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妙手巧剪塞上风 ——浅述朔州民间剪纸

时间:2024-05-26 16:16:09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文字:李嵋屏

  窗户上没有鲜艳的窗花,一个春节便过得暗淡无光;白墙上没有大红喜字,婚礼就不算喜气洋洋;大门上没有端午公鸡,谁来守护我们的门庭?肃穆沉痛的悼念现场,没有纸扎、纸幡、纸钱,我们用什么来表达对亲人的哀思?


李嵋屏《端午公鸡》

  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用品都是剪纸。

  裁三寸红笺,染一方花窗,指与剪勾勒出梦中的窗花花。

  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灵巧之手,将所思所想以及所有的希望、寄托,通过一张纸一把剪刀艺术地呈现出来。它时而装饰在农家小院的木窗上,时而点缀在古色古香的门楣上,又时而粘贴在厚重的木柜上。一纸妍红,刻画着一个又一个人物、动物或植物,叙述着故事,表达着爱意,寄托着思念,向往着美好,无论它在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亦是身处异地的一缕乡愁。


李嵋屏剪纸《瑞狮图》

  有了表达的方式,有了诉说的途径,家,才成其家;人,才有活法。这就是民间的剪纸艺术。

  一刀一世界,一剪一乾坤。

  刀剪纸头转,须臾满眼春。

  时光长河溯根源

  剪纸艺术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一门民间艺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平面镂花艺术,通过剪、刻,一切形象在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塑造和展现,虚实相生、黑白分明;同时构思又富于想象,造型有大幅度的夸张变形,装饰手法更随意而顺乎自然,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和装饰性。


李嵋屏 四条屏剪纸《梅兰竹菊》

  中国民间剪纸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着各种流派和风格特色,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记载见于《史记》中“剪桐封弟”的故事。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1959年新疆的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自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的普及,带动了民间剪纸的产生和流传。自从有了剪刀和刻刀后,人们在金箔、银箔、铜箔、皮革、树皮、树叶上剪或刻制镂空影像,置于衣服、鞋子、帽子、工具、兵器甚至脸上,这种原始民俗文化开创了剪纸艺术先河。

  山西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门槛极低;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不仅表现了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创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非常具有地域特色,也体现出当地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山西剪纸在全国范围内也比较有名,具有代表性的有广灵剪纸、右玉剪纸、中阳剪纸、浮山剪纸、静乐剪纸等等。

  朔州剪纸是山西特有的地方剪纸之一,具有代表性的有右玉剪纸、朔城剪纸、山阴剪纸等,形式多样,造型优美,稚拙有趣,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在朔州,做剪纸叫剜花儿,是北方最为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创作者和功能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价值之大,是其他艺术门类无法相比的。朔州剪纸是山西剪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窗花、墙花、喜花等形式,最有特点的是端午节大门上张贴公鸡剪纸,这一民俗现象是朔州特有的民间剪纸艺术形式。

  民俗文化看剪纸

  剪纸是一种民俗艺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和习惯中,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节都有特定的剪纸。它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为了布置环境、增强节庆气氛,贴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它的产生和流传同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嵋屏《玉兔呈祥》

  朔州剪纸有窗花、门笺、墙花、灯花、喜花、端午公鸡、刺绣花样、春花、丧花、祭祀纸扎等等。在朔州,过年时家家户户窗上要张贴窗花,墙上要贴福字,元宵节时贴挂灯花,主妇们把过年的气氛营造得浓浓的。往北,怀仁、大同一带,过年大门横梁上不光贴对联横批,还要贴五色的门笺,叫门吊子或云子。“门笺”意为“门钱”,有户纳四方财之意。往南,忻州、吕梁、晋中等地同样盛行。

  娶媳妇聘闺女办喜事,大红的喜花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对新房的布置,张贴在室内、家具和器物上,花轿花车上、贴在大门上、巷子口,如今还贴在楼梯台阶上,陪嫁物品上,还要悬挂拉花式喜花,这些红红火火的喜花把婚礼现场打扮得喜庆气氛格外浓厚。


