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汇聚青春才智

时间:2024-10-16 16:31:14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徐园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一种重要形式,既是推进全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有益途径,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目前,部分高校“三下乡”活动仍存在组织规划不充分、学生态度不积极、实践目标不清晰、开展形式不丰富、地校联动不通畅等现实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制度保障、思想引领、内容优化、形式创新、校地协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优化路径,以期“三下乡”活动能够更好满足群众期待,赋能乡村振兴。

  农业兴则国家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在此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积极参与到乡村发展的进程中,自觉担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高职院校“三下乡”活动,通过组织广大优秀青年定期向农村传递文化、科技、卫生知识,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然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一张“金色名片”。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对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

高职院校“三下乡”活动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意蕴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助力城乡发展、为乡村增添活力的有效举措。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众多,部分乡村地区受地理位置影响,自然资源匮乏、整体发展状况滞后。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大量乡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乡村“三留守”问题也日益严重。在乡村人口长期外流、村庄外扩、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停滞的情况下,部分乡村地区出现“空心化”现象,产业以及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都相对缺乏。大学生通过“三下乡”活动,向乡村地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倡导文明生活,既为乡村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又推动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此外,大学生群体作为高素质人才,也可以结合自身专业和乡村特色,通过电商售货、科学养殖、文旅开发等多样化形式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

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

  从高职院校自身职能的角度来看,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的必然要求。为社会提供服务,既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也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自觉做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高职院校组织大学生群体开展“三下乡”活动,鼓励学生走进乡村、参与新农村建设,既可以帮助学生扎根祖国大地、了解我国国情、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可以促进高等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为城市和乡村搭建传播文化、科技、知识的快速通道,以技术促发展,不断推动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学生实地调研的情况,结合乡村特点,为不同乡村切实制定“专业带动产业”的具体发展模式,更好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

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

  从学生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专业技能的关键一环。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在传播优秀文化、科普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通过走进乡村,高职院校大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见证乡村的变迁和发展,更加清楚地了解我国目前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存在的压力和面临的挑战,从而更加深刻认识到青年人该有的责任与担当,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此外,“三下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操化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做到既要从课本中学,也要从实践中学。最后,“三下乡”活动作为团体性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大学生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的意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团队组织和协调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三下乡”活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困境

  作为向乡村地区传递文化、科技、卫生知识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部分高校在组织保障、内容选取、活动开展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组织规划不充分,缺乏长效性保障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三下乡”活动一般由学校团委牵头,各二级学院组织落实。部分高职院校其他职能部门的参与度和重视程度不高,未能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合力组织的新格局。对于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项目审核、资金发放、活动指导、考核评价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三下乡”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将其看作是硬性任务下发到团委与二级学院。在项目审核方面不够严谨,对于活动如何开展、要达成什么目标缺乏统一指导。对于实践过程中的资金使用也无明确规定,造成乱花、多花的现象。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疏于考核和评价,缺乏考核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部分学生只是象征性地展开实践,没有真正深入到乡村中去,导致部分学生和教师积极性不高,甚至对此类活动出现抵触心理。

学生态度不积极,主动参与性不强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每年都会召开大学生“三下乡”工作部署会,但只有少部分学生愿意主动参加,且多集中在学生干部和学生会群体。多数学生对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内容、现实意义缺乏了解,导致对该项活动的重要程度理解不深,主动参与性不强。部分学生则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对于乡村发展、社会进步关注度不高。还有部分学生难以接受乡村的艰苦环境,对于到乡村开展实践存在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

实践目标不清晰,内容针对性较弱

  部分高职院校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对于此次实践活动想要达成的目的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在实践内容的选取和确定上往往拘泥于形式,缺乏主动求新的动力。例如,部分高职院校未能深入理解并对本年度“三下乡”活动的主题进行创新,只是简单地重复往年模式,仅变换活动主题和口号,服务内容却鲜有革新。或是过分局限于年度活动主题,在实践内容的选取上针对性较弱,未能充分结合团队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个人兴趣,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当地实际问题相联系。这既没有达成助力乡村发展的实际目的,也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偏离了“三下乡”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地方社会的初衷。

开展形式不丰富,活动实效性不高

  高职院校开展“三下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助力乡村发展。只有切实为农民、农业、农村带去知识和技能,帮助乡村解决实际困难,才能真正体现出该实践活动的价值。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三下乡”活动时,存在表面化倾向,过分注重形式上的记录而忽视了活动质量的提升。部分“三下乡”队伍在实践活动的筹备与执行阶段,缺乏对实践活动地点的调研,未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实践内容和目标。在实践过程中,普遍倾向于采用广泛适用的、较为常规的实践形式,如走访调研、理论宣讲、环保意识普及等。在活动结束后,往往仅停留于提交实践照片、撰写实践报告等层面,未能有效对接乡村地区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使活动成果的实际转化率低,对于促进地方发展的实际意义有限。

