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筑牢乡村振兴“基座”
推动乡村振兴是农民增收致富、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以及农民富裕的重要抓手。2023年,安阳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73.3亿元,固定资产128.4亿元,其中经营性固定资产28.1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607333.3hm2,其中:农用地437200hm2,建设用地847533hm2,未利用地85600hm2。全市农村集体总收入14.96亿元。安阳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但安阳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以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五陵镇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例,分析成效和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汤阴县整体情况概述
近年来,汤阴县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扎实开展“三变”改革工作,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路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村集体经济重要支撑。如今,全县28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的村占比达到59.4%,超20万元的村占比31.5%。2023年,汤阴县3个安阳市级“三变”改革示范村实现现金和福利分红300余万元。汤阴县总面积646km2,耕地面积46533.3hm2,人口53万,辖10镇,298个行政村,是中华《易经》发祥地、民族英雄岳飞故里、神医扁鹊悬壶济世之地,被誉为“三圣文化之乡”,也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首批命名的“千年古县”。
交通位置优越。汤阴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自古就是通衢要道,是国家级物流枢纽之一,已成功纳入北京两个半小时经济圈。107国道、515国道、京港澳高速、京广高铁、京广铁路等南北走向的国家级主干线和晋豫鲁铁路等东西走向的国家级主干线穿县而过,安阳红旗渠机场落户汤阴县。
文化底蕴深厚。汤阴汉高祖二年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圣”周文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故事、“武圣”岳飞“乃文乃武、精忠报国”精神、“医圣”扁鹊“悬壶济世、达己及人”文化,催生了汤阴灿烂的历史文明,孕育了开放、包容、朴实、诚信的汤阴民风。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05个。其中,汤阴县大型民间舞蹈“跑帷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周易文化为省级非遗项目。
产业集聚发展。近年来,汤阴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实体经济,着力发展精品钢深加工、健康食品、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产业。
现代物流发达。汤阴县万庄物流园是国家级陆港物流枢纽、全国内陆地区功能最齐全的物流园,具备多式联运、“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陆港口岸、国家物资储备等功能。2021年4月,汤阴县全面打通了安阳东向出海国际物流大通道,货物经瓦日铁路可直达日照、青岛和烟台等港口,2023年3月,顺利开通运营了中欧班列(中豫号·安阳)。汤阴县便捷通畅、衔接高效、功能互补的“公铁空海”四港联动、承东启西的区域性战略价值正在逐步显现。
全域旅游格局形成。岳飞庙是精忠报国精神的承载地;羑里城,是中国古典哲学周易的发祥地;汤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级湿地公园,围绕该湿地公园正在有序打造周边示范乡村旅游片区;梦幻谷海洋世界、动物园项目,建成开放,将成为集娱乐设施、海洋世界、动物园三位于一体的豫北大型户外娱乐新高地。
汤阴县五陵镇农村集体经济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五陵镇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特色果蔬产业,创新产业经营模式,以产业发展赋能集体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村级产业提质增效,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紧盯特色产业,助推提质增效
汤阴县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把特色果蔬种植作为主攻方向,充分整合资金资源,在五陵镇抚寨村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21栋标准化农业温室大棚,形成占地面积超过11.33hm2的樱桃西红柿种植基地。通过“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统一种植培育樱桃西红柿、西瓜、甜瓜等果蔬产品,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50个,为12个村增加5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有收益、企业有效益、农民有收入。
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动力
从2022年至今,五陵镇共实施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产业类项目17个投资共1347万元。其中,2022年产业类项目3个(屯庄小木屋商业街、麦多日光温室、玻璃温室大棚),投资436万元。2023年产业类项目9个(涉及南小章冷库、8个村温室大棚),投资707.9万元。2024年产业类项目5个(涉及镇抚寨、东小章、水一街、瓦查、朱家营村5个温室大棚),投资203.2万元。大棚产业项目收益每栋净产值10.8万元。计划今年扩建至26栋温室大棚,产值将达到300余万元。
探索“订单农业”,拓宽发展道路
近年来五陵镇转变发展思路,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充分发挥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优势,覆盖订单农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做到“产供销”全链条无缝对接。各村合作社先后与山东鲁花集团、益海嘉里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河南秋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合同,惠及群众2000余人,在原有的基础上为群众提高了100—1000元不等的收益。2023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了444.39万元,同比增长61%,2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7万元以上,其中20万元以上的占比34%,同比增长125%。
发挥自主效能,鼓起自身“钱袋子”
农户在传统玉米、小麦种植的基础上,通过复合种植花生、辣椒、红薯等经济作物,不断提高经济收益。全镇种植花生456.7hm2,辣椒166.7hm2、红薯53.3hm2亩、大豆66.7hm2,每公顷收益约可达30000元,增收效果显著。此外,农户充分利用闲置房屋、土地等,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给村集体、企业和经营能手,每公顷流转金额12000元左右。
推动联农助农,助力农民增收