李嵋屏《瑞兔迎春》

  同样,寿花和丧花在过生日和办丧事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办丧事要剪冥用纸钱、粘丧事用引魂幡、粘冥用房院等纸扎。祭祀、祈祷时要剪纸人、纸马、纸货、粘纸鞋。祭奠先人时,常常用白纸或黄纸剪成冥用衣服和纸钱;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或农历十月初一——这些特定的日子,去坟前焚烧,或者夜间人定时分,在十字路口焚烧,口中念着先人的姓名,请身处冥国的亲人来接收钱物。

  墙花和顶棚花是布置房间时分别贴在墙上和屋顶上的。总之,这些日常民俗活动都要用到剪纸。此外剪纸还被运用到印染、刺绣、服饰、电影动画、舞台美术、书籍装帧、商品广告以及邮票设计等等行当中。

  窗花喜迎幸福年

  朔州剪纸以窗花最具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民间艺术家之手。把它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分外玲珑剔透,鲜灵活脱,别具着一种独特隽美的黄土风情。

  往昔,朔州民居以窑洞为主,火炕上的窗户为整扇窗,中间多为36眼或32眼方格。这里是木匠留给主人艺术创作的大舞台,也是主妇们发挥聪明才智、晒手艺比灵巧的门面。每到过年糊换新窗,方格里全要贴上窗花,巧手姑娘媳妇把自家的窗户用剪纸打扮得五彩缤纷,花枝招展,红的鲜艳,绿的妩媚,一霎时就是一派年节喜庆气氛。

  过年贴窗花扎根于农耕文明环境,不只是形式,更是中国的年文化,是劳动者的艺术,也是老百姓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使得过年更具有仪式感,更显得喜庆隆重。

  朔州窗花是典型的镂空艺术,不仅有单色的,还有彩色的、套色的。窗花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戏曲人物、鸟兽虫鱼,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团花的造型也是别具一格,有对折剪,有三折、四折、五折、六折剪。这些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浑厚中有细腻,纤巧里显纯朴,自然、洗练、简洁,具有北方地区粗犷、稚拙的特征,是朔州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

  朔州窗花最典型的造型是斗方和对圆,是一户窗子的主要图案,位于核心位置,家家必糊。在方格窗的中间,以对角剪成等腰三角形的剪纸连续拼接,成一个立起的正方形,叫斗方。中间又以半圆剪得连续四空拼接成一个圆形,称对圆。一方一圆,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形成了阴阳平衡的统一。

  朔州窗花的装饰纹样主要以锯齿纹、月牙纹、圆孔、花朵、云水纹和长的线条为主,锯齿细密毛绒,线条纤细平滑,大多是阳剪作品。这样的造型贴在窗户上透光效果好,不会造成大面积阴影;且俊俏分明,富于灵气,删繁就简,高度概括,给人以通透的艺术享受。

  朔州剪纸结合朔州民俗活动而产生、发展,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洋溢着黄土高原的泥土风味和边塞风情的粗犷气息,是当地群众在春节、婚丧、端午、装饰、居家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品。在人生礼仪、岁时节令和集会庆典等重要的民俗事项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其他艺术品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吉大利过端午

  朔州是剪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每到端午节前,每家每户门上灶前都要贴上剪的大红公鸡,这是朔州过端午最为盛行的风俗习惯。现在这一民俗以同朔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方影响辐射,山西忻州、内蒙古、陕西、河北也开始流行起端午贴公鸡。

  朔州有两尊门神,一个是朔州土生土长的大唐开国功臣尉迟恭,被天下人贴在门上,尊为中华门神。另一个门神便是端午公鸡。过年大门上可以不贴尉迟恭、秦琼,但端午节大门、家门乃至灶前、车上、镜子上必定要贴公鸡。

