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获嘉集体经济发展新方略

时间:2025-08-07 16:54:59来源:获嘉县农业农村局 文字:李忠红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不断夯实发展基础,通过清产核资激发内生动力,内挖外引拓展产业渠道。在乡、村两级党组织中按照“党建强、产业兴、农民富”的发展思路,开展了促进集体增收的大讨论,盘活资源要素,凝聚群众力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激励各村挖潜力、找出路,探索出领办实体等八种增收新路径,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增速提质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跑出“加速度”。

总体情况

  获嘉县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西部,地处平原,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良好。全县辖9镇2乡,222个行政村,约有45万人、48万亩(约320平方千米)耕地。截至2024年底,全县222个村村级集体资产17.93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43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60.08万亩(约400.53平方千米),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占比达100%。

主要做法与成效

  获嘉县坚持党建引领、平台运作、项目支撑,积极探索新路径新办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党建引领、协同共进,夯实兴村富民发展基础

  获嘉县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完善实施“3533”党群代表议事制度(即3个步骤做好会前准备、5个环节规范会议程序、3项措施监督内容落实、3支队伍保障走实议事制度,在村一级搭建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群众四位一体党群议事平台,是畅通和规范群众“急难愁盼”日常诉求表达渠道、问题化解渠道的有效举措,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抓实抓细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抓手),通过常议事、议常事这一创新举措,着力解决群众的“微心愿、小纠纷、大矛盾”,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增强。2022年以来,获嘉县委按照“统筹联动、梯次推进、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乡村建设理念,打出了一套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组合拳。

  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强筋”。针对农田路渠损毁严重、耕作排涝能力不足、群众反映强烈等问题,2022年年底,利用冬季农闲时期,全域开展了以沟渠疏浚、护路植绿、拆违治乱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疏浚沟渠的同时,拆除违建563处,恢复黄灌面积10万亩(约66.67平方千米),培覆路肩1 450公里,腾退侵占集体土地3 600亩(约2.4平方千米),有效保障了集体土地空间发展要素,为进一步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探索多元化增收路径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全域国土绿化“点睛”。抢抓绿化黄金季节,统筹发力,全民动员,完成植树造林7 580亩(约5.05平方千米),栽植各类林木84.9万株,国省干线、县乡村道路全部绿化,并建立了村种村管、村种户管、户种户管、发包经营等多种管护模式,拓宽了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渠道,庭院经济、路肩经济等增收模式初见雏形。

  三是五清五拆五整治“治乱”。统筹落实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耕地保护、路域环境治理等省市工作部署,在全域开展“五清五拆五整治”专项行动,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农村危房、残垣断壁点位2 100余个,进一步腾退集体土地空间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一批长期侵占公共空间的历史顽疾得到有效解决,村集体资产资源得到进一步壮大。

清产核资、厘清家底,激发强村富民内生动力

  一是聚力深化改革,释放集体经济发展活力。获嘉县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试点县。在产改过程中,全县222个行政村通过清产核资厘清了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界定了成员身份,进行了股份量化,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颁发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书。

  二是创新驱动引领,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为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解决不规范合同清理不到位等问题,2022年底,获嘉县坚持以破促立、以立促破,实施了乡村治理“一清三规范”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县共梳理合同5 356份,清理不规范合同2 044份,增加集体收入1 200余万元。

  三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构筑集体“三资”监督体系。探索“1344”工作法(“1”即搭建一个信息平台,“3”即构建三级联动体系,“4”即打通四家系统数据,“4”即达到四个目标效果),有效破解农村集体资金管理混乱、集体资产处置不公、集体资源闲置流失等难题,切实提升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水平。

内挖潜力、外激活力,拓展产业发展多元渠道

  获嘉县牢固树立“村庄运营”理念,打响生态牌、田园牌、乡愁牌、民俗牌、文旅牌,培育形成“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的乡村产业链。

