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让新乡贤成为基层治理新力量

时间:2024-10-12 11:51:41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文字:徐子泊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人才因素是关键。文章以新乡贤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关系网络和善治实践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与方式,希望发挥新乡贤的桥梁作用,通过丰富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促进基层善治、优化村庄治理结构等方式,有效整合资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难题,吸引和激励乡贤返乡,促进农村人才振兴,在当前备受瞩目。除了政府在乡村振兴方面给予大量资金支持外,乡贤也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他们以回输资源和政治参与等方式服务村民自治,将个人在城市积累的经济、人脉等资源反馈给乡村,并积极参与乡村基层治理。

  新乡贤大多与乡村有着情感联系,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感更强烈。通过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来唤醒乡村活力,助推乡村经济发展,是当前国家大力支持的方式。文章通过对“返乡”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案例进行分析,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并为更好推动当代中国乡村振兴进程提供参考。

社会关系网络

  一般认为,社会网络是一种基于“网络”而非“群体”的社会组织形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社会呈现出了打破传统家庭管理模式的特征,农户的离散、流动现象十分严重。此时,乡村中出现了一批新型的精英,他们成为把政府和农民联系在一起、实施高效乡村管理的关键。这一时期,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村民与领导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村“两委”通常直接对上级乡镇政府负责,与村民的沟通较少。在此情况下,乡村社区治理主体应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解决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新乡贤作为乡村的内生资源,能够发挥自身的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络优势反哺乡村社会发展,实现“嵌入性”情感回归。首先,新乡贤能够建言献策,成为与基层沟通的桥梁。其次,新乡贤围绕乡村公益进行乡村治理,有利于社会治理资本的积聚。最后,传统乡情和家乡观念在新乡贤与乡村基础民众之间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联结渠道,有利于搭建亲密关系。

研究概述

  当前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讨了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与方式,提出了多元化的治理意见。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新乡贤作为一种内生资源,充分发挥了个人优势与资源优势,推动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些许不足。第一,未能聚焦到具体群体。现有研究大多从新乡贤群体这个整体出发,对于具体群体未作出详细说明。第二,治理失序问题关注较少。现有研究主要表述了新乡贤参与治理的积极影响,对于治理失序等负面效应的探讨较少。文章聚焦“返乡”新乡贤群体,基于多元视角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

善治实践的视角

  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过程和治理活动,其基本特质是以人为本、依法治理、公共治理。丰富的实践经验表明,自治、法治、德治是中国传统基层善治体系的重要内涵,基层善治是在乡贤发挥主体作用下,自治、法治、德治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参与基层自治。新乡贤充分发挥智库咨询和协同共治作用,建立“村‘两委’+乡贤会”共治模式,致力社会和谐。在信息化背景下,新乡贤还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按照就近集中、便于管理的方式,建立网格化管理,织牢基层治理网格化体系。

  第二,参与基层法治。新乡贤参与村规民约及自治章程的制定与实施,发挥调解职能参与多元纠纷化解机制的发展完善。新乡贤自发成立志愿者队伍参与乡镇纠纷调解,运用“情法理”相结合的调解方法,帮助村民化解矛盾,修复人际关系。

  第三,参与基层德治。德治是仁政与中华民族善良心态的体现。新乡贤主要通过积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掘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来参与德治,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移风易俗作用,推行德治,以期实现善治愿景。

案例概况

  2020年以来,安徽省潜山市各乡镇以“乡贤文化”为切入点,丰富了乡贤文化的载体和阵地,发挥新乡贤在价值引领、精神激励、社会治理、促进和谐、助推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谋事见乡贤,办事找乡贤”的良好氛围。潜山市大力加强新乡贤文化的建设,有效引导大学毕业生、外出人才等返乡,凝聚新乡贤力量,探索治理新体系。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开展,潜山市红白理事会在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彰显,被推举为理事会会长的人大多是村里德高望重、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党员、退休干部等,凝结了新时代农村工作的乡贤力量。当前,各乡镇都在积极开展各类型“最美人物”评选活动,用典型人物和事迹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丰富了乡贤文化的内容。

