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乡村振兴战略与艺术教育的价值耦合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战略准确把握了城乡发展规律,着眼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将文化艺术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这一政策导向凸显了乡村振兴的多维内涵,即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经济发展,更是精神层面的文化振兴;不仅是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更是人才队伍的软件提升;不是单一的经济工程,而是包含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系统工程。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文化艺术的深度参与和创造性转化。艺术教育在乡村文化传承创新、人居环境美化、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通过艺术赋能,可以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良性互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艺术教育的赋能维度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艺术类高职院校凭借其独特优势,展现出多维赋能价值,为乡村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一是在文化传承维度,凭借艺术创作的力量,让乡村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师生们深入乡村,挖掘古老的传说、民俗,将其转化为绘画、戏剧、音乐作品,让传统文化以崭新形式融入现代生活。二是在产业培育维度,影视、设计等专业的师生大显身手,为乡村打造特色旅游IP,设计文创产品,从创意民宿到乡村旅游宣传片,助力乡村旅游和文创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三是在美育提升维度,艺术类高职院校师生积极投身乡村建设,通过绘制文化墙、设计公共空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开展艺术讲座、培训活动,提升村民审美水平。四是在人才孵化维度,艺术类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懂艺术、爱农村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融合农业知识与艺术技能,让学生既有审美能力,又了解乡村发展需求,毕业后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
校地协同的实践逻辑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坐落于享有“东方好莱坞”美誉的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鲜明突出的专业特色。这里影视产业蓬勃发展,为学院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大舞台。学院创新提出“专业+产业”“课堂+田野”的实践模式。“专业+产业”模式让专业紧密贴合产业需求,通过与众多影视企业深度合作,将行业前沿信息融入教学;“课堂+田野”模式则打破了传统教学局限,将课堂延伸到乡村。凭借这样的模式,学院构建起艺术教育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近三年,学院累计开展乡村服务项目31个,从乡村文化挖掘到旅游规划,从视觉形象设计到文艺活动策划,覆盖多个领域。参与师生超1000人次,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走出了一条校地特色协同之路。
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分析
文化传承创新模式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师生深入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开展“非遗戏剧活态传承”创新实践,通过“传统戏曲+现代剧场”的融合创新,探索出一条非遗戏剧的活化路径。项目团队历时8个月,走访12个乡镇,采集整理婺剧传统剧目10余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现代舞台剧作品,巧妙融入了婺剧唱腔、身段等元素。
为增强观众体验感,团队在磐安县打造“乡村戏剧工坊”,设计沉浸式戏剧体验项目。观众不仅可以观看演出,还能参与角色扮演、服装试穿、脸谱绘制等互动环节。项目累计举办10余场惠民演出,覆盖观众7500余人次,并通过数字影像技术建立婺剧资源数据库,收录珍贵影像资料。
该项目实践成效显著,一是传承人队伍年轻化,35岁以下传承人占比从15%提升至27%;二是受众群体扩大,青年观众比例达到42%;三是产业效益显现,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年增收超80万元。
影视文旅融合模式
1.微电影创作传播
影视制作专业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乡镇深度合作,实施“影像赋能乡村”计划。通过走访调研,创作完成系列微电影5部。作品以纪实手法展现乡村发展变迁,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独特的梯田景观和民俗文化。项目组创新传播策略,在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开设“乡见”专题账号,利用短视频营销、直播互动等方式,累计获得播放量超10万次。
2.影视场景开发
依托横店影视城产业优势,学院实施“乡村场景再造”工程。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协助专业团队,对周边乡村进行影视场景化改造。例如,根据村庄历史风貌,设计改造明清风格街区,打造特色场景,配套完善灯光、轨道等拍摄设施。改造后的村庄年均接待影视剧组27个,带动村民参与群演800余人次,人均增收1.2万元。
创新创业孵化模式
1.文创产品开发
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与浦江水晶产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建立“乡村文创研发中心”。师生团队深入挖掘当地农耕文化、民俗传统,将乡村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开发出“廿四节气水晶镇纸”“乡村记忆摆件”等系列文创产品。创新采用“设计众创+村民参与”模式,组织村民参与产品打磨、包装等环节,既保证了产品品质,又增加了村民收入。通过“抖音+淘宝”双平台直播矩阵,开展“设计师带货”专场活动,带动50余户村民就业,户均年增收1.8万元。
2.农村电商运营
影视编导专业组建“新农人”直播团队,实施“一村一品一主播”培育计划。团队为磐安中药材、东阳香榧等特色农产品量身打造品牌IP,设计“药乡物语”“榧香千年”等品牌故事,开发系列短视频内容。实施“田间直播间”模式,将直播间搬进种植基地,通过场景化展示提升产品可信度。2024年共开展助农直播37场,累计观看人次超50万,带动2个乡镇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70%。
社会实践现存问题
价值认知存在偏差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学生对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价值认知存在明显偏差。数据显示,63.5%的学生将社会实践简单理解为“学分获取途径”,仅有28.7%的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这种认知偏差导致部分项目出现形式化倾向,如某墙绘项目未充分考虑村民审美需求和实际使用场景,完工三个月后即被覆盖,造成资源浪费。深入分析发现,这种认知偏差主要源于前期思想动员不充分、政策解读不到位以及缺乏系统的价值引导机制。
需求对接不够精准
调研数据显示,42%的乡村干部反映“项目持续性不足”,存在“虎头蛇尾”现象。部分团队在项目设计阶段缺乏深入的前期调研,未能准确把握乡村实际需求。某村庄数字化改造项目投入数万元,因未充分考虑老年村民的使用习惯和数字素养,建成后设备闲置率高达75%,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反映出部分项目设计需求调研不深入、可行性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过程管理有待规范
