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堡村的面艺瑰宝:探秘花馍的彩绘之美
刘家堡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208国道西侧。村子的北面是东柳林村,南面是石沟村。正值下午,走进刘家堡村,簇新的红灯笼营造出热烈的新年氛围,村口游人络绎不绝。2022年12月,刘家堡村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非遗旅游村寨。作为明代大学士王琼的故里,这里有着浓厚的非遗文化韵味。我听闻这里的花馍外形精致,别具一格,于是也加入了游人的行列,去一探究竟。
刘家堡村
沿着平坦的道路走了十几分钟,我看到了一个二层的展示陈列馆。刚一进去,一个金灿灿的“石榴”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个巨大的花馍由底座和“石榴”两部分组成,约60厘米高。底座正面有四个醒目的“向日葵”,上面写着“五谷丰登”四个大字,表达了村民对风调雨顺、年谷顺成的期盼。细看其底座,是由八排枣馍组成的枣山,在空隙里还点缀着大小不一的“牡丹花”和“绿叶”,花团锦簇,热闹非凡。每朵“牡丹花”的花蕊和花瓣都制作的栩栩如生,细致的“花褶”让我不禁赞叹村民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在“大石榴”的周围,散落着许多的“作物”,黄澄澄的南瓜,鲜红的辣椒,金灿灿的玉米和饱满的谷穗,无一不传达出丰收的喜悦。被“作物”环绕着的是一颗硕大的“石榴”,红黄相间,旁边的枝桠上,还“生长”着四个“小石榴”,上有“乡村振兴”四个小字,和“五谷丰登”遥相呼应。石榴寓意着繁荣美好,村民在这个“石榴”花馍中,寄托了对红火日子的向往。在观赏的过程中,我几乎忘记了这是一个由面粉制成的“馍”,鲜艳的色彩,逼真的外形,令人印象深刻。
不远处的托盘里还有一些小花馍,小巧别致。细看这些花馍,除了有“鲤鱼”“福禄葫芦”和“福袋”,还有呼应龙年主题的“龙花馍”,传统龙纹的花馍,金色的龙盘踞在暗红色的祥云之上,龙爪看起来勇猛有力,祥云上面还点缀着紫色的小云朵,整个花馍的色彩十分和谐,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而一旁卡通形象的“龙花馍”则饱满圆润,活泼可爱。胖胖的龙裹在朱红色的“棉被”里,棉被上装饰着元宝和铜钱,寓意招财进宝,龙尾和龙角的细节让它看起来更加逼真,漆黑的眼睛炯炯有神,配合上扬的龙须,让人心生喜爱。
造型精致的小花馍
栩栩如生的花馍
花馍也称“面花”,是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吃食,在民间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以玉米粉、小麦粉以及豆粉为原料,经过发酵、揉搓、切块、揉捏、造型、装饰等环节制作而成,并被塑造成各种艺术形象,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花馍不仅是春节期间家人团圆时共享的美味,也是家里祭祖供神的重要贡品,兼具食用、观赏和礼仪等功能,人们把它摆在案桌上,期待来年生活如同花馍一样蒸蒸日上、富贵吉祥。在制作花馍时,人们会把平日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与新年的祈愿都融入其中,所以花馍不论是造型还是味道,相较普通面食,都更费功夫和心思。
村民贾大娘热情地向我介绍:“俗话说‘二十八,蒸枣花’,‘枣花’就是花馍中最常见的一种,在腊月二十八这天,我们就开始准备枣花馍、馒头等面食了。”花馍的制作工序十分繁复,以枣山来说,需要先把发酵的面擀制成巨大扁平的三角或圆形,铺满颗粒饱满的红枣,再覆一层面环,点缀红枣,层层高叠,由三到五层面环衔接而成,最上端就捏当年的生肖形象。花馍的色彩一般都较为鲜艳,运用玫红、草绿、明黄等自然色彩,成品鲜艳夺目,给人明快吉祥的视觉感受。“做花馍的时候,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非常有过年的气氛”,贾大娘回忆起家人团聚的场景,满脸笑意。费时费力的花馍在这一刻凝聚了群体的智慧,也让大家的心更近,情更浓。