案例分析

  潜山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着力培育乡贤文化,通过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使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软实力。该市在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寻找契合乡村特点的乡贤文化,重塑其“活血化瘀”功能。各乡镇通过建立乡贤馆、举办乡贤文化图片展、编排乡贤文化戏曲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传承中华文明,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接下来,文章将从社会关系网络与善治实践视角,对潜山市发展过程中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与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新乡贤参与治理的具体机制及发挥的实际作用,以期能够为潜山市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路径具有一定的指引价值。

联结村“两委”与群众,丰富村庄社会关系网络

  每一个经济组织和个体都与外部世界有着某种联系,它们被嵌入或者悬挂在一个复杂的、交错重叠的社会网络中。它以关系为因,联结为果,关系与联结相辅相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与联结搭建了社会网络的基本构架。在潜山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这些新乡贤由于增加了网络的多样性,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而格外重要,他们能够为乡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

  第一,新乡贤能够将村“两委”与基层群众联系起来,起到桥梁作用。在潜山市治理发展的过程中,村“两委”具有较大的权力,会出现规划不适应本村的治理情况、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差等问题。在此情况下,新乡贤作为网络中的“结构空洞”,可以将村“两委”与基层群众联结起来,从而为联结起来的群体带来新的信息,并使资源通过这种新联结流动起来。新乡贤利用自身积累的资源,在村“两委”的组织下,帮助群众建立特色合作社,既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还促进了村“两委”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在建立合作社的过程中,新乡贤将村“两委”的指导意见传达给群众,使得群众能够有目的地建立适合自己的合作社;同时,新乡贤还能够将建设过程中群众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村“两委”,便于村“两委”及时调整方案。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新乡贤便很好地发挥了桥梁作用,将原来关系疏远的村“两委”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群众也参与到基层治理的过程中。

  第二,新乡贤能够积聚治理资本,搭建更加完善的社会关系网络。新乡贤通过多年的在外打拼,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也就是建构社会网络的基本能力。对于潜山市而言,社会资本就是其发展的资源。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资本数量决定了其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由此形成了稀疏地带和稠密地带。组织成长要获取更多的资源,就要从稀疏地带向稠密地带移动,同时要不断吸收新的社会资本,以促进组织发展。在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将村“两委”与基层群众联系起来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稀疏地带向稠密地带地转移。此外,新乡贤将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潜山市的基层治理中,增加了该市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获得了外在能量的输入,为内部能量的输出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新乡贤在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担任了联结村两委与基层群众的桥梁作用,并输入了自身所积累的社会资本,使得潜山市的社会关系网络联系更加紧密,资源更加丰富,增进了村“两委”与基层群众的感情,使得治理主体更加多元化,进而促进了潜山市的发展。

参与村庄“三治”过程,促进基层善治

  善治实质上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管理过程。善治的核心特质,可以被定义为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的公共事务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体现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它代表了这两者之间的最优状态。潜山市的新乡贤通过参与基层自治、法治与德治的过程,有效促进了基层善治。