地校联动不通畅,发展长远性不足

  “三下乡”作为暑期实践活动的一种,具有实践周期短、灵活性强的特点。一般来说,“三下乡”实践活动周期基本为一周,活动地点以及组织形式也较为灵活,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实践主体更多的选择。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并不利于实践成果的转化和落地。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组织“三下乡”活动的过程中,缺乏与乡村的持续联动,实践的地点往往变动较大,降低了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对于学生来讲,由于时长较短且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实践团队难以全面了解实践基地的具体情况,针对具体问题难以形成全面的解决策略。对于乡村来讲,实践团体短期内的成果缺乏持续深入地落地实践,难以为当地提供长远、有针对性的帮扶。

“三下乡”活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

  “三下乡”活动既是支农惠农的重大举措,也是助力大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实现成长成才的良好形式。要想发挥出“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最大效力,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因时因地改进实践策略。

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实践活动保障机制

  作为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三下乡”活动要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这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严格按照文件精神,构建由“校方统一部署+团委牵头+二级学院落实+各职能部门合力组织”的新格局,不断健全社会实践保障机制。首先,在活动的准备阶段,高职院校要落实“三下乡”实践活动的项目审核制度,认真核查实践项目的可行性和应用性。只有项目可行且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助力乡村发展、提高学生能力。其次,在活动的实施阶段,要完善“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资金管理和活动指导制度。一方面,严格规定资金使用流程,保证做到不乱花、不多花。另一方面,组建专家指导团队,保证实践活动可以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发挥“三下乡”活动的助农作用。最后,在活动的结束阶段,要健全“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是检验和巩固“三下乡”实践活动效果的必要环节。高职院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做到有奖有罚,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三下乡”实践活动。

加强思想引领,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实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学生真心实意地参与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够真正达成助力乡村发展、提升自身技能的实践目标。这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既要给学生教授专业知识,也要注重学生品德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不怕苦、敢吃苦的精神,从而自觉担负起时代之责,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大对“三下乡”活动的宣传力度。学生因为对“三下乡”活动缺乏了解,所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可通过“线上宣传+线下宣讲”相结合的模式对“三下乡”活动进行宣传。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新兴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抖音账号等,发布“三下乡”活动的相关讯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参与过“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同学开展经验分享会,不断提高学生对“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

明确实践内容,提供精准化多样化服务

  明确清晰的实践目标和具体的实践内容,是确保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准。“三下乡”实践活动要想取得实效,在实践内容上必须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农民。首先,在选取实践目标和实践内容时,要将乡村振兴的热点和难点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供精准化、多样化的社会服务。例如,针对当前农产品难售卖的问题,组成实践小队,分析原因,并给出可行性建议。再次,要将乡村发展困境与自身专业能力相结合,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技能,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同样是针对当前农产品难售卖的社会热点问题,电商专业的同学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销售滞销的农产品,解决农民当前的实际困难。

丰富活动形式,坚持因时因地探索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乡村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有了显著变化。这要求“三下乡”实践活动形式要与时俱进,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理论宣讲、知识科普等实践形式,而是要结合时代和乡村发展需要,因时因地探索创新活动形式。例如,实践团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云上三下乡”,通过线上查阅相关资料,全面了解实践乡村的发展状况,从而提出助力乡村发展的策略,做到足不出户完成社会实践。此外,对于传统的活动形式也可以进行二次创新。例如,可以将枯燥的知识科普和理论宣讲以农民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小品表演等形式展现出来,让理论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被农民接受。

强化校地合作,构建校地联动实践平台

  “三下乡”实践活动要想助力乡村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深入乡村,做到规范化、长期化、阵地化,将“短期服务”变成“长期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地方协同联动、共同构建校地联动的实践平台,在合作中共同走向乡村振兴。一方面,在双方合作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其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职能。在全面了解乡村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定期为地方乡村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人才、技术等资源支持,帮助地方乡村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乡村又可以为更多大学生提供“三下乡”活动的实践机会,帮助大学生群体在实践中检验并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乡村振兴是历史课题,也是时代课题。大学生作为“三下乡”的活动主体,更应该担起时代重任,积极投身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持续不断地向乡村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倡导文明生活,不断提高“三下乡”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解决乡村需求,为推进乡村振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董亚泥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