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贺春,龙游福田
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不断地为地方的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而且逐步转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文化遗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彩灯会、游八仙、窗花展、麦秸画展……在春节期间,位于灵丘县的武灵镇福田村举办了以“魅力武灵,龙游福田”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节。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在福田村的东西区域依次展开。正如人们所说:“岁岁年年,景致常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的传统文化逐渐展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
东福田彩灯会牌坊
花灯迎新春——福田灯会
火为灯之源,灯为火之英。相传燧人氏钻木取火,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历史,以火制灯,灯光明亮,以彰繁荣,故曰灯为火之英。《辞源》释“灯”为焚骨以取光明者也,灯火驱走黑暗,变夜为昼,寄托了民众渴望光明的美好愿望。灯会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就“结灯为山,癸祀太乙”。又有《隋书》上载:“每当正月,绵亘八里,列为戏,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日,光烛天地,自是每年以为常焉。”由此可见,灯会至少在隋朝时就已经形成,并在时代发展中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人民造就了灯会,灯会造福于人民。现代灯会往往以传统的彩灯艺术为基础,以先进的制灯工艺、手法和灵活多变的艺术造型,融合当地的优秀特色文化、多彩的年俗风情等,制作出流光溢彩、造型新颖的各式灯组灯饰,将形、色、光、声、动相结合,做到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统一。在拥有多元文化的古老中华大地,各地以灯会彰显了独特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北方灯通常典雅俊秀,文彩四溢;苏杭灯雍容华贵,精美绝伦;福广灯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哈尔滨冰灯玲珑剔透,冰清玉洁。多彩的灯会形式极大地丰富了灯会文化的内涵,其中闻名的有“秦淮灯火甲天下”的南京夫子庙灯会、“花市灯如昼”的贵州独山花灯节以及“繁光远缀天”的乌镇灯会等。
福田灯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灵丘城内素有“东、西福田看花灯,满目尽是中国红”的美誉。漫步于绚丽壮观的长廊灯展区,左右两边象征团圆兴旺的灯笼仿佛夹道欢迎,一派喜庆气氛。走进灯会现场,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之所及到处都是造型独特、五彩缤纷的花灯,这些花灯挂在树梢上、房檐下、城墙边,边上还有一盏盏浪漫别致、独具匠心的诗词花灯。它们鲜明的艺术风格、精湛的外观造型、广泛的文化内容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乡村增添了不少诗意和柔情。除了美不胜收的彩灯展览,灯会现场还上演了“游八仙”表演活动。“游八仙”这一民俗始于明朝,老一辈灵丘人常言“游八仙,去百病”。所谓“八仙”,指的是民间传说里家喻户晓的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位神仙,他们以不畏强权、不避艰险的精神深入民间,扶危济困,帮助善良的百姓度过难关,因此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每到农历新年,百姓常常备好美酒佳肴,以祭祀这八位仁慈的神仙。
“游八仙”的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踩高跷、跑旱船、挠阁、霸王鞭、耍龙灯等。开场舞通常是欢快的跑秧歌。表演者们身着汉、蒙、藏等民族服饰,手持各种道具,扮演道士、儒士和各种礼俗角色:如一手持算盘、一手执笔的“二先生”,持鸡毛掸子的“毛女儿”侍女,放牛放羊的“牧官”,乡村“媒婆”、怀孕的“大肚女”等多样的人物形象。她们笑容满面,向观众展示优美的舞姿。随后上场的是穿着红袄绿裤、打扮得娇美又害羞的小媳妇,她骑在由夫君牵引的小黑毛驴道具上,怀里抱着一个胖布娃娃,背上背着一个憨态可掬的假小子。随着鼓声的节奏轻轻摇晃身姿,而那牵驴的矮个儿夫君则以高一脚大一步、低一脚小一步的节奏引路。大家可能会好奇,两人形态不同,如何做到步调一致?事实上,小黑毛驴是用黑布裹扎在驴形木架上制成的道具,而小媳妇身上的娃娃也是用布制作的假娃娃。这就是“游八仙”中的文场舞。除此之外,还有坐在轿子里回娘家的小媳妇,那红绿相间的小轿实际上也是用竹篾、布料等轻巧材料制成,并套在表演者身上。这不禁让人赞叹劳动人民的创意与智慧。
