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数智沃野:乡村数字建设新实践

时间:2025-07-03 11:16:32来源: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文字:李赞 任文静

  摘要:在数智时代,乡村数字化建设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通过阐述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新模式,提出了该模式在推广过程中面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化人才短缺、治理模式适应性差及技术普及度低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人才培养、完善数字治理体系以及推动数字技术普及等对策,以期对乡村数字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在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规划,内容涉及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行动、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乡村网络文化振兴行动等8个方面‌‌26项重点任务[1]。2024年,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力度,加快推进涉农数据资源集成共享”“激发县域数字经济新活力”等重点任务[2]。在数智时代,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是必然趋势,但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通过探究数字化建设新模式推广的问题及对策,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数智时代乡村数字化建设新模式

数字农业模式

  数字农业模式指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对农业生产、管理与服务等环节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数字农业模式的核心是数据驱动,利用传感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实时收集农田环境、作物生长、土壤状况等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民提供精确的种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建议[3],以便农民进行精准管理,减少资源浪费,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我国多个地区在数字农业模式方面已取得成功经验。例如,山东省禹城市“智慧农业”项目利用物联网技术,精准监控农业生产环境,实现了对大田作物生长过程的实时管理。在“智慧农田”项目中,部署在农田中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气候等数据,管理系统可自动化调节灌溉与施肥方案。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数字化果园”项目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对果园的生长环境进行精确监测,为果农提供精准的种植和管理建议,极大提高了果树的产量和品质,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了可持续农业发展。2025年我国数字农业经济规模或达1.26万亿元,这显示出数字农业具有优良的发展前景[4]

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

  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主要利用智能化管理平台,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使乡村治理更加精确、高效、透明和智能。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主要包括数字化政务服务、智能化公共安全系统等。数字化政务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乡村政府政务公开、政务办理等功能,使乡村居民方便快捷地查询相关内容[5]。例如,河北省廊坊市的“智慧治理”项目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包括身份证明、社会保障、低保申请、土地使用权证办理、政策查询等常见政务服务,村民可以通过平台在线提交申请、查看办理进度、查询政策信息,无需排队办理,大大节省了时间。智能化公共安全系统通过物联网、监控设备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乡村环境、交通、治安等方面的实时监控与管理,以便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数字乡村文化建设模式

  数字乡村文化建设模式能够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数字乡村文化建设模式的核心在于数字技术,它能使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虚拟化处理,通过线上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传播和创新[6]。数字化平台可以通过在线直播、视频发布等形式,将乡村民俗活动、节庆庆典等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例如,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通过数字化手段保存和传承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民族音乐、手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7]。具体来说,通海县与技术公司合作,利用3D扫描、高清摄像等技术将传统手工艺品、民族乐器和民间艺术进行数字化,创建了虚拟展览平台;游客通过平台观看民族音乐演奏、参与线上民俗节庆活动,如“火把节”表演,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体验节庆氛围。此外,平台还提供线上课程,教授当地的传统技艺,如织布、银饰制作等,吸引了游客和大批文化爱好者,不仅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播,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和地方经济增长。

数字乡村公共服务模式

  数字乡村公共服务模式主要利用数字平台为乡村居民提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法律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满足乡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该模式不仅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推动了社会公平,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例如,江苏省在部分乡村推出了“智慧医疗”服务,提供了标准化的远程治疗流程。具体来说,对于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的血压数据和症状,提供个性化的药物建议,甚至通过数据监测进行治疗效果评估;对于糖尿病患者,通过实时收集数据和分析,帮助患者管理饮食和运动,调整降糖药物使用量,并定期进行远程会诊,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对于复杂病症,如肺炎或心脏病,通过与市级医院的专家进行会诊,提供精准的治疗方案。河南省在部分乡村推广“智慧课堂”,实现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资源共享,乡村学生可以在线听到全国各地名师的课程,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智慧课堂”还开设了在线作业批改、家长与教师互动等功能,提升了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数智时代乡村数字化建设新模式推广中的挑战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难题

  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数字基础设施落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国家已加大对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由于地理条件、资金投入、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很多偏远地区依然面临网络覆盖不足、信息传输速度慢等问题[8],尤其是偏远山区,光纤网络、5G基站等基础设施难以全面覆盖,导致许多乡村居民无法享受高速互联网服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制约了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数字农业等项目的实施。