  有一年端午节前,笔者在早市上碰到一位外地媳妇买剪纸公鸡,她说娘家地方没有端午贴公鸡的习俗,所以不曾预备,想省了这一环节。谁知在五月初二时,婆婆过来送粽子,看到门上没有公鸡,立刻向媳妇强调一定要贴上,才能保证一家无病无灾通年平安。媳妇第二天一大早忙忙慌慌奔早市而来,却已是迟贴了三天。因为在朔州,初一的傍晚公鸡就要贴在门上。

  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贴公鸡?上古时,北方人认为五月为恶月,五月初五是恶日,是毒日。其实,由于北方气候季节温差大,突如其来的燥热之夏,使人易于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百虫复苏,蛇蝎繁殖,易咬伤人——尤其是孩子,因此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是恶月。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最早是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身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毒之意。后来北方人发现公鸡是五毒的克星,专吃这类害虫,于是把红纸剪成公鸡模样,并且在公鸡口中或腹中剪上五毒,意思是公鸡将各种毒物一并吞下,消除祸害,所以全家得以平安,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不受各类疾病和瘟疫的侵扰。

  后来人们不光在家中贴公鸡,干脆把剪好的大红公鸡贴在大门上,这样就把五毒消灭在门外,各种大鬼小鬼就进不了家门。于是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用红、黄纸剪成的公鸡,雄赳赳,气昂昂,用以驱邪辟毒,保佑平安,远离灾祸。而且公鸡也是大吉(鸡)祥的象征,贴在门上也是大吉大利的意思。再往后,端午贴公鸡就演化成一种民俗行为,也是人们一种图腾崇拜行为,一直流传到现在。

  古时候,在大自然面前,人的生命非常脆弱,寿命普遍短暂,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各种灾祸不可抵抗,没有应对的办法,只能是将消灾免难、祈福求安的愿望寄托在各种神灵、祭祀、图腾上。因此会出现各种祈福的民俗活动。端午节不仅要在门上贴公鸡以拒五毒,我们这儿还有缝香包、挂艾草与菖蒲、洗艾草水、包粽子、吃凉糕、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编纸符、赶庙会、拜神祭祖等习俗,都与趋吉避凶有关。

  朔州当地端午节这天,出嫁的女儿要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外婆家以避恶,意为躲避五毒,故有“躲午节”之称。俗话说“癞蛤蟆还要躲端午”就由此而来。因此,端午节也是回娘家的日子。在朔城区神头一带,传说大二三大王是端午节出生的,自古形成地方庙会,周边村民们都要在这天去神头求雨、求子、祈福、过会。怀仁、浑源往北一带过端午门上还要贴纸编的符,在大同一带符上边还有纸马,通常要给儿童戴在背上或肩上。大人们边给小孩儿作弄边还嘴里数念着:“戴点儿艾,有人爱;戴点儿符,有人扶;戴点儿花线绳儿,有人给个零花钱儿”。这算是剪纸的另一种衍纸艺术。

  在朔州,公鸡主题剪纸有千百种造型与组合,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公鸡嘴里叼着蜈蚣,有的叼着蝎子,也有的肚里装着蟾蜍。有的公鸡脚蹬着风火轮,头顶着大吉祥。有的公鸡是站在石头上威风凛凛、昂首鸣唱,寓意室(石)室吉(鸡)祥,天下为公。有的与鸡冠花组合,则是官(冠)上加官(冠)之意。有的是与大象的组合,则是吉(鸡)祥(象)如意,有的与牡丹组合,则是富贵吉祥之意。

  贴公鸡是朔州人过端午节必备的一项仪式与程序,而且必须是左右对称的一对儿,分贴在两扇门上。即使是独门,贴的斗方里边也是头对头的一对公鸡。公鸡贴在门上,既能除五毒、防瘟疫、消灾免难、驱邪辟毒,又能迎祥纳吉,使灾难不得入门,这雄鸡形象真是深得民心,光这一招就比尉迟恭的神通还要大。所以,端午贴公鸡自然就深受老百姓推崇和喜爱。

