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奋斗青春,无问西东——记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白堂乡施庄村村委主任助理刘金宗

时间:2024-10-21 10:42:46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文字:刘凤果

  青年是乡村事业发展的主力军,青年一代皆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之人。正因如此,乡村振兴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农村现代化的美好图景正在实现。青年人用青春、用汗水、用才华正在农村这片沃土上大笔挥毫。青春之朝气,青春之力量,青春之年华,皆为农村大地注入新鲜血液。乡村在苏醒,乡村在崛起,离不开青年人的努力奋斗。

  时代是出卷人,基层工作人员是答卷人,人民群众是阅卷人。因此,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有新姿态,迸发新力量,在时光的更替中披荆斩棘、奋发拼搏。实现农村之现代化,成就小我之梦想。当前,青年人回归农村成为一种趋势,正是因为一批批青年人下乡扎根基层,乡村才更有朝气,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白堂乡施庄村村委主任助理刘金宗便是这一批批青年人中的一个。刘金宗本就是朔州平鲁人,1995年出生的他在研究生毕业后,一心想要回归家乡,振兴家乡。刘金宗说:“我们青年人一定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到乡村建设当中,这是一件有意义且令人骄傲的事”。经过层层考验与选拔,2022年10月,刘金宗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到村工作大学生。在白堂乡历练半年后,被分派至施庄村工作,任施庄村村委主任助理一职。


刘金宗在认真工作

  施庄村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白堂乡政府的南部,距乡政府3km,距区政府驻地5.5km。全村土地面积8.67km2,退耕还林0.36km2,现有耕地面积2.08km2。全村320户1000余人,常住人口100多人,低保户有29户31人,共有党员24名,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据施庄村的村委主任助理刘金宗介绍,施庄村村民60岁以上的就有73人。

  俗话道,“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基层是关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的“舞台”,也是青年人一展身手、大有可为的天地。对于基层工作,刘金宗表示,“只要人民群众能够幸福,我们苦点累点算不得什么。身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在此,就是要做好乡村的工作,做好‘三农’工作,一切为人民服务,无怨无悔”。


刘金宗在村里进行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

  刘金宗到任后,第一时间熟悉施庄村的村情,加入施庄村的微信群,并将自己的电话发到群里,一有时间便入村走访,与村民交流。为了让大家都能联系到他,能第一时间解决村民的实际需求,刘金宗的手机从不敢关机,时刻处于待机状态。问及为何如此,刘金宗坦言:“他们也不容易,有困难唯一能想到的、能依靠的大概就是我们了,而我们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刚担任施庄村的村委主任助理时,刘金宗明白肩上的责任重大,始终认真努力,以“勤”为上。年会维稳、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自建房屋排查、信息汇总、撂荒地排查、三资管理、政策宣传、会议召开、经济普查……,基层工作零零碎碎,极其需要耐心。事情虽杂,但刘金宗心思细腻,桩桩件件,他都落实到位。此外,刘金宗还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不禁感叹,他是如何合理运用时间,将工作按时完成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人民群众需要我,而我一直都在。”说这话时,刘金宗弯了眉眼。这就是当代青年的担当与责任,向阳生长,托起振兴乡村之梦。

  由于工作突出,刘金宗担任了平鲁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副会长一职。为了让老百姓得到更好的服务,刘金宗在白堂乡下面的各村落走街串巷,总结出大多数村存在的现状。那就是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只剩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生活。他们生活物资上的紧缺令人心疼,更不要说精神上也十分缺少陪伴和关心。这是个困局,如何破解,刘金宗陷入了沉思。良久的沉思过后,刘金宗在心底暗暗下了一个决心,他要成立“暖阳行动志愿服务队”,号召白堂乡其他村的到村工作大学生一起完成这项任务。因此,暖阳行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宗旨便是关心白堂乡的老人与儿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乡政府的关爱和重视。在开展“关爱空巢老人,传递人间温情”的志愿服务活动,刘金宗与同事深入施庄村、党家沟、下黑水、安太堡、细水村等村庄,看望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并为他们送去了牛奶、白面和大米等暖心物资。


刘金宗投身于公益事业

  为了乡里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刘金宗特意在白堂乡寄宿制学校开展多次有意义的趣味活动,如“爱心电影伴我行”“端午节送温暖”“暑假安全教育”“暖阳送爱心”等。作为孩子们的大哥哥,刘金宗还自掏腰包为孩子们买水果和零食,陪他们做游戏。孩子们脸上天真无邪的笑容一次次温暖了刘金宗的心,刘金宗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久而久之,孩子们更加喜欢这个阳光、灿烂的大哥哥刘金宗。植树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刘金宗从来没有缺席过,就这样陪伴孩子们度过数个节日,也结下了深厚的情感。

