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高校双创教改驱动乡村振兴

时间:2025-08-07 17:01:07来源:江西服装学院 文字:黄超群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发展面临着人才短缺和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更需要创新思维和高素质人才的加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重任。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乡村发展,并投身其中。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备乡村振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本文通过探讨高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其相应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近年来,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并投身于乡村建设。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结合当地特色,发展适合乡村的产业,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议题。因此,培养具有乡村振兴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人才创新创业的教育意义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高校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够为乡村注入新鲜活力和创新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乡村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难以满足现代化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不仅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还能把先进的理念带到农村,推动农业生产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从而帮助乡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缓解乡村人才流失问题

  近年来,许多农村地区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尤其是年轻人纷纷选择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导致了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产业发展滞后,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要实现乡村振兴,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是关键。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志于乡村发展的青年,能够吸引更多人才回到家乡创业和工作。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大赛、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等方式,鼓励学生将创新成果带回农村,帮助他们在乡村找到创业的机会。此外,乡村本身也可以通过高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平台,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例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都需要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来引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从而有效缓解农村的人才流失问题。

激发乡村社会创新活力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基础的提升,还需要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创新发展。高校人才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鼓励学生发掘乡村的文化优势和资源潜力,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方案。例如,传统农艺、手工艺品以及乡村旅游等,都能成为创新的重点领域。创新创业教育为乡村注入新的思想和创意,使得乡村不仅能在产业上实现转型,还能在文化和社会层面焕发活力,激发乡村社会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农学、生态等传统领域的专家,还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可以结合农业、科技、商业等多领域的知识,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通常具有更强的跨领域整合能力,他们不仅具备创业思维,还能够在农村发展中应用新的技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能够推动农村从传统农业向高效、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人才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教育内容与乡村振兴需求脱节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教育内容与乡村振兴需求脱节的问题。当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培养模式主要集中在城市化、信息技术等领域,忽视了乡村发展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知识。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更包括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乡村文化的创新。因此,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无法满足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将所学应用到乡村发展中。例如,很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关于农业技术、乡村产业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内容,也未涉及针对乡村市场特点、农村资源整合的具体实践。这样,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却未能在实际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资源支持不足,缺乏实践平台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虽然许多高校在理论教学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在实践环节上却存在明显的不足。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关注理论教学和课堂知识的传授,缺乏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实践项目和实地考察机会。即便有一些与农业或乡村相关的课程,也往往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和问题。此外,很多高校和乡村地区之间的联系较为薄弱,缺少合作机制,导致学生缺乏接触乡村振兴项目的机会。

学生创业意愿与能力不足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许多高校的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不足,成为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又一大问题。首先,许多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够,对农村发展的潜力和机会缺乏足够的了解。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型人才,但很多学生依然认为乡村地区的创业机会有限,传统观念让他们不敢尝试去探索新的领域,导致创业意愿较低。其次,尽管一些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许多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创业不仅仅是一个想法或计划的产物,更需要具体的技能、资源整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乡村振兴这一特殊的背景下,学生面对的创业环境和挑战与城市相比更加复杂,存在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制约因素。因此,很多学生对创业产生畏难心理,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尝试。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优化课程设置,增强乡村振兴相关内容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优化课程设置,尤其是加强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的融入,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关键一步。

  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要紧密围绕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展开,将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中。通过开设乡村振兴相关的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发展现状,提升他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同时,课程内容应着眼于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都可以作为课程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掌握有助于乡村发展的新兴技术和理念。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项目,或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设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乡村振兴项目中锤炼能力。此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乡村进行调研和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在课程设计上,还可以结合新兴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例如,将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乡村振兴结合,通过课程讲解如何运用技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等,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能激发他们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课程优化,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度,还能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慧。

推动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战机会,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满足实际需求的技术和资源。

  企业是市场的前沿,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应用技术,而高校则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人才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可以互补优势,共同开发适合乡村振兴需求的项目和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与实际操作;高校可以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创新项目和创业孵化计划。农业企业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电商平台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了解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农村产品的市场化;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则能够帮助学生思考如何用创意和设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这些企业的实践平台,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还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潜力。此外,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企业则能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的支持。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不仅能推动学生的创业实践,还能帮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进而为乡村带来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就业模式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创业这条道路。为了适应这种趋势,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支持等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通过让学生了解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意识到乡村发展的潜力,引导他们从创新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例如,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改进农业生产,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动农村电商,如何通过文化创意提升乡村旅游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创业的切入点。学生要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发现机会,具备跳出传统思维框架的能力。在校期间,学生可以参与各种创新创业项目,从中了解创业的全过程。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业竞赛、建立创业实验室等方式,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创新创业不仅仅是技术和市场的结合,还包括对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评估创业中的潜在风险,并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应对。高校可以通过邀请成功的创业者、行业专家和地方政府相关人士举办讲座进行经验分享,帮助学生了解创业中的风险管理、资金筹集、市场分析等实际问题。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在未来创业过程中面对挑战时的应对能力。除了这些具体的创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勇于面对创业中的挑战。

加强乡村振兴教育引领,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方面应当发挥积极作用。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领,特别是在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方面的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的深厚感情,增强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农田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兴趣和行动力。

  其次,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暑期文明行”等活动,鼓励学生深入乡村、了解乡村实际情况,并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环境改善、乡村文化传承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学校在赛事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项目,鼓励参赛项目聚焦农村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乡村环境治理等方面。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帮助他们了解乡村振兴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推动更多符合乡村发展需求的创意和解决方案的产生。通过这些举措,高校可以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终审:魏文源

  监审:赵彩瑞

  编校:罗学茹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