  晋北民间,剪纸是每家每户女人必备的手艺。每到端午节前,主妇们就买几张大红纸,自己剜剪公鸡。各家剜出的公鸡古朴喜气,造型各异。后来没有人再剜公鸡了,农历四月下旬起,小贩们骑着三轮车沿街叫卖剪纸公鸡——剪纸艺术也和春联一样,被市场包办,看似漂亮却是非常俗气的印刷品,千篇一律地淹没着艺术。所幸这些年,在一代朔州剪纸人的努力推动、带领下,主动学习剪纸的学生与爱好者多起来,剪纸公鸡,又回到人们自己的手头。


李嵋屏《四君献寿》

  在农家小院的门中央,在古色古香的木窗上,在烟火岁月的灶头前,朔州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灵巧之手,将所思所想以及所有的希望,只用一纸大红公鸡就把端午节扮靓,把节日气氛烘托出来。一纸嫣红,刻画着一个又一个吉祥的梦想,无论走到哪里,门楣上那两只威风凛凛的公鸡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亦是身处异地的一缕乡愁。

  辈辈相传剪花花

  要想剪纸,一种是自己画稿创作,另一种是用已有的稿子复制再剪。会独立创作的人极少,大多数人只能复制巧手艺人或前辈的稿子用以传承。以前没有机器设备,不能复印,剪纸前先得熏花样。

  笔者小时候,一入冬,大姑娘小媳妇都要相互取经熏花样剪窗花。将借来的花样在纸上摆好,一口水喷湿,反过纸放在油灯上熏,红红的灯芯左歪右歪,黑油烟将纸全熏成墨色。等纸干取下花样,纸上便留下黑白分明的花稿。小心地将花样裁开,订上三四对红绿油纸,于是一冬天的闲暇时间便都用在了剪窗花上。待到过年糊新窗时,迫不及待地将夹在书中的窗花早早取出,没多久花花绿绿形态各异的窗花便都贴满了窗空。贴好后再结队去参观别人的新窗户,发现精致的样板,一定要向人家索借花样。

  我母亲是村里有名的巧手媳妇,她有一本旧《红旗》杂志,里边夹着好几沓花样,是她的压箱底儿宝贝,每次从扣盖箱翻出来找样子,我都要凑到近前。里边有窗花样,有绣花样,有鞋样,有用牛皮纸剪的,有用香烟盒剪的,还有用旧书旧报纸剪的。最精巧的是绣花样,弧形的花样,不足二寸大,是小孩儿鞋头上绣的花样。有一次我妈挑出一个,对我说:“这是你姥姥传给我的样子,叫‘九枝石榴一只手,守住亲娘永不走’,你五六岁以前穿的都是我做的绣花鞋,这个花样做得最多,你姑姑爱见得不行,把你穿小的鞋都要了去,给你表妹穿了。”并且给我数着花样上九个石榴和一只手的图案。

  我惊叹于花样的精细与好看,虽然记不起小时候穿绣花鞋的美好时光了,但能想像到这些花样经妈妈之手绣出花来是多么美丽,也能想像到我穿上花鞋后,在人前我妈脸上是多么光彩。现在妈妈已经七十多岁,眼花得连针也认不上,窗花样、绣花样早都给了我,只剩下那本《红旗》依然压在扣盖箱里针线笸箩之下,“飘扬”着妈妈年轻的梦想与追求,“飘扬”着时光中的缕缕幽香。

