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2024-10-31 11:40:50来源: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孙思懿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然后梳理了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希望丰富乡村精神生活,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驱动力,它推动了乡村经济多元化、社会和谐与文化自信的全面提升,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奠定精神基石,激发乡村活力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为乡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来看,文化不仅仅是上层建筑的范畴,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能通过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通过挖掘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振兴能够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这种精神层面的提升,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激发村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引领产业创新,促进经济繁荣

  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在发展目标上高度契合。乡村振兴旨在实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文化振兴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振兴,可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乡村开始注重挖掘和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这些产业不仅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文化振兴通过融合创意、科技、旅游等多种元素,推动乡村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为乡村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化社会治理,构建和谐乡村

  文化振兴在优化乡村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文化振兴增强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乡村治理。通过文化活动的组织,村民们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构建了紧密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的加强,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文化振兴还推动了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和平台,提高了乡村社会的自治能力。这些努力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社会。

促进人才回流,增强发展后劲

  文化振兴还有助于促进人才回流,为乡村发展增强后劲。随着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乡村的吸引力和魅力逐渐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回到乡村。这些人才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还带来了创新的思维和活力,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他们的回归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还带动了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文化振兴也促进了乡村与城市的交流和合作,为乡村引入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资金短缺与资源配置失衡、文化设施落后与文化活动单一、陈规陋习盛行与村民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人才流失与文化传承断裂、文化消费意识淡薄与产业发展滞后的困境等多重困境。这些困境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制约了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资金短缺与资源配置失衡的困境

  资金短缺与资源配置失衡是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首要困境。乡村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尽管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与庞大的文化需求相比,这些资金仍显得杯水车薪。许多乡村因资金匮乏,文化设施难以得到及时更新和完善,文化活动也无法正常开展,导致乡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资源配置不均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往往存在地域性差异和“马太效应”。一方面,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地理位置优越的乡村地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一些经济条件较差、地理位置偏远的乡村地区,面临着文化资源匮乏的困境。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仅影响了乡村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加剧了乡村社会的不公平性。

文化设施落后与文化活动单一的困境

  文化设施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文化活动则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的乡村文化建设中,文化设施落后与文化活动单一的困境却日益凸显。许多乡村的文化设施陈旧简陋,无法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一些图书室藏书量少且更新慢,无法吸引年轻读者;文化广场设施简陋且功能单一,难以满足村民多样化的需求。此外,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也往往较为单一枯燥,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感。传统的戏曲、舞蹈等表演形式虽然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长期缺乏创新和变化,难以吸引年轻村民的关注和参与。现代文化元素如电影、音乐会等又因缺乏相应的放映和演出条件难以在乡村普及。这种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性,不仅降低了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活力。

陈规陋习盛行与村民思想认识有待提高的困境

  陈规陋习盛行与村民思想认识有待提高的困境,是当前乡村社会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一方面,部分乡村地区长期沿袭的陈规陋习,如婚丧嫁娶中的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盛行,它们不仅加重了村民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更侵蚀了乡村社会的淳朴与和谐,阻碍了文明乡风的培育与传承。它们如同一股逆流,冲击着乡村社会文明进步的堤坝,使乡村社会难以摆脱落后与封闭的阴影。另一方面,村民思想认识的不足也是制约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因素。部分村民受限于传统观念、教育水平等因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和积极改变的意愿。他们往往固守旧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新的文明理念持怀疑或排斥态度,这使文明乡风的建设难以深入人心,也难以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

人才流失与文化传承断裂的困境

  人才流失与文化传承断裂是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深层次困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许多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年选择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发展,导致乡村文化领域的人才匮乏,而老一辈的文化传承人也因年龄增长和身体健康等原因逐渐退出舞台。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和民俗习惯因缺乏传承人而逐渐消失或淡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也因缺乏保护和开发面临被遗忘的命运。人才流失不仅削弱了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乡村文化活动难以持续开展,文化设施也难以得到有效管理和维护。同时,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参与和指导,乡村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异和失真现象,进而影响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文化消费意识淡薄与产业发展滞后的困境

  在乡村地区,文化消费意识淡薄与产业发展滞后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问题。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村民的文化消费意识相对淡薄,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多。大部分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更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这种文化消费意识淡薄的现状直接制约了乡村文化市场的发育和繁荣。与此同时,乡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许多乡村地区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群或文化产业链条。同时,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政策环境的支持,乡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往往难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这种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现状不仅制约了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削弱了乡村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村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努力和协作。只有通过加大财政与社会资本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和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培育文明乡风、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以及强化人才支撑等的综合施策,才能推动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和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加大财政与社会资本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为乡村文化项目的启动、运营及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这些资金应重点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文化基础设施的升级与扩建,以及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关键领域,确保每一份投入都能精准对接乡村文化的实际需求。其次,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等方式,降低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文化领域的门槛,吸引更多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身其中。这不仅有助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能借助市场力量,推动乡村文化项目的创新与发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最后,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确保资金与资源能够精准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对乡村文化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与反馈,及时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策略,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促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内容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精神文化生活的有力支撑。首先,政府及社会各界应深入乡村,进行详尽的需求调研,了解村民的真实需求,因地制宜地建设或改造文化设施,确保它们既实用又富有地方特色。文化设施不仅应满足村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还应与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相融合,如建设文化长廊、观景台等,既美化乡村环境,又提升村民的文化生活品质。其次,乡村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应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文化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得到妥善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可以让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民俗节庆等文化瑰宝得以生动展现,从而激发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最后,为了进一步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现代文化元素的引入同样不可或缺。政府及社会各界可以投资建设乡村数字图书馆,为村民提供便捷的在线文化资源获取途径。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活动,打破地域限制,让乡村文化得到更广泛地传播。

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文明乡风是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推进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乡村社会氛围。首先,应加强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与国家的精神追求与价值标准,它凝聚了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与信念。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应积极传承、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等多种方式,加深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举办道德讲堂、法治讲座等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应注重挖掘和宣传乡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事迹。通过评选表彰“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活动,树立正面典型,引导村民学习先进、争当模范。这些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事迹能够激发村民的向上向善之心,促进乡村社会风气的持续好转。

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推进文化振兴的过程中,乡村应注重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例如,可以依托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也可以依托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手工艺品制作和文化创意产业。这些产业不仅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其次,应注重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文化产业与农业、林业、渔业等的相融合,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效应。例如,可以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森林康养旅游、渔业休闲旅游等新型业态;也可以将文化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设计、品牌推广等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最后,还应加强文化产业的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和品牌推广机制,加强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强化人才支撑,构建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体系

  人才是文化振兴的关键要素。在推进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首先,应加强对本土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加强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可以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鼓励和支持本土文化人才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次,应注重引进外来文化人才。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搭建服务平台等措施,吸引和留住一批热爱乡村、具有专业素养的文化人才来乡村工作和生活。这些外来文化人才可以带来新的思路和创意,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最后,还应加强乡村文化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建立乡村文化人才联盟、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促进乡村文化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还应加强与文化机构、高校、研究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外部资源和智力支持,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