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共富路 农民新生活
作为先行先试的创新性举措,“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通过施行“搬迁+产业+数字”模式,突破山区县资源分散、产业薄弱等瓶颈,以农民农村致富为落脚点开创了新探索与新突破,在全国山区县共同富裕道路上形成了可学可用的“丽水样本”。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作为切入点,探究其实施背景、实施路径和实践成效,分析其中蕴含的经验启示,以期为促进山区县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有益参考。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动浙江省山区海岛县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补齐共同富裕短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丽水市是典型的山区与革命老区,近年来,紧紧把握“生态+”的核心要义,创新推动“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通过实行人口向城镇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市场流动的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共富之路。
丽水市“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的实施背景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属性决定其农村人口较为分散。由于山区交通条件较差、公共服务不强、产业基础较弱等多重因素制约,使得农民增收难、农村发展慢。
2021年,浙江省开始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并确定山区26县为共同富裕示范区重点攻坚对象。地处浙江省西南山区的丽水市,被赋予了“浙江省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地位。针对山区县“人口散、产业弱、发展缓慢”的问题,2018年,丽水市委、市政府谋划启动实施“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2019年正式实施第一轮五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全市圆满完成了5年搬迁15万人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山区群众5.67万户15.7万人下山搬迁、富民安居,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城乡生态重生、空间重构、业态重兴、治理重建。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丽水市于2023年启动了农民搬迁新的三年工程,以期加快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
“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的实施路径和实践成效
“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的实施路径
1.构建完善的“搬迁+”政策体系
丽水市将搬迁工程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战略深度融合,制定《丽水市大搬快聚共同富裕社区创建评价办法》,建立“市级统筹、县为主体、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政策设计突出人口集聚、产业联动、数字治理三大导向。其一,对自愿搬迁至县城或中心镇的农户给予购房补贴、户籍迁移、子女入学等政策优惠,引导人口向基础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的区域集中;其二,在搬迁安置点配备园区,如工业园、农业产业园、电商孵化园等,使搬迁群众能“搬后有业可就”;其三,推出“易居通”数字化平台,在线上全流程办理搬迁申请、资格审核、安置分配等业务,建立健全返贫预警机制,动态跟踪监测搬迁群众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情况。
2.绘就“三园六态”的花园乡村图景
丽水市致力于建成人民美好乡村生活向往的共享休闲花园、生态文明花园、健康养生花园,打造具有乡村环境仪态、空间肌理形态、美丽经济业态、乡风文明神态、综合治理姿态、幸福生活状态“六态美”的新时代美丽乡村“丽水版”。其一,丽水市政府在保留下来的自然村推行“微改造、精提升”,着力保护传统村落和自然风景名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松阳县通过修缮古民居,打造“传统村落+民宿”集群,实现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其二,推动田园产业转型升级,在闲置搬空的土地上发展规模化农业,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数字技术”。例如,庆元县建立香菇智慧产业园,用物联网技术控制湿度、温度,使香菇产量稳步提高,带动了当地菇农增收。其三,在公共服务提升方面,着力打造入住社区的配套设施,配套建设学校、医院、文化礼堂等公共服务场所,并引导搬迁群众依托物业专业公司做好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如莲都区碧湖新城安置小区房屋建成以后,周边新增幼儿园、社区医院等,居民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
3.打响“山字系”丽水特色品牌
丽水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打造“山耕、山景、山居、山技”四大系列产业,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生态产品—特色商品—品牌产品”的产业价值链。创建“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集合全市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优质农特产品。借助电商平台销售,实现“丽水山耕”农产品年销售额超百亿元。丽水市还以缙云仙都、青田石门洞等景区为核心,串联乡村旅游景点,推出“秀山丽水”旅游线路。据统计测算,2023年丽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为2 932.2万人次,同比增长27.8%,旅游总收入309.3亿元,同比增长9.4%。松阳县生态民宿和康养产业发展使“云端觅境”民宿群年均入住率不断升高,带火了周边村民们经营餐饮、保洁等经营性业务。此外,丽水市出台全省首个市域“百万农民大培训”方案,通过大培训的机制把农民组织联合起来,从而由“组织农民”变为“农民组织”,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的实践成效
丽水市实施“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人口集聚、跨山统筹,探索出一条“换血”式“共富”新路。截至2023年,丽水市投资179.65亿元,建成57个安置小区,共涉及4 039个自然村、147 431万农民搬迁和安置,形成了“解危除险”“小县大城”“众创空间”“幸福社区”四大模式。
健全的政策服务体系、三档资金优先补助等举措,让搬迁群众“搬得出”并融入城镇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丽水市政府积极推动安置小区(点)创建幸福社区(共富社区),创建新型城镇化样板区、城乡融合试点(区),全面衔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服务,加大安置社区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供给。对搬迁后出现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人员及时给予救助。确保安置社区各项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实现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例如,在莲都区碧湖新城,“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凝聚了人气、拓展了空间,新城建设又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活力。就业、教育、医疗、产业、文化等资源在这里逐步形成集聚,京东、蚂蚁、华为、百度、纳爱斯、宝业等知名企业进驻碧湖新城,总投资超120亿元。面对新产业新业态,莲都区实施搬迁群众清单式培训,在兼顾民生与城市发展的双重需求下,搭建就业新平台、养老驿站托底安置。
