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育人:大学生赋能乡村振兴
摘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类竞赛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实践技能、为乡村振兴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平台。文章通过分析竞赛对大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的作用,提出优化大赛机制、完善培养体系、加强宣传引导等策略,以期为赛事主办机构和高校就如何更好地通过赛事提高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与素质提供参考,为新时代培育更多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新农人”。
于2024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新时代大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专业知识和实践热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人才队伍。近年来,各地兴起的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竞赛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为乡村建设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然而,当前此类赛事在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如何通过大赛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是亟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类竞赛概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各级政府机构及各大高校陆续创办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类竞赛。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赛事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该赛道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红色教育的号召,2017年由教育部首次发起,后纳入大赛体系,成为独立赛道。赛道依托高校资源,引导青年深入革命老区、落后农村地区,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社会,赋能乡村振兴。截至2023年,累计吸引数百万名学生参与,覆盖全国2700余所高校,对接农户超百万户、企业万余家,向社会传递出中国青年的创新智慧与时代担当。此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赛事也涌现出大量乡村振兴类优秀获奖项目。
全国性专项赛事有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和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创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等。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也都主办有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类竞赛。其中,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历经多年耕耘,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规模较大的赛事。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在2024年更名为“中国—东盟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具备辐射东盟国家的国际化视野。部分市、县级政府机构也创办有该类赛事,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联合多所高校、企业共同举办“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大赛,2024年第二届吸引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伦敦大学等国内外237所高校的1051支团队参赛。
竞赛对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的作用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参加竞赛并努力获得好成绩,是主动追求进步、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成长过程。赛事为学生提供了从创意到实践的完整创新创业体验,竞赛的激烈性和竞争性也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激发自身内在的创新潜能[1]。例如,河北农业大学的“阜平第一椿”项目团队深入阜平县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资源调查,系统梳理分析当地香椿资源分布情况与开发潜力。团队通过矮化密植、深加工技术提升等方式破解香椿传统种植规模小、附加值低的难题,制定《香椿标准化生产规程》,填补国内香椿种植技术空白。并打造香椿“全产业链开发+技术赋能”模式,创新开发香椿酱、冻干等农特产品,使“椿天小镇”品牌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项目将香椿从传统野菜升级为富民产业,成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荣获202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并入选全国“双创”活动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乡村振兴类赛事大多要求学生深入乡村开展调研,了解乡村的真实需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可结合专业优势思考如何服务乡村振兴,形成参赛项目,并通过策划和实施项目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例如,重庆大学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设计”项目,整合该校教育学、地理学、风景园林等专业资源,致力于解决跳磴镇新合村等区域因历史矿山开采导致山体裸露、地质灾害频发的复杂生态问题。团队跳出单一复绿思维,通过跨专业协作,融合技术、文化、商业视角,设计植被恢复与产业融合方案,通过“生态+产业”模式推动矿区转型为生态旅游区,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乡村生态振兴样本。该项目荣获2022年第二届重庆市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特等奖。
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返乡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增多,2023届本科生到县域就业的比例为27%,相比2019届增加了7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近九成(87%)属返乡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素质,可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遇,缓解就业压力[2]。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赛事可更直观地感受乡村发展的困境与机遇,培养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为个人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提供实践途径。2019年还在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读大二的蔡涛涛,组建了一支墙绘团队并参加了创新创业竞赛。他们凭借出色的表现,先后荣获北海第四届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第八届广西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赛三等奖等多项荣誉。在大三那年,他带领团队成功将项目落地,并创立了一家公司,致力于为当地乡村旅游提供墙绘服务。截至2022年,公司的年总产值已达到70万元[3]。团队将地方特色文化巧妙地融入墙绘创作,不仅对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还促进了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
基于竞赛的学生能力培养策略
优化赛事举办机制,强化能力培养导向
1.设置多元化参赛类别,鼓励跨学科合作
当前,新质生产力正推动着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格局的深度调整,乡村产业发展呈现出多产业融合,多学科交叉,多领域渗透的态势。因此,赛事应鼓励更多非涉农专业学生参赛,引导他们跨学科、跨专业组队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和思维定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融合,并运用到解决乡村发展实际问题中,从而提出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方案。此外,应设置乡村产业发展、农业科技、规划设计、文化传承、文创设计、生态保护、乡村公益等多个参赛项目类别,激发不同领域更多维度的创新思考,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利用专业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的需求。