  我从八九岁跟着母亲和奶奶剪窗花儿。我妈一步一步教我熏花样、捻纸捻、订花稿、剪花样,教我去黑留白,剜精剪细,教我先中间后边边、先复杂后简单,教我花样的寓意并且要完善和超越花样本身,教我细根淡叶大红花最好看,教我成双成对面对面。我妈帮我张罗各种材料,买了好多彩色油光纸,还为我买了一把小剪刀。这把小剪刀是手工打制的剪纸专用剪刀,长长的尖,细细的柄,剪起窗花快生生,打出的毛毛细铮铮。小剪刀很快成了我的心爱之物,谁借也不借。就是它成就了我自小的艺术梦想,让我从剪窗花开始,爱上剪纸,直到现在剪纸成为我终身丢不下的情结和依恋。

  我的奶奶心灵手巧,剪公鸡从来不要样稿。只见她将红纸叠起对折,也不装订,只是用大拇指指甲在纸上用力掐下几道简单的线条,然后就好像是胡乱动剪,不一会儿脚踏元宝嘴衔蜈蚣的公鸡便活灵活现地出来了。大红公鸡高冠冠,黄裱衬底真好看,昂首挺胸腿粗壮,蝎子毒虫全吃完。我在一旁看呆了,所以,益发喜欢起剪纸来,没事就琢磨咋能把花样剪得更加精巧生动,咋能自己创作出新的花样。有段时间,甚至还偷偷将订好的样子带到学校去剪。

  到我十三四岁,不光剪窗花,连过年糊窗户、端午剪公鸡都成了我的任务。亲戚谁家娶媳聘女,花喜字必然要央我来剪。结婚后,婆家窗户都是大格子,就自己画大稿子剪,直到都换成玻璃了,也不贴不剪了。不疯魔,不成佛;不痴迷,学不齐。剪纸以它独特迷人的魅力和深厚的民俗基础,千百年来口口相传、手手相传、母女相传、祖孙相传,一代一代又一代,并且不断改良,不断发展,不断传承,覆盖面之大,流传之广远,精通人群之众,是其他艺术门类望尘莫及的。因此奠定了剪纸在民间手工艺当中灿烂辉煌的地位和艺术成就。

  福寿三多纳吉祥

  在民间,有许多通用的吉祥符号,广泛地应用在剪纸、布艺、刺绣、民间绘画、雕刻、面塑等等日常生活当中。民间艺人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借助一些植物、动物等,运用象征、谐音或习性或形状等手法,组成一个装饰纹样,来表达吉祥的寓意。几种吉祥符号组合,便是一个吉祥图案。吉祥图案起始可上溯到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明清时,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朔州的先人们把心中所想所愿通过吉祥图案诉诸于剪纸,用剪纸来传情达意。即使生活再苦再难再累,手中剪下的每一幅画面都是让人开心让人向上的,剪纸就是人们心中蕴含美好愿景的一种图腾符号。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耕种之余把这一腔美好愿景都赋予在这些民间剪纸当中,让艺术变成了生活,也让生活中充满了艺术。

  在那些造型优美的剪纸中,有祈愿农事丰收、生活富裕的,比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如意、连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也有表现动植物形象的,如艾虎、狮子、麒麟、玉兔、石榴、牡丹等;还有传说中的人物和戏曲故事场景等;更有表达对生命礼赞的作品,如抓髻娃娃、鱼戏莲和扣碗等。

  其中有很多流传已久的传统吉祥图案,比如:梅花上有喜鹊是“喜上眉梢”;竹子或爆竹为“竹报平安”;有莲花或莲藕与鱼,为“连年有余”;三只羊为“三阳(羊)开泰”;蜘蛛从上垂落而下为“喜从天降”;一只猴子去挂一方官印寓意“封侯(猴)挂印”,光耀门楣;一只老猴背着一只小猴寓意“辈辈封侯(猴)”;一缸金鱼是“金玉(鱼)满堂(缸)”;柿子与如意代表“事事如意”;南瓜多籽、瓜肉甜蜜且藤蔓连绵不绝,指多子多孙、福运绵长,遂有“瓜瓞绵绵”之称。还有龙凤呈祥、耄耋同寿、和合如意、花开富贵、五福捧寿、六合同春、莲生贵子、路路清廉、松鹤延年等等吉祥组合图案,都寄予了人们最朴素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心中愿望。