将文化建设贯穿打造“花园乡村先行地”的全过程,丽水市先后建成28个红色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87个红色美丽乡村示范村,创成全国文明村镇20个、省级文明村镇77个、市级最美文明村镇967个;落实乡村振兴十大激活行动,撬动乡村“二次开发”,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幸福园。2022年,浙江省丽水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 470元,同比增长7.9%,增幅位居全省第一,顺利实现全省“十四连冠”;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6 734元,同比增长16.3%,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实现全省“七连冠”。
“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的推进还存在着其他阻力。一是山区县产业持续性不足,目前许多产业依然处于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要培育发展新的产业,需要的时间更长,投入的资金更多。且搬迁出来的群众就业相对不稳定,对于相关产业必须尽快抓好产业培育工作,积极按照“链长制”推进生态工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全产业链建设,带动一批龙头企业以“链长制”引领、激活产业发展。
二是文化融合产生新难题,原来生活于山区县的乡村群众迁移到城镇社区居住生活后,生活习惯等发生变化。同过去相比,人际交往的对象不同,有的老年群体“返乡意愿”比较严重。丽水市政府积极构建文化融合,把安置社区打造成为“乡愁馆”,开展民俗活动,帮助村民留住搬家以前的文化记忆;通过开展新市民培训,让乡村群众学会城市生活的方式与规则,如松阳县古市镇安置社区建立“乡贤理事会”调解纠纷,开展文化活动,提高了群众的归属感。
三是面临着搬迁工程资金压力大的问题。实施“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需要大量搬迁安置和产业配套资金,而山区县资金自给率低,较大部分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因此,需及时创新资金筹措方式。为了进一步推广“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农户入股”共富基金运行模式,丽水市除了联合省农发行落地了35亿元的“大搬快聚”专项贷款外,还带动社会资金加入产业园区建设,增添了多种社会资本投入途径。其中,莲都区与浙江省振兴乡村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约100亿元合作项目,通过股权合作方式开展共建共富项目,其将安置项目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获得高度认可,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模式创新的又一个经典案例。
经验启示与推广价值
核心经验
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山区县协同发展。丽水市“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将搬迁工程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紧密结合,统筹规划,避免“为搬迁而搬迁”,致力于实现“搬一户、富一家、美一片”的目标。不断做强产业、完善就业保障,让搬迁农户能真正地富起来。例如,2022年,莲都区聚焦半导体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精心筛选引进项目,成功推动39个项目落地,其中投资额超10亿元的制造业项目达6个,新增数千个就业岗位,助力搬迁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稳固就业根基,保障农户安居乐业。
聚焦群众主体,尊重自主意愿。工程实施严格执行“自愿搬迁、分类补偿”的规定程序,通过政策激励、调动群众搬迁积极性,动员农户主动搬迁。自觉自愿搬迁占全部搬迁人口的92%,搬迁后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工作理念。
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能。丽水市依托数字化变革,推动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升级,全面推行搬迁全流程“一网通办”、预警帮扶“一键触发”,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群众满意率;建设“招聘公众号+抖音+网站”三位一体的招聘矩阵,实现“招聘不打烊,日日有服务”;做好“就业在丽水”政务微信公众号宣传推广工作,表现亮眼。“就业在丽水”政务微信公众号稳居全市政务微信公众号新媒体传播力榜单前列,总订阅人数接近20万,累计发布了1 300多篇推文,总阅读量约30.5万次,视频累计播放量达到4 800多万次,持续推送安置点周边招聘信息,累计助力超5 000人次“大搬快聚”人员实现就业。
推广价值
丽水在搬迁工程中的实践探索,为山区县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三条具有高度可复制性的路径。
一是生态价值转化路径。通过人口搬迁减少生态敏感区人为活动,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动能,形成“生态保护—价值创造—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同时,按户建立“大搬快聚”人员“就业五名单”,即职业培训名单、创业名单、企业吸纳就业名单、转移就业名单、公益性岗位安置名单。依据新城产业布局、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培训意愿,精准定制培训内容,构建“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劳动者”三方联结机制,实现培训结业即就业。
二是城乡融合路径。依托安置社区,带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成立“大搬快聚”就业服务站,创建“社区党组织+就业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公司+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就业服务站和“零工驿站”,为“大搬快聚”人员提供“家门口”一站式服务。
三是数字治理路径。以数字化平台作为山区县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创新升级治理模式。在推进山区县搬迁工程中,数字治理路径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充分整合各类分散资源,优化提供全方位高质量公共服务,精准识别并规避各类安全隐患风险,推动实现山区县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引领传统治理模式向智能化、精细化、协同化等方向转变升级。
丽水市“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是山区县摆脱发展困境、迈向共同富裕的一个成功案例,通过集聚人口释放规模效益、转型升级提高造血功能、数字治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生态保育共赢的良好局面。下一步要在提高产业韧性、加强文化融合、创设资金办法上下功夫,将山区县从“搬得出”变为“富得久”,向全国贡献一套完善可行、可资借鉴的山区县共富样本。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莹珠
编校:罗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