  对于公益事业上的贡献,刘金宗谦虚道:“我的公益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得一步一个脚印走好。同时,我也会积极扩大公益志愿队伍,吸纳周边更多村的到村工作大学生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爱心人士加入进来,让更多乡村的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爱意和善意,进而提升乡村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刘金宗常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他凭借着一颗火热的心,扑在乡村事业上,不求回报,村民的笑脸和日渐提升的生活水平是令刘金宗最开心的事情。


刘金宗在施庄村为村民送去新春对联和祝福

  据了解,2023年元旦、春节,为了给人民群众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刘金宗与白堂乡其他到村工作大学生携手平鲁区志愿者协会,一同组织“迎春送福青年先行,安居乐业祝福常在”写对联送祝福活动,并亲自为村民送去手写的对联,共享节日的喜庆。虽是小事一桩,但与人民群众的心更贴近了。腊八节当天,刘金宗一大早和众多志愿者们为平鲁区的环卫工人们送上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一碗粥不仅温暖了在寒冬中美化城市的“清道夫”,更在社会上起到了爱心示范作用。

  此外,刘金宗和白堂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几位志愿者还一同开展了“单车靠边齐,‘锋’暖润心底”的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呼吁广大人民群众认真摆放共享单车,注重市容市貌,提升个人素养。在平鲁区元宵节文艺汇演,以及白堂乡窝窝会村“二月二”灯会举办期间,都能看到刘金宗的身影,他不是在维持秩序就是在嘱咐群众注意安全。可见,在刘金宗的心里,人民群众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据刘金宗说,刚来到施庄村的时候,村民的很多诉求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过上级领导和施庄村委的共同努力,村民对他们的工作越来越认可。同时,刘金宗总是想方设法为村民做点儿实事儿。例如,为村里腿脚不便的村民申请轮椅;通过青年志愿者协会这个平台,为村民申请白面、大米、牛奶以及水果和其他的营养品,同时也会筹集资金送给有需要的村民。对于村里的残疾人,刘金宗一有时间便会去看望、关照他们,为他们送上温暖。

  工作以来,这样的实事、小事太多了,问及刘金宗时,他常常记不真切,他说,“只要为民服务,不用常挂念在心,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做得更好”。然而,人民群众却是真切地记住了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基层干部。

  做乡村工作,不能有私心、异心,基层干部一定要与人民群众的心联系在一起,心里装着民情、民生。刘金宗深知,乡村振兴对整个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想要建设现代化强国,重点在乡村,难点也在乡村。在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上,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产业兴,乡村兴。施庄村的产业主要是传统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如何扭转产业单一的困局,是刘金宗一直思考的问题。只有补齐短板,乡村产业振兴才会后劲有力。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产业才有希望,振兴才有期待。这不仅需要像刘金宗这样的基层工作者助力,也同样需要人民群众一同努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村干部要激发村民的热情,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打造美丽乡村。


刘金宗走访入户看望村民

  近年来,白堂乡公益事业蒸蒸日上。但刘金宗注意到,白堂乡部分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很乐观。于是,刘金宗积极探索直播新模式,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例如,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为源生泰等企业的直播发展提供帮助,助推企业创新。

  谈及施庄村产业的未来规划,刘金宗滔滔不绝,他说,未来想围绕“公益服务+电商带货”的形式振兴乡村,让公益与企业并行发展。以施庄村为核心,联合周边各村的到村工作大学生共同打造一种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辐射到白堂乡下面的各个村落,旨在为本地的农产品增值,最大化发挥其价值,为村民增收致富。此外,乡村振兴中,要带动本村的村民动起来,让他们成为参与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也要让他们解锁致富的新密码。

  农村的情况比较复杂,同时也是最锻炼人的。基层干部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多。在刘金宗看来,干部就应该坚守在艰难险重的一线岗位,持续锻炼自己。基层工作要于细节之处见担当,以“听、走、干”的小举措托起群众生活的“大幸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基层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如今,乡村振兴工作发展得如火如荼,基层难题、新问题层出不穷,时时刻刻都在考验着基层工作者的能力。越是最艰难时候,越是要稳,要善于在繁重的任务中拆解困难,于小事着手。

  全国千千万万个农村,多少青年人如同刘金宗一样深扎其中。他们扎根在一线,充当着上下贯通的“桥梁”、联系群众的“枢纽”。于农村之事,他们声声入耳、事事关心,了解基层群众的所需、所急。他们还要“三问”,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只因这关乎基层群众的生活。对于弱势群体,他们更是加倍关切。当一天人民群众的守护者,就要听最真切的声音,摸最真实的情况,做最符合民意的决策。