  一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产业兴县”目标,大力开展“百村兴百业”“百村千院”专项行动,深入分析现有资源禀赋,着力构建以“菌、薯、花、豆、菜、牛”六大种养产业为主导、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以现代冷链物流产业为保障、以农文旅产业为提升的乡村产业体系,力争3年内在全县培育100个以上产业特色突出、地方特色鲜明、集体增收有效、联农带农明显的乡村产业特色村。目前,全县20%以上村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了新的集体经济增长点。获嘉县已被列为新乡市“庭院经济”试点县,中和镇和史庄镇被确定为“庭院经济”示范乡镇,30余个村全面推开“庭院经济”,带动集体、农户双增收。

  二是深挖资源、体现特色。深入挖掘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等资源禀赋,通过管理策划、市场营销、资本运作、技术创新等多元化方式,盘活闲置资源,吸引在外人才,挖掘了一批老匠人、老味道、老工艺、老作坊,开发了油烙馍、芝麻糖、老豆腐、剁牛肉等一批“土味”产品,形成了大白菜、黑豆、饸饹、玉米、彩麦、香菇等一批“嘉味”品牌36个。

  三是政府搭台、市场运作。获嘉县通过创新举办“千年古县·和美获嘉”文化旅游节,探索了平原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带动紫藤小镇、小冉同学文旅小镇等58个文旅项目建成投用,2年来吸引各类游客300余万人次,为各村发展特色产业坚定了信心。2025年春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69.6万人次,立即重点监测企业营收1 125.15万元,创办“获嘉有礼”区域公用品牌,筛选纳入农特公用品牌产品75个,组建“获嘉有礼”区域公用品牌营销旗舰店,建立“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集体、农户增收326.4万元,实现集体增收、群众带富。

创新探索获嘉集体增收“八种模式”

  获嘉县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深入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新办法。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八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领办实体经济模式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当地传统工艺、农特产品,由党组织牵头领办创建公司、加工厂、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例如,获嘉县位庄乡石佛村利用手工制作芝麻糖传统工艺,成立了新乡市韩李记食品有限公司,提升了村集体“造血”功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益12万元;照镜镇巨柏村制酱始于春秋时期,村集体通过创建蘧伯园食品厂、种植优质辣椒,实现规模化生产。目前,该县已有31个村利用传统工艺、农特产品创办了实体企业,带动集体增收40余万元。

土地流转模式

  基层党组织主动统筹,整合农村集体机动地及农户闲置土地,以公开招标方式与种粮大户等市场主体签订协议,收取居间服务费、管理费。目前,这种模式已覆盖全县所有乡镇52个村,涉及土地6.8万余亩(约45.33平方千米),有效破解了无资金、无项目、无产业村集体的增收困境。例如,位庄乡后渔池村依托“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建设,以发展智慧农业为契机,利用节水高效灌溉等设施建设的优势,大力开展集中土地流转。村集体通过提供设施服务,收取每亩每年50元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每年带动稳定收益近10万元。

土地托管模式

  土地托管模式是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的农业经营方式。去年,获嘉县将农业生产托管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村集体通过服务协调、监督管理、订单分红,实现有效增收。例如,大新庄乡帅庄村通过“3533”征求党员群众意见,选择“龙头企业+供销社+农户”的“半托管”模式,整合土地700余亩(约0.047平方千米),享受县供销社提供的“统一供种、统一农资、统一农机、统一农技、统一销售”的托管合作服务。村集体在合作过程中,除获得整合土地服务费外,参与“订单农业”分红,每亩每年可增收100余元,带动集体收益7万余元。

庭院经济模式

  获嘉县委出台专门文件,大力实施“百村千院”工程,计划三年时间发展培育100个以上示范村、1 000个以上示范庭院。其中,中和镇党委先行先试,坚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户为主体,以特色化、品牌化为导向,充分利用农村家庭院落空间和各种资源,发展多元化庭院经济,初步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典型引路、群众收益、绿色生态”的增收模式,截至目前,镇域内已有近半数村落发展庭院经济,改造庭院55个。

