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兴乡野 产业拓新途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农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重构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然而,在数字农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面临技术适配性不足与创新滞后、人才结构性短缺与数字鸿沟、基础设施薄弱与资金约束、制度保障与市场机制缺失等现实困境,导致数字农业的赋能作用尚未充分释放。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深化技术融合应用、强化数字人才培养、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完善政策支持与保障等策略,旨在提高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背景下,要不断做强、做优乡村产业,利用时代发展红利,持续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基础与前提。乡村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不仅能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还能改变以往城市单向“输血”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赋能农业形成的数字农业,成为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引擎。数字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的产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拓展产业链条,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因此,深入研究数字农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可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数字农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
技术驱动:优化生产流程与供应链管理
数字农业通过技术驱动,显著优化了农业生产流程与供应链管理。在技术驱动层面,数字农业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优化农业生产流程与供应链管理,大幅提升产业效率与质量。在生产环节,智能传感器与自动化设备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关键数据,并结合AI算法动态调整灌溉、施肥方案,实现精准农业管理,确保作物生长条件的最优状态,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全链条溯源体系,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显著增强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信任。这些技术应用不仅降低了传统农业的资源消耗,还通过技术驱动决策重构了生产与流通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数据整合: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数字农业通过整合多源数据,有效破解了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能够实时收集和分析农业生产、市场需求、资源配置等多维度数据,打破信息孤岛,为产业经营主体提供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例如,通过建立农产品价格监测平台和市场供需预测模型,农民可以提前了解市场动态,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盲目跟风种植或养殖,从而有效降低市场风险。此外,数字农业平台还能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如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施肥用药情况等)进行整合与共享,帮助消费者更全面地了解农产品的来源和质量,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品牌赋能:拓展市场与提升附加值
数字农业通过品牌赋能,有效拓展市场并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首先,在品牌建设层面,农业经营主体借助新媒体矩阵构建品牌传播体系,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内容营销,通过可视化呈现农产品生产工艺与乡村文化场景,增强品牌情感联结与市场认知度。以抖音、快手等平台为载体的直播电商模式,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营销技术相结合,形成差异化品牌辨识度。其次,数字农业构建起多元化的流通网络,通过电商平台与社交网络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拓展,突破地理空间限制。依托“数商兴农”政策导向,农村电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特色农产品通过直播带货、预售定制等新型销售模式直接触达消费者,有效提升产品溢价能力与市场竞争力。这种数字化营销模式不仅重构了农产品流通体系,更通过数据驱动的消费洞察反向指导生产端优化,形成供需精准匹配的产业闭环。
创新协同:人才培育与成果转化
数字农业通过创新协同机制,有效促进技术溢出与人才培育,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首先,数字经济的兴起促使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提升数字技能。在数字经济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下,经营主体之间掀起了学习数字技术的热潮。经营主体通过参加现代数字化培训,借助互联网获取知识和指导,能够增强对种植、养殖等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信息获取能力,进而提升产业创新水平。这种学习热潮不仅提升了个体的能力,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了农业产业整体的数字化转型。其次,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巩固了农业产业创新的基础。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技术、知识等要素在农业产业创新体系中的流通与应用,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农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
技术适配性不足与创新滞后
数字农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面临技术适配性不足与创新滞后的困境。一是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多样,特色农业产业地域性差异显著,导致部分数字农业技术与实际需求适配性不足。例如,一些先进的智能农机设备和农业传感器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较低,技术应用难度大,影响了数字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效果。二是数字农业技术的创新速度较快,但农村地区的技术更新换代较慢,导致技术应用滞后。三是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仍相对滞后,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关键技术研发滞后,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农业产业中的现实问题成效不明显。
人才结构性短缺与数字鸿沟
数字农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面临人才结构性短缺与数字鸿沟的现实困境。一是农村地区数字农业相关人才匮乏,尤其是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乡村人口结构不均衡,缺少高素质人才,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二是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较以往有明显改善,但农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专业化人才储备仍显不足。三是农民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有限,整体数字素养难以满足现代农业智能化升级的需求。四是农业生产领域的数字化程度较低,智能化农机装备和农业科技的应用范围有限。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数字农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效能发挥。
基础设施薄弱与资金约束