  辛苦吗,值得吗?一字一句如有千斤重落在刘金宗的心里,他笑中带泪,满脸的骄傲和幸福,说道:“辛苦但值得,我觉得很踏实。没想过其他的,只想把‘三农’工作做好。”短短两句话简单却有力地表明了刘金宗想要做好基层工作的决心。

  刘金宗表示,融入群众就是要用真心换真心,用真情换真情,做群众工作,有难题是家常便饭,如何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才是真正的本领。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刘金宗总会给予人民群众极大的耐心,及时且认真地为人民群众解决难题。有一次,刘金宗了解到了一户村民的用水需求。该村民是养羊大户,因缺水无法维持羊的日常饮水需求,于是便找到刘金宗寻求帮助。在得知村民的需求后,刘金宗及时与村干部反映问题,很快便为村民解决了水的需求。再如,关于施庄村发放恢复生产生活资金这件事情,刘金宗表示,他经常走进人民群众中去,询问群众的意见,争取将这一笔资金合理合法地发放给真正需要的村民。

  基层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既然选择了振兴乡村,就要做出成绩来。有“事事关己”的责任感,有“造福一方”的使命感。努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老百姓心中有光亮,脸上有笑容。“百姓的事就是我的事,”刘金宗谈起施庄村的村民,眼里有光,“由于大部分的人都不在村里生活了,剩下的只有老人与孩子,所以,我想尽我所能为他们办一些事情。”他说:“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有一次我去一户老人家里面走访、看望,老人家将近70岁。交谈中,老人告诉我,他自己不会交养老保险,每年交的养老钱自己既不会查询,也不知道有多少钱,更不知道怎样取出来。老人对于智能手机更是一点都不懂,所以,只能我帮他解决这些事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说到基层群众的事情,刘金宗几度哽咽。

  作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工作者,不仅仅是把村里的产业振兴工作做好,还应该全方位地思考。村民的钱包是逐渐地鼓起来了,可是村民的思想仍旧是干涸的。因此,基层工作者所涉及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如村民的思想觉悟、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等,都是需要基层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扎根基层,奋斗了将近两年,刘金宗表示,乡村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肯定少不了年轻干部的辛勤付出。所以,年轻的干部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脚踏实地,笃行不怠,为群众干实事,哪怕是一件小小的民生事情也好,基层工作者一定要去做群众所思、所盼的事情,这样才无愧于国家的栽培,无愧于人民的信任,无愧于自己的青春岁月。

  基层工作总是忙碌的,加班熬夜对刘金宗来说已经是常态。在基层锻炼久了,刘金宗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那就是“分级分类”工作法:“紧急的先做,重要的次之,分清工作顺序,牢记工作时间节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地去做。”事情总有轻重缓急,分好类很重要。基层是对干部综合能力的考验,基层干部既要有干事的勇气,也要有办事的方法,如此,在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中才能拨云见日。

  对于想要投身乡村建设的青年人来说,刘金宗道出了自己的良言。首先,青年人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有为民服务的诚心、决心以及恒心,要始终为民着想、为民服务。这就要求深扎基层的工作人员,初心不变,牢记使命。其次,乡村振兴,绝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只有当你做出一些成绩来,才能证明你的付出。说到底,人一定要务实,要真正地为人民群众付出。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自己体会得到,但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是满满的。同时,青年人要尽可能多地发挥自己能力和特长,结合自己的专业或特长,看看能为乡村做些什么,能否带动村民致富等。对自己有清楚定位的同时,对农村也要有清楚的定位。最后,只有到基层工作后,才知自己的才学的不足。因此,要想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青年人一定要热爱学习,学校的知识是有限的,大学生从象牙塔出来,一定要打破自己的认知,多多接触农村的广阔天地,除了要学习专业书本知识,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学习,向之前到村工作的大学生的亲身实践学习。通过不断地去学习,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在平凡的岗位中也能取得好成绩,担任施庄村村委主任助理一职以来,刘金宗一直以忘我的心态默默付出。他的努力与付出,同事看得见,人民群众也看得见。2023年,刘金宗被评为朔州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成绩都不是说出来、喊出来的,而是实打实做出来的。汗水从不白流,辛苦从不白受,乡村事业的成果会回馈你,人民群众会肯定你。

  他是新时代召唤出的新青年,在乡村广袤的大地上做出了非凡的成就。他不负时代、不负自我,用自己的青春与时代的主旋律同频共振,奏响属于自己的最美乐曲,他便是刘金宗。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更显珍贵。正如刘金宗一般,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刘金宗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信念,知行合一,以奋斗为底色,努力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