  剪纸中运用最多的吉祥符号为“三多图”,是石榴、佛手、桃子等图案的组合,寓意多子多福多寿,也称“福寿三多”。石榴象征多子多福,常和莲花、牡丹、桂花组合在一起,构成生殖繁衍寓意的喜花。石榴同双喜字组合寓意婚后多子,石榴同娃娃组合寓意“榴开百子”。佛手的“佛”谐音近似“福”字,所以成了福的符号。桃子作为长寿的符号源于古代神话故事,称为寿桃、仙桃,为祝人寿诞的吉祥图案。桃子与蝙蝠组合寓意“福寿无边”,再与两个古钱组合寓意“福寿双全(钱)”。石榴、桃子、佛手、柿子、金瓜组合一起称“五果花”,寓意五果争先,官上加官,等等。从这些吉祥图案中不难看出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是多么强烈。

  这些吉祥图案匠心独运,借物寓意,借物传情,是民间艺人对宇宙生机、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也是人们品德信仰与期盼追求的集中反映。这种化物象为意象的表现手法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远比凭视觉看到的景象丰富和深刻,更能把人们引入到一个理想的、更广阔的艺术世界。

  妙手巧剪塞上风

  在当代,经济繁荣,文化复兴,朔州民间涌现出许多剪纸的艺人与爱好者,具有代表性的有:周玉成、李俊英、蔡江萍、王志秀、李嵋屏、侯彩英、王枝翠、冯爱萍、张新平、石太儒、薛振元、李秀兰、金凤、薛英等等剪纸艺人。在右玉,贺朝善主持还建有右玉剪纸博物馆,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周玉成老人是朔州当代剪纸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1929年生于朔城区神头镇新文村,从小酷爱剪纸。形成系列的作品有《百犬图》《百喜图》《十二生肖图》等等,造型可爱,别具特色。她的《牛郎织女》《白蛇传》《穆桂英挂帅》《老鼠娶亲》等民间故事剪纸神形兼备,惟妙惟肖。她的剪纸《朔州踢鼓秧歌》,把踢鼓、拉花、落帽、踩高跷、耍狮子、舞龙等庞大的阵容及看热闹的群众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传统文艺、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周玉成之女及孙女段钰从小跟老人学习剪纸,现在长期从事剪纸艺术创作。


李嵋屏 窗花剪纸《梦中的乡愁》

  李俊英是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右玉县人,艺术底功深厚,聪慧富有灵气。她在布塑、绢塑、剪纸和刻漆画等民间艺术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2005年大型布艺《龙灯》在沈阳国际灯展上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她的剪纸作品线条流畅,剪功精湛,人物刻画惟妙惟肖,质朴清新。既有大刀阔斧,又见行云流水。2010年11月,李俊英长达4米的大型剪纸《塞上娶亲图》和绢塑作品《骡驮轿娶亲》代表山西省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展览。2011年、2012年布塑、剪纸作品在深圳文博会展出。

  山西省一级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蔡江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定居朔州市右玉县。自幼深受西北剪纸艺术的熏陶,孕育了过人的剪纸艺术天赋,尤其擅长花鸟鱼虫、动物、汉字、古典人物等题材的创作和展演,同时融合了民族与现代、单色与套色、托手与蜡盘等表现技法。作品脍炙人口,雅俗共赏,贴近生活,走进千家万户和各大艺术场馆或被列为藏品。2006年8月22日,蔡江萍第一次带着长8.8米、宽0.6米的《飞天》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一举夺得艺博会的银奖,被人称为“奇剪”“真功夫”。“江萍剪纸”已经成为当今剪纸业界一块文化品牌。