数字农业的发展面临基础设施薄弱与资金约束的双重制约。基础设施薄弱突出表现为通信网络覆盖不足与物流体系不完善。尽管我国行政村5G覆盖率已超过90%,但偏远地区网络稳定性差、带宽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导致智能设备数据传输延迟,影响实时决策。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转型尚未完成,导致农产品流通环节存在损耗率偏高、物流时效延长等突出问题。这种物流短板直接压缩了农产品的市场生存空间,进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资金约束则体现在投入不足与资源错配。数字农业项目初期需大量资金支持,单个智慧农场建设成本平均超500万元,而多数县域财政压力大,社会资本参与度不足,专项基金分配不均,部分项目因后续运维资金短缺陷入停滞。
制度保障与市场机制缺失
数字农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市场机制,然而目前农村地区在这方面的建设仍相对滞后。一方面,数字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善,导致数字农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政策风险。例如,数据产权、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了数字农业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另一方面,数字农业市场的机制不完善,导致数字农业项目在市场推广和运营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例如,数字农业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产品与服务匹配度低,削弱市场竞争力。地方财政资源投入有限,直接影响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升级及公共服务优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成为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
数字农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深化技术融合应用
为了推动数字农业在农村地区的深入发展,需要深化技术融合应用。一方面,要加强数字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技术的适配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要加强数字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1.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维度,通过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建立跨国联合实验室、引进消化吸收以色列智能灌溉、荷兰温室自动化等先进技术,形成“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此外,建立数字农业创新实验室,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推动数字农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推动技术融合应用
深化数字农业技术与传统农艺的有机融合。在前端生产环节,应集成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决策等技术,构建涵盖墒情监测、水肥一体、病虫害预警的精准农业体系,推动传统耕作向智能管控升级。在中端加工领域,推广计算机视觉分拣、自动化包装等数字技术,实现农产品分级精度与加工效率的双重提升。后端流通环节需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通过智能冷链监控和物流调度算法,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强化数字人才培养
为了推动数字农业在农村地区的深入发展,需要加强数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加强乡村地区居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高素质数字农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1.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
通过开设田间物联网实操课堂、电商直播技能培训营,组织农技专家下乡指导,帮助农民掌握智能设备操作等实用技能。同步升级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农业体验教室,引入职业教育资源培育“新农人”。此外,建立新型激励机制,遴选技术能手组建服务队,带动更多村民从“会上网”向“数字化经营”转型,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内生动力。
2.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通过设立乡村数字人才专项计划,提供百万级科研启动金、安居保障等政策,引进物联网架构师、农业大数据分析师等紧缺人才。同时,创新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在涉农高校开设“智慧农业”微专业,联合农业龙头企业共建田间实验室,实施“入学即入职”的订单式培育,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持久智力支持。
夯实数字基础设施
为了推动数字农业在农村地区的深入发展,需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地区的通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数字农业平台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新基建下沉”工程。在通信领域,推动5G+北斗高精度网络全域覆盖,建设农业物联网专用基站群;电力层面,升级智能配电网,配套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物流领域,构建冷链物流与无人机配送网络。同时,重点打造智慧农田示范区,集成气象监测、虫情预警等智能设备。此外,应同步建立应急调度平台,确保灾时通信不断、电力稳供、物流畅通,为数字农业筑牢发展根基。
2.加强数字农业平台建设
打造“数据+电商”双引擎,前端搭建区域农产品电商平台,配套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整合生产端、物流端、消费端数据资源;中端与头部电商、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开发冷链溯源、智能仓储等系统,打通产供销全链路;后端构建消费者画像数据库,通过算法匹配供需,实现“产地直发—智能分拣—精准营销”闭环。通过平台赋能,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提升农产品品牌溢价能力,形成三产融合的数字农业生态。
完善政策支持与保障
为了推动数字农业在农村地区的深入发展,需要完善政策支持与保障。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市场监管力度。
1.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在供给端,设立阶梯式补贴政策:对初创企业给予百万级研发后补助,对规模应用主体提供首台套保险支持;在资本端,创新“数字农业贷”产品,对智能装备购置提供贴息;在落地端,开辟用地绿色通道,对智慧农田项目实行“拿地即开工”。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提高乡村居民对数字农业政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市场监管力度
构建“法治+监管”双轨保障体系。立法层面,加快制定农业数据产权、智能装备准入等专项法规,建立区块链存证溯源技术标准;执法层面,开展“清网护农”专项行动,运用大数据监测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建立侵权企业黑名单制度;监管创新上,推行“互联网+监管”模式,通过卫星遥感监测耕地“非农化”,用AI算法预警市场风险。同步建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重点乡镇设立农业法庭,为数字农业提供全周期法律护航,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数字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领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机遇。通过技术驱动、数据整合、品牌赋能和创新协同等方式,数字农业能够有效优化农业生产流程、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拓展市场与提升附加值、促进技术溢出与推动人才培育。然而,在数字农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仍面临技术适配性不足、人才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制度保障与市场机制缺失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技术融合应用、强化数字人才培养、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支持与保障等措施,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终审:魏文源
监审:冯莉
编校:李晓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