随着舞者们的退场,接着是敲锣打鼓、热闹非凡的耍龙灯表演。灵丘的舞龙通常是由十三节龙身组成,数名身穿黄衣的表演者高举着龙身,迈着细碎的步伐进入场地,队伍最前方的表演者则举着一个内置灯光的红色布球,为观众预备展示一场“蛟龙戏珠”的精彩表演。在激昂交错的锣鼓声和爆竹声中,巨大的蛟龙似乎在追逐那颗红色的宝珠,它时而高高跃起,仿佛要冲向云霄;时而低下头颅,宛如潜入海底破浪前行;时而又贴近观众,与之嬉戏玩耍,其身躯蜿蜒动感,场面十分壮观,令观众们笑容满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除了观赏花灯和欣赏传统的“游八仙”表演之外,福田灯会上还有许多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山西刀擢第一花——灵丘窗花
刀擢第一花——灵丘窗花
穿过灯会的主要展区,便来到了灵丘窗花的展示区域。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一种剪纸艺术,它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灵丘窗花与传统的单色剪纸不同,它采用镞刀雕刻技术,然后进行染色处理,这种技艺已有百余年历史,主要流传于山西灵丘及其周边地区。灵丘窗花以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和考究的染色而闻名,既有边疆地区的粗犷之美,又有关内地区的精致与秀美,使得灵丘窗花风格独特,享有“山西窗花在大同,大同窗花在灵丘”的盛誉。
眼前的展区由一排排纸窗展柜组成,各式各样精美的窗花被有序地分类贴在方形窗格的中央。透过光线的照射,窗花的纹理清晰可见,玲珑剔透,色彩斑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展览的解说员向我们介绍,灵丘县城外二十里的弋坡村是灵丘窗花的发源地。过去,每当立冬农闲时节,每家每户都会开始制作窗花,以备春节前销售。著名学者邓云乡在其著作《水流云在琐语》中曾这样描绘灵丘县山镇东河南的窗花市场:“进入腊月,北街南口右侧,依次摆放着四个售卖窗花的摊位。每个摊位上有一张高桌,桌上竖立着一面四五尺高的方格窗子,贴着雪白的粉莲纸,上面布满了五彩刻纸窗花,其中最多的是戏曲题材。尤其是以三国故事为主题的作品,如四张一套或八张一套的长坂坡赵云救主、甘露寺刘备招亲、风仪亭吕布戏貂蝉、黄鹤楼周瑜坐帐等,这些刻纸窗花经过彩色渲染,五彩缤纷,贴在雪白的纸窗架上,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喜庆。我常常站在摊边人群中,对着这些卖窗花的架子看得出神。”这段描述表明,早在民国时期,灵丘窗花就已成为春节前夕当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灵丘窗花的制作工艺颇为复杂,每一片窗花都需经过绘制草图、熏烤样稿、裱纸压平、镞刀刻制和染色等多个工序。手艺人使用锋利的镞刀在薄薄的白纸上直接雕刻,这种工艺在艺术处理上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即使是花朵细微的雌蕊,也能通过刻刀生动地展现出来。灵丘窗花的设计题材非常丰富,通常包括锦花类、龙凤类、人物类、吉庆类、鱼鸟类和戏曲类,尤其是戏曲人物,它是灵丘窗花区别于其他地方剪纸的显著特征。艺人们通过剧情来塑造人物形象,再通过这些形象来讲述故事,小小的窗花因此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在这其中,脸谱的刻画是最关键的一环,它要求极高的镞刀技艺,从脸部的开脸、胡须、眼神、五官到头饰的精细刻制,以及色彩搭配的和谐统一,都体现了窗花艺人精湛的技艺和综合能力。
在当代,灵丘弋坡村的窗花传承人中,贾枢老人的剪纸艺术尤其出众。他的设计图案新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充分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2011年,灵丘窗花被灵丘县政府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过世代传承与发展,灵丘窗花以其精致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想象力、质朴的美学价值、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至今仍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各式各样的麦秆画作品令人赞叹
魅力武灵,祥瑞福田
匠心绘春秋——孙氏麦秆画
走进西福田村的村委会大院,一眼就能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创作基地”的灯箱牌匾,引人注目。这个基地占地约120平方米,得益于2022年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由西福田村村民段春生投资建设,于农历春节期间向游客开放。
