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思考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文化建设速度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快速进步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使得乡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就对在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乡村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就乡村文化振兴做了些许思考,以期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或建议。
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生活,是在乡村村民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处世哲学,“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生活智慧,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产物。所以说,乡村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滋养,扎根在中华大地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成因分析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乡村文化生存空间的冲击
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部分乡村并入城镇,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一是原有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遭受破坏,包括传统村落,历史遗迹,乡村自然景观等,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这不仅会影响乡村物质文明,而且还影响物质文明所蕴含的乡村精神文明。二是原有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是在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乡村的社会关系主要为邻里关系,交往方式往往是邻里间互帮互助。但城镇化的推进使传统邻里关系的亲密度逐渐降低,给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三是原有的乡村传统和习俗遭到破坏。乡村的传统和习俗往往与乡村的人文环境和交往方式有关,城镇化的推进,对乡村传统的人文环境以及交往方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部分乡村的传统习俗也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没落。
乡村人口大量流失对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乡村人口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教文卫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许多农村青年人口向城市流动。乡村本地村民离开乡村,那些在乡村村民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传统乡村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一是流失的乡村人口包含了乡村传统手艺的传承人和乡村文化的守护者,他们的离开,导致了乡村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艺无人传承的困境。二是乡村人口流失导致许多乡村的文化活动难以持续开展。乡村村民是乡村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乡村文化传承的主体,乡村人口流向城市意味着许多传统的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文化活动可能无法继续进行。许多传统的乡村文化活动逐渐减少,乡村的传统技艺、习俗、节日等宝贵文化资源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多元文化竞相涌入对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乡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改变了乡村村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认知,对乡村村民的乡村文化本身的价值认同感造成影响。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农耕工具和农耕技术,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力成本,但那些基于传统劳作方式而形成的乡村文化价值观逐渐被淡化,如合作互助理念淡化。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通过多种渠道涌入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导致农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间接影响了乡村村民对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乡村情感连接纽带的冲击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日常交流方式和生活习惯。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更易被人民群众接受的优势,使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逐渐被虚拟的交流方式取代。2024年3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截至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较2022年12月提升4.6个百分点。此外,沉迷于网络世界,忽视现实中的沟通交流,导致乡村村民情感连接纽带的乡村文化活动逐渐被遗忘,乡村文化呈现出逐渐没落的趋势。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定乡村村民的文化自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充斥在乡村村民的精神生活中。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为追求更高的效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目的性更强,辅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家更加偏向新媒体碎片化的娱乐方式,逐渐降低了对传统乡村文化活动的兴趣,导致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逐渐变弱。所以,要振兴乡村文化,就要重建乡村文化的承载体系,即民风民俗,乡村文化活动等。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需要
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逐渐发生转变,但因我国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导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不到充分满足。因此,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着力解决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问题。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乡村文化为抓手,振兴乡村文化,推动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以此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容,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精神文化需求。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开发等方面,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我国的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我国的乡村文化产业,调节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在乡村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振兴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适应党的主要任务发生新变化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两个大局的深刻认识。一是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矢志不渝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振兴乡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必须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在广大乡村地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拾淳朴民风,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三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必须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外来文化的涌入,网络文化的侵蚀,乡村文化面临生存困境。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振文化自信,是适应党的主要任务发生新变化的需要。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加大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性内容,不仅可以在广大乡村地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乡村村民提供基本的文化活动空间,还是重构乡风文明的硬件依托。一方面从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乡村图书馆、乡村文化服务中心、乡村历史文物陈列馆、民俗活动VR体验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乡村村民提供基本的文化活动空间。建设乡村活动小广场,为乡村村民提供固定的娱乐活动场所,建立维系乡村村民情感的纽带,搭建起乡村村民间的信任桥梁,提升了乡村村民间的亲密度,促使无数个乡村小家成为大家。另一方面是利用好现有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盘活现有资源。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部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但利用率较低。需定期组织乡村文化交流会,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例如,乡村文艺汇演、乡村文物展览会、庙会、传统乡村手工艺评选大赛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吸引更多的乡村村民参与,提高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加大乡村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乡村文化振兴也离不开人才。加大乡村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引进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乡村现有人力资源,加大乡村现有可培育对象的培育力度,提升专业技能,包括乡村传统手工艺的学习,乡村传统技艺的学习等等,培育新的乡村文化传承人。此外,发挥社会力量的辅助作用,同当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制定“定向培养”方案,完善乡村文化振兴人才联培的体制机制,同所在区域高校联合培养振兴乡村文化的相关人才,产学研相结合,学习当地乡村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建设与传播乡村文化的路径,以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在人才引进方面,坚持吸引乡村原住民回流和引进外部人才相结合。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农村生活便利化水平,吸引乡村人才回流,投身家乡建设。建立乡村人才引进服务站,提供相关政策咨询服务,并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乡村外部人才和资本投身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工作队伍的形成,为乡村文化的振兴提供充分条件。
加大乡村优良乡风民俗建设力度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优良乡风是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核,民俗活动是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要振兴乡村文化,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务必要建设乡村优良乡风民俗。一是重拾优秀传统乡风民俗。各地在传统节日时将村民组织起来,将当地传统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特征联系起来,组织庆祝活动,让乡民重温传统民俗,领略其中文化内涵。同时重视家风建设,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家风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家风建设纳入基层党员考核体系中,激励基层党员关注家庭美德,形成良好家风,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开展家风文明创建活动,在乡村形成良好的家风创建氛围。二是在乡村地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开展最美村民评选活动。通过演讲和推选,促使乡村村民及时认知自我并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监督,评选最美乡村人物,发挥榜样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打造乡村专属民俗IP,形成乡村文化记忆点。利用传统乡村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找回乡村村民的文化记忆。以乡村文化IP为起点,开发乡村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打造多种乡村文化特色IP,连点成线,形成乡村文创产业链,为乡村村民带来经济效益,以此激励各地区找回自身独特的乡村文化,更好地发挥我国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优势,连线成面,促进全国范围内找回“乡愁”文化繁荣局面的形成。
加大乡村文化新媒体传播矩阵建设力度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新媒体矩阵是当下多种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加大新媒体传播矩阵建设力度,可以有力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效能和影响力。从横向矩阵构建来讲,针对不同的群体,把握多平台用户的喜好以及平台自身定位,包括但不限于“两微一抖”、B站小红书、各大新闻App等,探索不同的文化展现方式,锁定目标群体,有利于达到点对点高效能传播乡村文化的目的。例如,目前的抖音短视频以碎片化的内容和较短的时长为主要特征,青年是主要受众群体,乡村文化要想通过抖音这一媒体获得更好的传播效益,需要提取乡村文化精髓,并要充分了解青年的偏好,发布短小精悍且抓得住青年眼球的乡村文化作品。从纵向矩阵构建来讲,就需要注重文化传播的连续性,用户黏性,单一平台的拓展深度。例如,借助微信平台传播乡村文化,可以通过订阅号,公众号,视频号,微信群,小程序等,在单一平台推动乡村文化纵向深度传播。在保证乡村文化内容输出连续性的同时,探索维持用户群体的多种方法,增加乡村文化爱好者的粉丝黏性。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的好处在于利用不同平台的特性,抓住不同群体,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效能。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在分析乡村文化振兴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主要抓手,借此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