人与自然关系如何,事关人民“生计”,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既要解决存量问题,又要解决增量问题,形成“治理—保护—发展”的格局。

深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确保绿色梯队可持续

  首先,通过“政策送人”,中央、省、市层面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人才引进的政策,为农村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农村“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同时,应进一步发挥人才优势,为构建绿色现代化农村贡献力量。其次,通过“乡愁引人”,充分挖掘农村本土人才。农村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助力本土人才培养,共同建设“和美乡村”。再次,以培养绿色意识为主线,通过宣传栏、传单等形式宣传农村绿色文化,让农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养成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最后,定期开展绿色农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绿色发展意识,确保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推动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助力环境、经济双赢

  近年来,经过有效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的生态面貌得到显著改善。然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农村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目标的实现需要从环境整治和绿色经济发展两方面入手。在推进村容村貌改变方面,农村需进行系统治理和保护,持续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有机肥、生物农药,倡导生活垃圾分类和回收,禁止焚烧秸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村支两委可通过厕所、厨房、庭院改造以及道路拓宽绿化等项目,使农民参与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进程中。在发展地方绿色产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方面,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以有机、绿色为导向,实现资源的低消耗、无污染。在发展生态工业方面,引进企业需通过严格环评,同时利用农产品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确保农产品有销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更有奔头。此外,发展生态旅游业成为吸引城市居民的新途径,农村可以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农业、工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这一系列举措将有助于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推动农村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完善绿色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内外保障齐到位

  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中央生态振兴政策落实,通过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促进绿色农业发展,提振农民积极性。村支两委应以党建引领为主线,通过党组织和党员带头美化环境,倡导绿色生活,提升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推动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如农村合作社和“企业+农户”模式。土地流转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将分散的农户纳入合作社和企业,增强农民积极性。在法治层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需要通过立法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法律应明确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明确“保护农村环境优先”的原则。同时,还应加强法律实施,防止城市污染转移到农村,打击企业违法排放,改善农村环境。通过宣传推广公平正义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案例,可以引导更多人参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这一系列措施将为完善绿色激励约束机制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被赋予了重要使命。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不仅是对现代化理论的深刻探索,更是对中国传统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承与创新。在此过程中,需要正视面临的困境,从人才短缺、环境存量和新增问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深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完善绿色激励约束机制,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践图景。在法治保障的轨道上,通过法律立法和实施,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生活和生产方式,可以确保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的可持续性。未来,各方需要共同努力,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璀璨明珠,为全体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


《村委主任》杂志 申树摄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