这间展厅虽然外观普通,但内部却别有洞天。一走进大门,我们立即被一幅幅生动逼真、精美绝伦的麦秆画所吸引。壁挂式展台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麦秆画工艺品,井然有序,色彩鲜艳,做工精细,内容丰富,栩栩如生。每幅作品都有独特的命名,如“前程似锦”“春色盎然”“大鹏展翅”“梅兰竹菊”等。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田间随处可见的小麦秸秆,在麦秆画匠人手中,竟能焕发出如此独特的艺术魅力。
根据现场手工艺人的介绍,麦秆画,也称为麦草画,是麦秆画匠人在保持麦秆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和借鉴工笔、版画、剪纸、烙画、浮雕等其他艺术形式。他们以麦秆为“画纸”,以熨斗或烙铁作为“画笔”,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以精湛的手法技艺创作出的集审美和收藏价值于一体的艺术作品。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瑰宝,麦秆画具有朴素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被誉为“中华一绝”和“中国手工艺术精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孙阔麦秆画作品——《天稻酬勤》
追溯历史,麦秆画实际上渊源已久。传闻在东汉时期,刘秀被王莽追杀,万般无奈之下藏于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了刘秀,因此当地人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草,遂制作麦草画,供奉朝廷。而据地方志记载,麦秆画早在秦朝时就已作为剪贴艺术出现,隋唐时代被皇室列入宫廷工艺品的行列加以收藏。宋朝末年,民间街市中出现了利用麦秆、椿胶等制成的扇子和小装饰画;到了清代,民间艺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麦秆画的平贴技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增长,麦秆画创作逐渐成为时代的潮流。
孙氏麦秆画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一跃成为灵丘“县画”,背后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在村委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了西福田麦秆画的创立、发展以及传承的全过程。2018年,西福田村村民孙阔开始了对麦秆画传世艺术珍品的研究开发、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孙阔从小对手工艺术充满热爱,且心灵手巧,为其学习麦秆画提供了良好的手艺基础。2019年,孙阔与灵丘县灵之韵民间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了麦秆画团队,从此正式踏上了麦秆画的传承之路。他带着传承麦秆画技艺的使命和文化传承的梦想,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既继承了传统工艺,又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了麦秆画专属品牌——“孙氏麦秆画”。
到了2020年9月,“孙氏麦秆画”技艺被灵丘县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2年12月,“孙氏麦秆画”入列大同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由此可见,西福田村被誉为“手工艺术精品——麦秆画第一村”,实际上得益于村两委的支持、村民资金的投入以及传承人的奉献。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非遗资源的特殊优势,如何让非遗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需要县领导班子科学规划,积极投入,创造良好的保护和传承环境。借助新春灯会开放麦秆画展厅,吸引县城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正是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吸引更多人才学习和传承麦秆画技艺的重要措施。让非遗传统技艺融入大众生活,西福田村牢牢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活态传承这一根本,开辟了一条“点草成金”的可行之路。
内容丰富、颜色缤纷的窗花作品
游八仙的表演者在做准备活动
网络:柳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