  王志秀1946年出生于平鲁区陶村乡光明村,以剪纸艺术而成为朔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几十年来,立足宣传平鲁改革开放成果,挖掘平鲁优秀文化,先后创作了剪纸《中华门神》《平鲁年俗》《踢鼓秧歌》《西游记》《水浒》等作品十余类,一千多幅。王志秀《踢鼓秧歌》系列作品剪工细腻,人物形象传神生动,把踢鼓秧歌场面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那欢畅淋漓的舞姿,盘旋飞舞的蛟龙,古老急促的鼓点和发自灵魂深处的旋律,不但是民俗文化艺术的积淀,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真实写照,作品很好地诠释出了朔州的地方特色。

  李嵋屏为朔州市朔城区人,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副会长,朔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西省巾帼建功标兵,市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从小热爱文学艺术,多次参加省级剪纸、农民画培训。剪纸作品在全国及省级以上多次获奖。其作品线条流畅,剪工精湛,极大地继承了朔州剪纸的表现语汇和审美观念,同时广泛吸收其他各地剪纸的优秀特点,创新剪纸的题材与范围,在创作中取得了新的高度。表现著名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烈士的作品《李林抗战图》寓意深刻,版画风格,画面磅礴大气,构图严谨,层次分明,充满正气,被朔州市李林文化研究会永久收藏,同时入选贵州省文联主办的“永远的记忆不朽的芳华”全国女红军题材剪纸作品展并被收藏。2022年《虎虎生威》《玉兔招财》入围“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初筛入选作品。

  侯彩英是右玉县另一位省级非遗剪纸传承人,中国民协会员,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朔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朔州工匠,荣获朔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作品多次参加省、国家及国际比赛,屡次荣获大奖,其中五幅代表作入选《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一书。作品《和谐盛世》荣获第四届国际剪纸展优秀奖;《多难兴邦》荣获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银奖;《晋北婚俗》荣获全国剪纸大赛铜奖;剪纸作品荣获上海展销会二等奖;《国色天香》《锦绣右玉》《大展宏图》分别荣获第一、二、三届中国(山西)农博会民间工艺展金奖;《巾帼风采》《晋北古窑洞》分别荣获三晋巧姐手工艺品展评展销“最受欢迎旅游手工艺品奖”和“最佳创意设计奖”。

  冯爱萍为朔州市朔城区人,朔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朔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市非遗剪纸传承人。自幼酷爱剪纸艺术,剪出很多反映民间黄土风情的作品。在山西大学研修研习(剪纸)培训班和省干部学院职工技能剪纸培训班学习,博采众长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2014年《民俗窗花》在山西省首届“三晋巧姐”手工艺品评选活动中荣获剪纸类三等奖;2014年《人勤春早》在首届“派特杯”书画展获二等奖;2020年《勇士》《全民抗疫》获朔州市工艺美术协会金奖。作品《梦中的窗花花》就是以北方窑洞窗户结构为蓝本制作的一幅组合剪纸。斗方、对圆代表天圆地方,对圆的四周是八仙的法器,称暗八仙,有避邪消灾的含义。其中的窗花作品俊俏灵动,堪称佳作。


李嵋屏《玉兔送福》

  朔州剪纸在传承过程中,绝大部分剪纸艺人都是从小就剪。他们都心灵手巧,持之以恒,不光精通剪纸,别的工作也干得漂亮。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就操起剪刀,勤于练习、熟能生巧。像朔城区石太儒、平鲁区任利文、山阴县何玉梅,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剪纸让他们从黄土地中脱颖而出。有好多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剪纸艺人,比如平鲁区薛振元、朔城区王枝翠、薛英、应县霍万元,上班时本职工作做得好,退休后还把业余爱好做得更加超越。还有身处国家机关的人员,退休后把一腔热情投入到剪纸创作与传承当中,比如朔城区张新平、李秀兰、谢金花、金凤等。其中还有夫妻档,如山阴县李尚勇与王锦绣。还有母女档,如怀仁市田素英与王文慧。右玉还有两位省级非遗剪纸传承人李翠萍、张桂玉。还有又会剪又会画的众多年轻一代,如朔城区王丽芳、应县秦日芳。山阴县老年大学的杜美枝带领一帮巧手姐妹,专门开设剪纸课堂,学员众多,普及范围广泛,把剪纸做得风生水起,包括很多年轻人。