数字化人才短缺问题

  乡村数字化建设不仅依赖于技术支持,还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但当前乡村地区普遍面临数字化人才短缺的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但由于城乡人才流动不均,特别是偏远山区,难以吸引数字化专业技术人才[9]。乡村学校、医疗机构等普遍缺少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专业人员,现有的乡村人才多集中于传统行业,数字能力有限。此外,乡村地区的教育培训资源匮乏,许多农民、居民缺乏必要的数字技能培训,导致其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要求。故人才短缺是当前乡村数字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数字化治理体系不完善

  数字化治理是乡村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推进过程中,乡村地区的治理体系不完善。一方面,一些乡村存在乡村治理依赖于传统的面子工作、人际关系,这与数字化治理提倡的透明、公正、信息共享的原则存在较大冲突。另一方面,乡村居民对数字化治理的接受度较低,尤其是一些年长的乡村居民,对数字化治理感到陌生甚至抗拒。为此,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完善需要打破传统的治理模式,逐步建立适应数字时代的治理框架。

数字技术普及力度不足

  目前,许多乡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低学历群体,对相关数字技术使用不熟练,甚至对于如何接入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在生活中常见数字服务也了解不足,这反映出数字技术普及力度不足,以致数字技术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数智时代助力乡村数字化建设新模式落地的对策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基础设施是乡村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为确保数字乡村建设顺利推进,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互联网企业和通信运营商在乡村地区完善光纤宽带、5G基站等基础设施,并通过补贴、优惠政策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例如,政府和企业合作推动“光网乡村”项目的实施,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宽带覆盖。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乡村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确保设施的持续运行。加大对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山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推动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乡村数字化人才培养与引进

  乡村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是人才。为了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必须解决乡村地区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政府可以通过资金补助、职业培训等手段,开设线上或线下的数字技能培训班,帮助乡村居民,尤其是农村青少年和老年群体,掌握基础的数字工具使用和网络安全常识。另一方面,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政策倾斜和优惠条件吸引IT、农业科技、互联网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工作,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同时,可以通过线上远程工作的方式,将城市的优秀人才与乡村相连接,解决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

完善数字化治理体系

  数字化治理是乡村数字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为了确保乡村数字化建设新模式的落地,必须完善数字化治理体系。相关部门应加强数字政务平台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在线服务,使乡村居民能够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完成行政审批、政策查询、公共服务申请等事项。依托大数据平台,整合各类社会服务资源,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例如,乡村地区可以建立数字化的“村务公开”平台,让乡村居民更清楚地了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进展。加强数字法治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使乡村居民个人信息安全得到保护。

加强数字技术普及与应用

  乡村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技术的引入,更是技术普及和应用的过程。为此,必须加强数字技术在乡村的普及与应用。推动数字资源和技术的科学普及,改变乡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看法,进一步加大乡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使用力度。推动“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力乡村振兴。例如,推广农业智能化设备,如无人机、智能灌溉系统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企业应开发适合乡村的数字应用产品,帮助乡村居民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生活,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数智时代为乡村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推动了农业生产、乡村治理、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但乡村数字化建设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不足、人才短缺、治理模式适应性差及数字技术普及不广等多重挑战。为了实现乡村数字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数字治理体系、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广泛应用。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数字化建设将在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员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EB/OL].(2022-01-27)[2025-01-24].https://www.12371.cn/2022/01/27/ARTI1643248046155712.shtml.

  [2]中国政府网.四部门印发《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EB/OL].(2024-05-16)[2025-01-24].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5/content_6951217.htm.

  [3]靳晓甜,焦宇静,薛亚南,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4(10):4-6.

  [4]中研网.数字农业行业前景:2025年我国数字农业经济规模或达1.26万亿元[EB/OL].(2023-07-31)[2025-01-24].https://www.chinairn.com/news/20230731/152845521.shtml.

  [5]张思宁.用数字化社会治理建构政务服务科学化[J].民心,2024(09):1.

  [6]张彩鹏.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提升对策[J].南方农机,2025,56(07):74-76+85.

  [7]姜力榕.玉溪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浅论[J].民族音乐,2021(01):53-54.

  [8]蒋沛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4(12):187-189.

  [9]孟祥凤,薛珂.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三重论域[J].长春大学学报,2025,35(05):1-5.

  本文系2024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智时代助力乡村数字化建设新模式探究”(项目编号:S202413680013)阶段性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媛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