在传统节日和老百姓的人生礼仪中,花馍承载了深厚的民俗内涵,也为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在刘家堡,春节用到的花馍除枣山外,还有如意、贡日、面鱼等。如意的造型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一朵莲花,代表长寿,下面是三个面卷,表面有用刀按压的条纹,与整体造型形成鲜明对比,颇有美感,代表了吉祥如意;贡日的造型则比较简单,底部是一个馒头形状的面团,上面盖着一层“盖头”,顶部镶着一颗红枣,一般在祭祀供神时会用到。元宵节的主要花馍是元宵枣花,整体呈塔形,底部面积最大,上部是一节节球形面团,点与线的结合,使整体的造型极具设计感。球形面团代表汤圆,“汤圆”的名称和“团圆”读音相近,元宵枣花取团圆之意,象征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刘家堡的村民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在清明节这个传统的祭祖节日,村民蒸制的花馍相较于春节和元宵节,在寓意和形态上都有较大的区别,有蛇盘兔、水牛、燕子等,蛇盘兔是将蛇和兔子的形象融为一体,蛇身兔首,用来表达孝道之心。花馍里也多包有各式馅料,有豆沙、红糖等。
在刘家堡,除传统节日外,孩童满月、周岁以及婚礼、过寿等重要时刻,花馍也扮演者重要角色。婴儿满月时,长辈会蒸制鼓鼓馍、枣长花馍,鼓鼓馍象征满月的婴儿从此敲响了人生征途的鼓点,枣长花馍则寄托着长辈们对婴儿的殷切期盼,希冀孩子快快成长,早成栋梁。孩童在一周岁时要吃鱼馍,因一岁食鱼,岁岁有余,鱼馍寓意着生活富裕。而在孩子长到十二岁时,则要蒸项圈馍,项圈就是护身符,孩子吃下项圈馍,可以保佑他们顺顺利利,无病无灾。在婚礼上则会用到花糕馍,如“九凤朝阳”“九龙戏珠”等,花糕上多会捏制人物、花鸟、鱼虫、龙凤等形象,色彩绚丽,活灵活现,它象征着夫妻的幸福美满,并寓意生活从此步步高升。在给老人祝寿时,寿桃花馍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要使用三到五斤面粉,蒸制一个巨大的“寿桃”,里面要包上红糖,再插上不同石榴造型的石榴馍,意味着多子多孙,老人健康长寿,家庭幸福美满。
贺寿寿桃大花馍
贾大娘向我介绍,在制作花馍时,除了做寻常面食会用到的擀面杖、筷子外,还会用到剪刀、梳子、毛笔、竹签等工具。使用剪刀可以灵巧地剪出动物花馍身上的羽毛、耳朵、爪子等细节。梳子一般是以梳压面,在柔软的面团上压出疏密不一的纹路,让花馍更显精致。使用毛笔蘸取植物果实的浆液,点画在花馍的不同部位,如绘制动物花馍的眼睛、胡须、嘴唇等;也可以在植物花馍的表面,绘制叶子、果实、花蕊等细节;还可以在花馍上写字,如寿桃花馍上的“福”“寿”等祝福语,随字体、大小和颜色灵活变化,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在制作多层花馍,或是花馍的不同部位需要连接时,为了固定和美观,常常会使用到竹签,竹签长短不一,如在连接人物花馍的躯干时需要用较长的竹签,竹签的运用可以极大地增加花馍的层次感。制作工具的使用,配合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不同的手法,一件件花馍在巧手下诞生,凝结了村民的匠心才智,表达着对长辈的孝心、对祖先的思念,更表达着对顺遂安康生活的追求。
用来蒸制的小型蒸笼
特色花样馒头
当我询问贾大娘家是否有蒸好的花馍时,大娘一口答应并邀请我去她的家里看看。跟着大娘走在安静的小巷中,我对手工制作的花馍充满了期待。“前面红色的铁门就是。”贾大娘热情地说道。院中非常整洁,还栽种着两棵果树,光秃秃的树干上缠绕着彩色的小灯泡。我跟随着贾大娘的步伐,一进门就看到了摆放在桌上的花馍,是枣馍和面鱼。村民家中的花馍虽不及我在刘家堡展示陈列馆看到的那样色彩缤纷,但胜在造型古朴。为了使花馍具有更丰富的口感,贾大娘在制作的时候使用了许多的坚果,甚至用杏仁制作了面鱼的眼睛,让人不禁想起“一招一式尽天工”的礼赞。
和贾大娘告别后,我走出了村子,夕阳的余晖散落在来时的路上,金色的光芒照亮了归途的小径。
刘家堡花馍于精湛的工艺里流露出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舌尖上的美食,也是指尖上的艺术,是真正根植于岁月的瑰宝。
网络:柳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