  近些年,朔州剪纸在传承过程中,依托朔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山西省剪协朔州传习基地的平台和组织,通过展览、比赛、培训、文化下乡等形式,不断挖掘人才,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培养有艺术潜力的爱好者,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年轻艺人更多地从事剪纸的创作。


李嵋屏 染色剪纸《和谐共存》

  从模仿别人开始,到最后成为别人模仿的对象,质的飞跃是日复一日的练习,是苦思冥想的创作,是案头没明没夜地剪刻。正如著名诗人钟声扬在给《李俊英民间艺术作品集》的序言里写道:“这本书是民间文艺领域里奇迹般成长的一枝奇葩。但创造奇迹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创造奇迹——这就是成功者的奥妙所在!”

  艺术来源于生活,梦想成就于坚持。是的,每一个埋头剪纸的朔州人都正在创造奇迹。

  山花烂漫处处春

  民间艺术是乡土艺术,散发着浓浓的田野气息,它在泥土中生根、发芽、开发、结果,黄土的性格锻造出它独有的原始品格。它是老百姓对大自然最朴实的馈赠,是远方游子思乡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共同认同的中国元素,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文化之根。

  随着经济发展,民间手工艺术有的消失,有的逐渐被机器生产所替代,失去竞争力。现代民居建筑格局的改变,使专门用作“窗花”的剪纸艺术失去了实用价值。古老的剪纸文化已经成为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不得不珍惜的文化遗产,到了如何加强保护的时刻。

  当下,为数不少的年轻人认为剪纸属于老太太式业余爱好,艺术要求高,掌握难度大,挣不了钱,不愿学习。剪纸不列入中小学课程必学科目,大部分家长不愿让孩子专门学习、研究或从事剪纸艺术。各级机构及社会环境对剪纸产业扶持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产业化,导致剪纸在市场上难以立足。创作队伍年龄结构偏老,缺乏年轻人加入,出现传承断层与消亡的困境。严峻的现实摆在眼前,因此对剪纸艺术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也变得尤为重要。

  剪纸发展到今天也应向其他艺术形式学习借鉴。近年来,一些剪纸大师吸收了国画、雕塑、版画、装饰画、漫画等技法,创作出许多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优秀剪纸作品,使剪纸耳目一新,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而且尺寸变大了,用途也发生了改变,已经发展成为传统书画形式的轴幅艺术,逐步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剪纸在学习其他艺术形式的同时,不能把自己独有的特点给丢了,只有学习借鉴得巧妙自然,才能剪出更好更美的作品来。向上仰望,不能切断和祖先之间的对话;向下扎根,不能切断和一方水土之间的牵连。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永恒的。首先要立足传统,才有实力谈创新,谋发展。传统剪纸艺术的发展应该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而繁荣,应该尊重艺术规律而前行;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种指标性的要求,也不能拟定量化形态的发展目标。同时我们每个人的点滴努力汇聚起来所发的光,也可以照亮前行的路。


李嵋屏《知遇》

  雁塞之地,山花烂漫。感谢朔州的民间剪纸艺人,是他们创造了不可胜数的剪纸艺术精品,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后人。

  小小剪刀,刻画大千。但愿我们剪纸人不为名利所缚,不忘初心,永葆匠心,传承好我们的民族艺术,走好我们的剪纸之路。

  美在民间,生生不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现民族特色,巩固文化自信,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我们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张嘉琦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