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助力乡村基层治理
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是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而基层治理创新的目标又与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社会工作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为基层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在推动“三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中介和桥梁的作用。阐述了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总结了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的特征,并分析了社会工作在乡村基层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总结了社会工作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优势,期望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减轻基层负担,整合社会功能,助推德治、自治和法治目标的实现。
乡村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末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是人们生活的基础环境,是社会各个群体的交汇点,也是社会矛盾的聚集点,更是社会治理的着重点。因此,推动乡村社区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健全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而乡村治理体制的创新与社会工作的理念不谋而合,这为社会工作嵌入性参与乡村基层治理提供了可行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支持建立乡镇(街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服务。这意味着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已成为新时代的特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协同参与社区治理,这对于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增强服务效能和构建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而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则赋予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建设崇高的使命和任务。
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的可行性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基层受各种现代化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难免会出现“悬浮式”“离散化”和“泛中心化”现象,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转型与应对社会问题的专业,对于防范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社会工作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工作手法、技巧以及需要恪守的专业伦理、价值观,并秉持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乡村的弱势群体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注重发掘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潜能,促进其发展和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这与基层治理的社会化、现代化的理念相契合。另外,社会工作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格局形成,构筑基层治理共同体,对推动基层治理实践的创新起到重要作用。综上,不论是从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层面出发,还是从社会工作本身所恪守的价值观和功能出发,都彰显了社会工作在参与基层治理方面的优势。
社区是连接村民沟通的桥梁,是社会治理的末梢。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基层社区的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根据新形势所作出的战略决策。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全国各地要加快推进乡镇(街道)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每年要引导社工专业人才到边远贫困地区,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开展救助和帮扶活动。这不仅推动了乡镇社工站的建设,也为盘活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契机,凸显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的优势,更为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提供了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规范和畅通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国家“十四五”规划将社工纳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社会工作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工作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社会工作在参与乡村基层治理中能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基层治理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通过以乡镇社工站为平台、以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为主,挖掘和培养骨干、打造和培育乡村自治组织、动员社区志愿者,持续性地赋能社区骨干及志愿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有利于营造和谐友好的社区氛围,促进乡村共同体的建设,在提升和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联动多方力量互助合作,依法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法治、自治和德治的目标。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资源链接的优势,链接大学生志愿者、企业家、社会组织等为乡村的留守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物资援助、学业辅导等,提高村民的社区参与意识,让社区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的特征
社会工作协同和嵌入式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社会工作拥有专业的工作方法、专业的工作技巧,可以为乡村的留守人员提供政策宣讲,也可以为其发展兴趣爱好,让老人免于孤单和无助;为村里的留守儿童链接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如物资帮扶等,让村里的儿童拥有一个快乐而美好的童年同时,促进其健康快乐地成长;也可以对有问题的儿童进行紧急的介入,避免其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危害。总之,社会工作对乡村的弱势群体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及人性化的服务,给予其关怀和陪伴,挖掘其优势和潜能,以促进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而这也是社会工作协同和嵌入式参与乡村社区基层治理的实践。
协同性
协同性是指社区的不同的行动者之间互相合作,但他们之间是非均衡的关系。在乡村的基层治理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的协同性可以从社区参与、行业发展与提供专业服务等三个方面进行理解,而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的是协同参与基层治理的参与服务、自主治理与协同管理。首先,从提供专业服务的角度来看,协同性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为乡村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时,要以服务对象为主,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协助服务对象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两者互相依赖,即双方互为主体的协助关系。社会工作者成为推进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者和乡村基层治理实践的参与者,从而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其次,从行业发展与社区参与的角度来看,在基层治理的实践场域中,社会工作者要在社区构建一个高度协作性、协商性的协同性关系,就要在乡村基层治理主体中协同参与融入社会工作的元素。而在乡村的基层治理中,因存在多元参与主体因存在行动逻辑差异与利益诉求张力,也常常形成了各方的非协同性关系。简而言之,社会工作在参与基层治理实践场域中的协同性是指与多元参与主体的协调、合作状况与关系融洽度,即社会工作者社区参与、行业发展与专业服务方面与社区多元参与主体形成合作、对等及协调的关系。而协同性又可以分为服务协同性、行业协同性与社会协同性三种,服务协同性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时面向服务对象的协同性;行业协同性指社会工作行业内部各主体基于自主实践要求而体现出来的协同性;社会协同性指社会工作者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对社区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而体现出来的协同性,是一种协同管理。