河南麦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打造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与循环产业相结合的BOO循环产业基地,B代表清洁能源沼气(沼气英文首字母);O代表有机肥料(英文首字母);O代表有机蔬菜(英文首字母)。该模式把“养殖—种植—加工—沼气—肥业”有机紧密结合在一起。坐落于五陵镇小宋村,公司占地面积33.33hm2,现有育苗温室1栋,联动大棚45栋,智能观光玻璃大棚1.33hm2,在整个种植过程中零化肥、零农药、零激素,农作物整个生长周期以有机肥代替化肥、以生物生态防治代替农药。在2021年11月,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一批生态农场,注册了“麦多丰”有机肥商标,取得了农业厅颁发的有机肥登记证书。麦多生态农场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通过务工就业、农作物秸秆、养殖场病死畜禽、粪污收购等方式带动200户周边村民就业增收,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每年收入可达7000元。通过处理秸秆、粪污、畜禽产生的沼液免费向周边100多户农户提供使用,每亩可增产15%。作为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麦多每年开展技能培训培育农民工4000余人,帮助农户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同时,积极发挥带动技术输出的作用,沼液沼渣种植技术成功复制基地5家,推广面积达40hm2,带动农户增收10%—15%。此外,麦多生态农场租赁朱家营村委会生产设备1台,每年为村集体带来9万元资产收益。以土地租赁的方式租赁小宋村、屯庄、旱塔河农户土地33.3hm2,每公顷费用15000元,每年可为三个村村民带来50余万元土地流转费。
汤阴县五陵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五陵镇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工作中的困境
由于人员少,业务素质不高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正常性。乡镇农经干部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中坚力量。从现实情况看,五陵镇人员配备不齐,年龄老化,专业水平低,会计中心的业务量大,严重影响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顺利开展。
五陵镇坚持党建引领意识不足
部分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做到党建高质量引领,发展集体经济意识还不强烈,还没有形成深度调查研究的习惯,没有在村集体发展工作上下深功夫。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基层队伍的作用发挥非常关键。但很多村干部寄希望于政策扶持,缺乏内在发展动力;并且缺乏敢闯敢干的勇气,不敢创新。
五陵镇乡村特色产业挖掘力度不够
五陵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千村一面,产业特色不明显,无序竞争,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五陵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缺乏乡村特色,资金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土地、房屋、技术、资金等要素的作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还待提升。
汤阴县五陵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要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工作
一是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常态化。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业务指导和培训,明确清查登记时间、清查登记内容、清查登记程序,让业务人员熟悉报表填报变化和系统使用方法,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好年度清查工作,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年度清查任务。二是严格清产核资平台数据审核。认真核实资产现状和年底资产负债表,做好台账和记录,在填报过程中要严谨细致,确保数据准确。特别要关注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宅基地面积、资产构建时间、数据勾稽关系、数据填写等方面存在的异常,避免计量单位错误、重复统计等问题。
要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党建引领
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产权制度改革新模式。利用土地综合治理,动员农民群众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改变碎片化土地利用现状。通过设备租赁、流转土地等经营模式、盘活资源,带动农民群众增收。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途径,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契机,积极探索“双绑”机制,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
要做强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作物种植
一方面,要依托优势资源,在现有农业大棚集聚群基础上,继续建设5栋农业大棚,优化种植业结构,带动形成高效农业产业链,打造成五陵镇极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特色产业,推进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抓好特色农作物种植。在保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方式,引导群众发展山药、辣椒等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要扩大花生、辣椒、山药、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133.33hm2,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还要积极探索种养一体化发展路径。要新建德青源蛋鸡养殖场和3栋鹌鹑养殖业大棚,要学习河南麦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做法。
要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
要鼓励和引导村民、乡贤依靠土地、房屋、技术、资金等要素,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真正成长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参与者、经营者、受益者。一是盘活村集体资产。要积极利用村委会、闲散村集体建设用地等集体资产,植入特色餐饮、游客中心、游客驿站、文创作坊等乡村旅游业态,采用“资产租赁+入股,保底+分红”的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要盘活村民闲置资产。可以利用村民闲置房屋,植入小河主题民宿、农家小吃、药膳理疗等乡村旅游业态,采用“资产租赁+入股,保底+分红”的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三是要盘活传统技艺。通过组织有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成立文创作坊,采用“技术入股+保底分红,文创开发+销售提成”的模式,大力开发竹编竹刻、民俗表演等文创产品,进一步传承技艺,丰富业态,打造品牌,增收致富。
要加强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
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在村内显著位置公示村级红白理事会名单、积分管理制度等,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引导党员干部在遵守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乡村治理各项举措落实到位。以党建为引领,切实抓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每年开展文明家庭、党员先锋等文化活动。
编校:郭欢
网络:柳绣华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