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打造乡村现代化公司经营之路

时间:2024-10-12 15:01:41来源: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马万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文章分析了甘肃省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甘肃省乡村经济发展局限的深层原因,提出了以现代化公司经营为结构的资源整合路径,并强调了走现代化公司经营之路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路径上,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协同的模式成为一项重要的创新策略。具体而言,通过联合优质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多方力量,并借鉴已成功实施的集团化运作模式进行一体化推进,被视为促进甘肃等地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举措。这种模式不仅强调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还注重精准施策,旨在助力甘肃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实存样态:甘肃省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独特的地理和历史环境形塑着甘肃省乡村经济发展样态的多种可能性。因此,需要对甘肃省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甘肃省基本情况

  1.战略定位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的核心区域,位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与黄河轴线的交汇处,不仅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也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沿阵地,以及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域。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甘肃省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它不仅被视为国家安全的战略纵深区,还扮演着经济发展通道战略区和生态保护战略屏障区的多重角色。

  2.环境气候

  甘肃省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km,地貌复杂多变,山脉纵横交错,气候类型多样。该地区具有干旱高寒、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工业污染小等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环境的多样性,塑造了甘肃省农业发展的“寒旱”内在属性,并为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农业现状

  除去海洋自然条件下的乡村经济发展样态外,甘肃省拥有我国所有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乡村经济发展样态,呈现出乡村经济发展的多种共性特征。然而,由于环境、气候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甘肃省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优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较大压力,人才流失和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问题也较为突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

甘肃省乡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甘肃省乡村土地面积辽阔但开发不足

  土地是财富之母。甘肃省乡村土地面积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但大部分土地比较贫瘠。受降水量的影响,河西滩地需要按时灌溉,河东塬地靠天补水,致使甘肃省乡村土地的财富生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乡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属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农户经营模式、宅基地的管理办法等制度产权因素,决定着乡村土地财富的经营规模和生产效率。土地财富增长量的多少与土地生产的规模、土地生产的效率、土地生产的确定性呈正相关。而甘肃省乡村土地生产在这三项标准上,表现出生产规模小、效率低、风险高的反向特征,不利于乡村土地财富的增值。然而,转换思考的角度,从积极方面思考当前甘肃省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则会发现巨大的开发空间和可能的增长潜力。对甘肃省乡村土地空间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对土地财富生产制度的积极创新,有助于解决甘肃省乡村土地经济生产的规模问题、效率问题、确定性问题。

  2.甘肃省乡村劳动力充足但缺少创新动力

  劳动是财富之父。从数量上看,甘肃省乡村拥有较充足的劳动力,为乡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具有较大的财富生产潜力。然而随着外出务工人口的流动,留在乡村的劳动人口基本以中老年人为主,而中老年劳动人口在思想上常常趋于保守,对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等接受度较低,缺乏创新动力。乡村劳动力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甘肃省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的紧要问题。

  3.甘肃省乡村资源多样但缺少活力

  资源作为财富生成的催化剂,其重要性在经济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认可。甘肃省乡村地区以其多样的经济发展样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著称。然而,其乡村经济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而言,甘肃省部分乡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不够完善,缺乏先进的信息设备、网络条件及有效的媒体传播手段,限制了乡村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乡村文化与当地产业的融合度较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单一,导致相关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甘肃省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部分乡村的市场开放度和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进一步制约了甘肃省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活力的提升。此外,部分乡村地区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如干旱缺水、风沙肆虐,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匮乏等。这些环境因素对区域的整体开发进程造成了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乡村资源,提升乡村多元价值,成为当前甘肃省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

  4.甘肃省乡村技术多元但应用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甘肃省乡村地形地貌多样,适宜农业生产的技术丰富多元,但是依然缺少科学技术的深度介入。例如,甘肃省乡村地区气候环境不一,土壤土质不同。在不同地区,适宜耕作的农具、施肥的品类、种子的品种、病虫害的防治等都需要因地制宜,要求科学技术走向田间地头,真正解决乡村农业生产的具体问题,给出具体对策。科学技术如何深入乡村,有效解决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是目前甘肃省乡村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层机理:甘肃省乡村经济发展局限的深层原因

  当前,甘肃省乡村经济发展存在土地开发不足、劳动力缺少创新动力、资源缺少活力、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从而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甘肃省乡村生产要素缺乏主体推动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土地、劳动力、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作为生产活动的客体,需依托主体的能动性,以实现有效配置与运作。从表面来看,土地开发不足、劳动力缺少创新动力、资源活力匮乏、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似乎各自独立,根源各异。然而,透过表象深入探究其内在联系,这些问题实则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经济发展要素层面的挑战。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传统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源和技术等,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重组。因此,甘肃省乡村经济发展局限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促使这些要素内部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这就有赖于构建一个主导实体,该实体需具备整合内部资源的能力,以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与高效运作。

甘肃省乡村经济要素缺乏制度载体

  乡村经济要素相互关联,既需要经济主体推动,也需要相应的制度载体。首先,通过明确产权界定、交易规则等,可以促进乡村经济要素的有序流动与优化配置。其次,制度有利于激发乡村经济要素的活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鼓励乡村经济主体大胆创新,可以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和附加值。再次,制度有利于保障乡村经济要素的协同与整体发展,打破要素之间的分割状态,促进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最后,需要注重政策之间的衔接和配套,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甘肃省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资源整合:现代化公司经营的结构功能

  通过对甘肃省乡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甘肃省乡村生产要素缺乏主体推动、经济要素缺乏制度载体。因此,构建一个能够承载并发挥有效功能的体制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公司作为推动主体

  针对甘肃省乡村经济现状,成立专门的现代公司是整合乡村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市场自发形成此类主体的可能性较低,因市场倾向于追求最大收益,而乡村经济当前收益相对薄弱。因此,可以由政府介入,主导成立以营利法人性质存在的乡村振兴公司,其核心发展目标为助力乡村经济发展。这一主体的确立,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能够集中力量整合各生产要素,为财富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现代公司作为制度载体

  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可以为乡村振兴公司的运作提供最优制度框架。分级分类的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土地、劳动力、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引入现代化制度,不仅可以承载资本、人才、技术等核心要素,还可以带来制度优势之外的溢出收益。因此,现代化的公司经营管理制度对于实现甘肃省乡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公司作为联通结构

  乡村振兴公司可以作为联通结构,密切内外部联系。应用外部联通机制,它能有效导入外部市场的巨大资源,保障外部资源向乡村内部的流动。同时,乡村内部经济组织或个体可借此学习外部经济组织的管理经营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是学习现代化经营理念的宝贵机会,对推进乡村内部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乡村振兴公司的有效联通,可以实现乡村内外部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有效对接,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实践价值:现代化公司经营之路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将乡村视为开放系统,走现代化公司经营之路,能更有效地解决乡村经济问题。甘肃省乡村振兴公司的设立,可以通过与乡村经济的持续互动,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甘肃省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走现代化公司经营之路,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因此,有必要整合甘肃省乡村现有的经济发展资源,主动实践,破除现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心全意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新乡村。


《村委主任》杂志 李惠琴摄

  编校:李霞

  网络:柳绣华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