嵌入性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嵌入性是社会工作本土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方面,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嵌入社区治理体系之中。基于我国国情、传统文化和基层治理实践的思考,专业社会工作需要嵌入性参与到基层治理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从“嵌入性发展”到“融合性发展”的演进。另一方面,推进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嵌入。从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角度来看,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基层治理实践有效推动政府和第三方行为主体的有机结合。因而,相比于传统的管理来说,社会工作嵌入性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实践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社会治理实践,更加强调多元主体的互助协作、动态协同和合作治理,是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这阐释了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之间的合作共生的关系。因此,将嵌入性的思想应用到基层治理实践场域中具有较强的契合性,社会工作可以对社区的内外资源进行整合,也可以借助这些资源促进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促进专业成长,从而助推基层治理实践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现代化。
社会工作在乡村基层治理中扮演的角色
社会政策的倡导者
社会工作者通过承接项目的形式嵌入乡村的基层治理,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促进政策的宣传。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通过申请项目的方式解决基层治理的社会矛盾或难题。因而,社会工作者也常被称为弱势群体的代理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助推剂。社会工作者在评估服务对象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专业的知识和自身所具备的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乡村基层治理的弊端,从而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福利服务的传递者
社会工作者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并秉持利他主义的价值观,追求社会公平效益的最大化,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者。社会工作者以承接和申请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扎根乡村,用项目资金、福利资金及物品等为乡村的弱势群体提供物资援助和物质帮扶活动,帮助其渡过难关,重拾生活的信心,在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将社会福利服务传递给受助者,让他们体验到来自社会的关心和关爱。这看似小小的举动能间接地将慈善事业发扬光大。
弱势群体的使能者
社会工作者能够为弱势群体增能赋权,主要表现为内部和外部的赋权。内部主要体现在激发服务对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内部控制能力来为其个体实现增能,鼓励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促进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之后在面对相似问题的时候自己能够解决,并激发其参与社区的积极性,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外部主要体现在为服务对象搭建完善的情感、资源和制度及非制度的支持,实现弱势群体社区参与的赋能,达到增能赋权的目的。
资源的链接者
社会工作者能够厘定社区的资产清单,盘活社区资源,并发挥专业优势对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体系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自助、互助的资源网络体。此外,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内外链接物资、资金、企业资源、社会慈善资金等为乡村的弱势群体提供物资援助、物质帮扶活动,并链接社区内的医生、高校大学生、爱心人士等组成志愿者为乡村的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上门就医、爱心陪伴、政策宣讲等活动,让社区内的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让社区内的老人安度晚年生活。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优势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对社会转型而出现的学科,在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方面有着专业优势。基层社区的矛盾复杂多样,包括个人矛盾、家庭矛盾、邻里矛盾和群体矛盾,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则与传统的化解矛盾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社会工作能够展现自己独特的优势,让有矛盾的个体和群体成为自助服务的案主,采取更加温和、共情的方式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为化解矛盾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乡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声音容易被边缘化或者放在“角落里”,使得民众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表达,而社会工作的介入能为村民和基层社区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解决基层治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社会工作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用专业的方法和技术将基层治理中处理人的基本矛盾问题贯穿于社会实务当中。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还能提升受助者处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从而有效地规避社会风险。
提升村民的社区参与意识
社区治理的基石是要促进公众的广泛参与,传统“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和约束导致公众将社区自治组织等同于行政管理组织,对社区的事务漠不关心。而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将村民的问题、需求与资源进行配对。这能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调动村民积极的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有助于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局面。在基层治理实践中,面对基层出现的棘手问题,社会工作会采用协商解决的方式化解矛盾,帮助利益双方理顺矛盾产生的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在化解矛盾的同时也促进了公众社区参与的意识提升。
促进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与整合
乡村社区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区,社会关系网络联系较为紧密,因而是社会问题与矛盾交织的地方。而社会工作者采用平等尊重、非评判与不歧视案主的原则,不会因为案主地位的高低而偏袒谁。此外,运用小组、个案等方式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群体解决问题,并在节日节庆开展大型社区活动的方式拉近村民之间的距离。这在增强村民个人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对社区的认同,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村民之间的凝聚力,更好地融入社区。这也能减轻基层的负担,促进乡村有效的社会治理。
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应抓住机遇,培养更多高质量的社工人才队伍,为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基层的治理贡献更多力量。此外,社会工作者应发挥专业优势,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为民服务、城乡基层治理建设中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导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编校:李保燕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