跟踪调查发现,37%的项目缺乏系统的前期培训和过程指导,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具体表现为部分团队未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存在安全隐患;项目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机制,影响实施效果;成果评估体系不健全,难以准确衡量项目成效。这些问题制约了社会实践的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整合效能不足
校地合作多停留在单一项目层面,缺乏长效机制。横向课题统计显示,仅15%的乡村服务项目有后续跟踪和持续支持,政校企三方协同不足严重制约了项目转化。具体表现为缺乏稳定的合作平台和机制保障,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项目成果转化渠道不畅,未能形成可持续的运作模式;各方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影响合作深度和广度。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完善加以解决。
社会实践体系优化策略
构建价值引领机制
1.课程思政融合
系统开发《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校本课程,构建“理论—案例—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乡土文化传承创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等教学模块,精选东阳木雕技艺传承、横店影视文旅开发等本土案例,编制特色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创新“双导师制”育人模式,聘请省级非遗传承人、乡村规划师担任实践导师,形成“校内专业导师+行业实践导师”协同指导机制。通过联动课程作业与乡村项目,推动课程成果直接应用于乡村振兴实践,构建“课程教学—项目实践—成果转化”闭环体系。
2.文化浸润工程
实施“五个一”文化浸润计划:组织一次不少于15天的驻村创作、开展一项深度田野调查、完成一组文化影像记录、举办一场成果展演、撰写一份实践报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年均开展“乡村艺旅”主题研学项目10项。设立“艺术乡建奖学金”,制定《乡村振兴实践成果奖励办法》,将优秀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024年评选出“古村守护者”“非遗新传人”等特色实践团队3支,有效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自觉。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90%以上的参与者对乡村文化产生深度认同。
完善需求对接体系
1.建立需求清单制度
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共建“乡村振兴需求数据库”,构建“市县—乡镇—村庄”三级需求采集网络。按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生态美化、数字治理四大类别建立动态清单。开发智能匹配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专业优势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例如,影视编导专业匹配文化传播类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对接空间改造项目。建立需求响应机制,设置“需求采集—分析评估—项目匹配—效果反馈”的完整流程,确保需求对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推行“一村一策”模式
组建“艺术+技术+管理”跨专业项目组,建立“诊断—设计—实施—评估”全流程服务体系。针对传统村落实施“数字记忆工程”,运用3D扫描技术完成古村落数字化建模;面向产业薄弱村开展“品牌振兴计划”,设计“磐安药膳”“武义茶韵”等特色IP形象。建立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每季度组织校地联席会议进行方案优化,确保服务方案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强化过程管理体系
1.构建“三阶式”培养链
前期培训设置“乡村文化认知”“安全应急处理”“项目管理实务”三大模块,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包;中期实行“双周报+月度巡查”制度,组建由专业教师、乡村干部、行业专家构成的督导组;后期建立“三维评估”体系(学校考核30%+乡村评价40%+第三方评估30%),配套成果转化追踪机制。
2.数字化管理平台
开发“艺助乡村”智能管理系统,包含项目申报、过程记录、资源调度、成果展示、数据分析五大功能模块。系统集成GPS定位、影像日志、数据看板等技术,实现实践过程全程留痕。建立“一项目一档案”电子数据库,为项目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平台接入“浙里办”政务系统,实现校地数据实时共享。
创新协同发展机制
1.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
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共建“艺术乡建研究院”,设立乡村文化传承、数字乡村建设等研究中心。联合横店集团、网易严选等企业成立“乡村振兴产业联盟”,共建“影视文旅创新中心”“数字营销实验室”等实践基地。创新“政出题—校解题—企落地”协作模式,通过平台建设,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带动社会投资。
2.建立长效运营机制
探索“项目共建+利益共享”发展模式,制定《乡村振兴项目收益分配管理办法》,对衍生的文创产品实行“3∶3∶4”版权分成(学校30%、乡村30%、创作团队40%)。建立校友反哺机制,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吸引校友企业投资乡村项目。构建“实践—孵化—创业”生态链,培育“乡创空间”“非遗工坊”等可持续运营项目,增加年均收益。通过机制创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艺术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既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文章以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为典型案例,系统构建了“价值引领—需求对接—过程管理—协同创新”四位一体的社会实践体系,为艺术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实践证明,这一体系有效提升了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和服务质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重价值。
面向未来,艺术类高职院校需要从三个维度深化乡村振兴实践。在价值维度上,要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将乡村振兴融入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实践维度上,要持续深化校地融合,完善“政校企村”协同机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创新维度上,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优势,在文化传承、产业培育、生态美化等领域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突破,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乡村振兴实践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专业+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三是强化数字赋能,运用新技术提升服务效能;四是完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成效评估体系。通过持续探索和实践,让艺术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绽放独特光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