2.完善核心维度的赛事评审标准
乡村振兴类创新创业大赛的评审标准应该围绕“社会价值、创新性、实践性、可持续性、团队能力”等五大核心维度展开,注重考察项目是否能精准定位乡村发展痛点、是否能应用前沿技术和新模式解决传统问题、乡村是否得到帮扶受益、是否适应市场经济以及团队执行能力等,而非仅仅关注技术难度、技巧和学术理念。评审本质应该是考察乡村振兴项目是否能“真需求、真落地、真改变”。
3.加强项目转化扶持和赛后指导
对于优秀获奖项目,赛事主办方应该为创业团队提供必要的培训与宣传扶持,给予奖金资助或协助融资,并指导其实现落地转化。政府部门应该为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项目给予政策扶持,通过引导其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形成乡村振兴产业的集聚效应。高校可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本校乡村振兴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实施。
构建能力提升平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构建乡村振兴相关课程建设体系
高校可以整合赛事、政府、企业资源,构建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专业化课程指导体系,开设“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训”等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还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育人特点,将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案例等素材融入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将赛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构建“课赛融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完成项目设计,并直接参与竞赛。课程与竞赛的双元互动,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担当意识与能力素质。
2.合作共建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高校可以发挥科研优势,与赛事主办方及地方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共同建设乡村振兴相关产教融合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教师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开展科研课题研究,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过程;还可以共同建立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参加竞赛、开展实地调研和项目实施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村的发展建设提供帮助。例如,2021年天津大学与甘肃省陇南市地方政府合作,在宕昌县沙湾镇成立“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依托高校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青年创新创业的热情,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电商兴农、教育兴农等方面推动当地乡村的经济建设。
3.邀请专家和能人进校指导
高校可以邀请乡村振兴各领域的专家和能人来校开展讲座和培训,分享经验和案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创意灵感。例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打造“农经分享+耕读互动+助农实践”的创新模式,定期邀请乡村振兴各领域的学者、行家里手来校举办讲座,传授经验,培育师生学农、爱农、知农的情怀,引导师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加强赛事宣传与推广,完善参赛激励机制
1.多渠道加大竞赛宣传推广力度
当前,地方政府及各高校举办的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赛事参与度、影响力还有待提升。赛事主办方应与乡村、企业、高校加强合作,加大参赛宣传与动员力度。赛事主办方可通过到各高校宣讲的形式,为学生普及乡村振兴知识,详细介绍参赛办法和参赛题目,就参赛问题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参赛;还应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适合青年人信息接受方式的传媒渠道宣传赛事,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此外,对已经落地孵化并取得预期成果的项目,应进行宣传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力。
2.发挥优秀典型的教育引领作用
涉农高校可设置“乡村振兴之星”奖,用于表彰在乡村振兴领域有突出贡献和典型事迹的毕业生、校友,以及在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学生和指导教师。涉农高校树立乡村振兴优秀典型,不仅有利于展现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还能发挥榜样的教育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以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
3.完善参赛激励机制
高校应完善学生参赛的激励机制,除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常规奖励机制外,还可对乡村振兴类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专项激励措施,如对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项目给予条件倾斜、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等,鼓励学生在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方面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例如,中国农业大学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以奖励在学术创新、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训等方面躬身实践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
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类竞赛涵盖乡村产业发展、农业科技、规划设计、文化传承、文创设计、生态保护、乡村公益等参赛类型,核心在于如何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兼具社会价值与商业潜力的创新方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赛事主办机构与高校应更好地发挥赛事的育人功能,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素质后备人才。主办方可通过设置多元化参赛项目类别、完善赛事评审标准、加强项目扶持和赛后指导等方式优化赛事举办机制,强化能力培养导向;高校可整合赛事资源,通过开展乡村振兴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共建产学研与乡村振兴实践基地、邀请专家进校指导等方式构建学生能力提升平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主办方与高校需加强协作,发挥优秀典型的教育引领作用,完善参赛激励机制,共同加大赛事宣传与推广力度。未来,赛事应引入更多企业开展合作,帮助优秀项目落地实施,推动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徐然,胡成旭.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法初探[J].四川劳动保障,2024,(12):160-161.
[2]郑洁琼,康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反思[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12):103-105.
[3]邓远龙.文化赋能乡村视域下广告传媒学生创业路径分析——以广西北部湾乡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21):250-253.
2018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大学生广告艺术竞赛的高职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研究”(项目编号:YJJ1819);2021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墙绘艺术的创新应用研究——以广西乡村为例”(项目编号:YZS2124)。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媛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