农文旅融合模式

  近年来,获嘉县持续塑造“千年古县 和美获嘉”文旅品牌,依托同盟IP、美丽乡村、红色文化、康养旅游等资源优势,形成了覆盖全域的四大文旅示范带。例如,城关镇后寺村围绕乡村农耕文化主题,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将村史馆、时光磨坊、菊花采摘观赏园、农耕文化研学园等村内特色亮点串联起来,打造农事研学观光路线,构建一站式接待流程,借助互联网宣传引流,吸引市区及城区学校及学生争相“打卡”。去年国庆期间,共有5所学校2 000余名学生来村参观。借助乡村文旅带来的巨大“流量”,该村通过供应农家饭、销售农产品等形式带动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冯庄镇王井村与望景休闲观光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集康养旅游、研学教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高品质乡村康养旅游产业综合体。2024年国庆期间,全县借势乡村全域旅游,接待旅游人数148.85万人次,推动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

村企共建模式

  村集体利用自有资金、资源等村集体资产,入股到公司、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每年获得分红或者根据企业需求,提供配套服务的方式增加收入,实现村庄和企业共同发展。例如,徐营镇宣阳驿西街村与宏祥家庭农场合作,通过“村集体+公司+农场+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成立宣西实业公司。村集体通过资金注入,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协调农户种植相关事宜,确保公司原粮供应。企业按照约定章程,每年将净利润的20%支付村民委员会。2024年7月份新生产线正式开始试运营,目前日产量达100吨,村集体可获益20余万元。

路肩经济模式

  村集体对路边、地边、河边等闲置路肩资源进行整合,采取种植花卉、苗木、药材等方式盘活、生财,增加收入。例如,照镜镇樊庄村通过“3533”党群代表大会,制定树木管理制度,和农户签订树木管理责任书,统一所植树木以外除地3米宽作为农户补偿和树木管理责任段,农户负责日常管护,确保树木正常生长率不低于95%。同时,在全村5千米的村外道路路肩,2千米的沟渠路肩,10余亩的坑塘和村内街道和空闲地共植树1万余棵,以5年或10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出售,平均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余元。

现代物业经营模式

  在一些城中村、城郊村和镇区村,村集体利用区位优势,采取“留资产不留资金,搞物业不搞经营”的思路,通过对门面房、办公用房、仓库、厂房、市场摊位、夜市摊位等进行租赁、联营、合作的方式,获取长期而稳定的租金收入。例如,城关镇岳庄村2011年借产业集聚区成立厂房区的东风,大胆创新、开拓思路,认购三座厂房,当年即收益36万元,2013年~2016年,连年建设标准化厂房,截至目前共拥有厂房3万平方米,全部用于出租,年收益在230万左右。近期,计划再建厂房2万余平方,项目落地投入运营后,将每年帮助村集体再增收约140万元。

对策和建议

  一是强化致富带头人培训指导。引育结合,选拔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加强村干部和示范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培训和指导,树立创新意识和市场观念,培育选优蓄能,配强更多的新农人、带头人投入村集体产业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与品牌化差异化布局。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托管等方式,整合“获嘉彩麦”“获嘉黑豆”等品牌资源,将农户利益联结到产业中,增强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建议市级层面组织出台关于省、市建立与省市高等院校对口帮扶合作机制,加大农特产品的评选力度,在品牌树立和宣传、技术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三是建立帮扶政策。建议对接银行,在金融授信、整村授信、农户授信上提供便捷、绿色通道,解决村集体发展上的资金难题。更多地增加涉农企业、经营主体在贷款政策方面的支持,减少审核程序。优化市级层面产业发展资金、乡村振兴衔接项目资金使用条件,更多扶持支持到薄弱村发展。建议在村集体运营项目集体收益上减免税收,在村集体项目用地程序上,优化程序,先建后批,提高村集体运营保障能力。

  四是鼓励支持新业态发展,在新媒体助农平台,建议省市级平台给予更多的流量扶持,进一步帮助获嘉县农产品推广宣传。

  总之,获嘉县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未来,获嘉县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亚运

  编校:董卫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