  首先,新乡贤们依托党支部建立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参与到了基层自治当中。通过该治理体系,新乡贤们能够了解到群众尽快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并及时反馈给村两委。由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经过多方协商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然后将意见传达下去,新乡贤负责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新乡贤提供了最新的设备,聘请了专业的施工团队,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同时,由于乡村建设方案是群众参与提出的,群众愿意主动参与到建设过程中,帮助施工团队一起完成建设任务。在多方努力下,潜山市的乡村建设得到了发展,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其次,新乡贤们按照潜山市委政法委“村每周碰头、镇半月会商、市每月研判”矛盾纠纷排查例会制度,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潜山市群众习惯了“人情社会”的处理方式,遇到纠纷往往采用群众劝解、互相调和的方式来解决。尽管传统的方式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有些涉及利益纠纷的问题可能无法很好地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新乡贤参与到调解过程中便能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新乡贤中有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人才,通过建立相应的调解会,由专业的法律人士介入,能够为群众提供法律指导,帮助群众充分利用法律解决问题,保障每一位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新乡贤与镇政府密切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潜山市治理方式,在传统治理方式基础上增加法治的方式,提供法律支持,使群众遇到个人无法解决的纠纷时,能够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最后,新乡贤通过发掘和传承潜山市特色文化来参与德治,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移风易俗作用。根据潜山市的实际情况,举办乡贤文化图片展、编排乡贤文化戏曲等活动,让群众感受到潜山市的文化魅力,自觉传承潜山市的优秀文化。同时,新乡贤利用这些特色文化活动还吸引了游客前来观赏,设置价格合理的门票,在弘扬潜山市优秀文化的同时促进了乡村的经济发展。

  综上,新乡贤通过参与潜山市基层自治、法治与德治的过程,实现了多元主体间的协同治理,发挥各方优势和潜能,实现了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群众拥有了参与决策的权力,村“两委”也吸收了不同的意见,有效实现了基层善治。

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启示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依靠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与治理转型成为乡村治理的新方式,新乡贤凭借自身优势将积累资源投入到乡村发展当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现实情境中,若想真正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就需要进一步剖析他们的治理路径及其作用。接下来,通过案例研究详细描述了潜山市的新乡贤参与村庄治理的具体路径及发挥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离散”“流动”现象,而新乡贤则成为了联系的纽带,是实现村庄有效治理的关键。通过不同视角解读案例中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具体路径及其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总结出新乡贤联结村“两委”与群众、促进基层善治、优化村庄治理结构等参与基层治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唤醒乡村基层治理活力提供了切入点。

  第一,在村“两委”与基层群众之间,新乡贤起到了联结的桥梁作用,打破了“支部通知,群众办事”的模式。在村“两委”建立特色合作社的过程中,新乡贤发挥纽带作用。通过在村“两委”与基层群众之间传达信息,使得群众真正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信息传递之间,村庄资源从村“两委”流向了基层群众,乡村的整体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新乡贤还将自身积累的资源注入乡村中,促进了乡村与社会大环境的良性互动。正是因为新乡贤的回归,潜山市的基层治理发展找到了正确合理的方向,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治理路径。

  第二,新乡贤发挥自身的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络优势反哺乡村社会发展,通过参与村庄“三治”过程,推动了善治在基层社会的实践发展。新乡贤积极参与基层自治,推动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的建立,帮助村民更好地传达意见,促进基层自治主体多元化。并且,在全面推进国家法治化工作的背景下,新乡贤有效推动了“法治下乡”的进程,使得乡村在法治化的道路越走越稳健。新乡贤进行调解工作,引入专业法律人士,帮助村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调解村民之间的纠纷,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此外,新乡贤还发掘了潜山市的独特优势,通过举办文化节等活动促进了潜山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新乡贤在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主要发挥了桥梁作用,通过参与基层自治、基层法治与基层德治推动了善治实践在乡村的发展,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推动了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型。在国家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引入新乡贤是当前的主流方向。未来应继续探索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多元路径,明确新乡贤在促进乡村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文章依旧存在不足和需要完善之处。首先,研究对象为返乡新乡贤,他们是新乡贤中出身乡村但长期在外发展的人群,研究结论对引入在外乡贤推动乡村发展的村庄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下一步研究需要拓展新乡贤的类型,以验证新乡贤群体对于乡村振兴的实质性作用与适用范围。其次,在案例选取上,文章采用的个案分析法虽然能够进行深描、剖析,但研究结论的普遍推广意义仍需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检验。

  编校:郭欢

  网络:柳绣华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