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华侨优势 助推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华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充分发挥华侨在资金、技术、人脉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文章首先分析华侨在乡村振兴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其次总结华侨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特点,最后点明华侨热心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原因,以期借助华侨力量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
华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华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参与者,一直以来热心捐资国内公益事业,是助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华侨参与乡村振兴经历了从为乡村捐赠基础设施到坚决打赢乡村脱贫攻坚战再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历程。与其他社会力量相比,华侨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因而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探究华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华侨助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华侨助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改善村容村貌以及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文化事业上。华侨积极参与国内新农村建设,并做出了许多贡献。福建省石狮市为了改善当地村容村貌向外界筹集资金,在筹集到的1000多万元中有将近60%的资金来自华侨捐款;在广东省梅州市,新加坡华侨梁胜亮先生捐款修建了秀兰大桥,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梁胜亮先生还捐资修建了艺术中心,为梅州市的歌舞、话剧等艺术活动提供了演出场所,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之外,教育事业也是华侨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关注的重要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华侨热心于乡村的教育事业,香港华侨马伟武为了解决汕头市潮阳区学生的教育问题,捐款修建了南侨中学,使当地的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了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马伟武和马馀雄兄弟筹集4000万元,投入学校第一期工程的建设。除了最直接的捐资之外,马伟武还亲自检查学校的施工状况,并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校师生不断进步。在福建省,华侨捐款兴学的力度不断加大,华侨捐资兴学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在一些完全侨办学校中,华侨不仅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学杂费用等,还免除了贫困学生的食宿及课本费用。除了华侨的个人力量之外,不少海外侨胞也成立了专门的基金会,如美国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广东代表处在湖南郴州开展乡村教育资助项目,资助贫困学生,改善校园环境,积极推动我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华侨在助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除了紧抓教育外,不少华侨也十分重视对乡村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育,丽江市华坪县为了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增收致富本领,举办了归侨侨眷职业技能培训班,此举得到了多方的称赞和支持;香港同胞田家炳先生通过田家炳基金会资助“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增进乡村教师对新时代教育创新和理论问题的理解,助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华侨对乡村人才的关注。
华侨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华侨一直心系祖国,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
1.投资致富方面
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华侨热衷于投资兴业,且华侨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经济实力较强,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新时代下,侨资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更加关注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各地的侨务部门也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引导华侨增加对乡村地区的投资,助推乡村振兴。四川省积极引进大数据、互联网领域的侨资企业,助力数字乡村建设,鼓励侨资企业和华侨企业家到乡村发展,带动村民就业。浙江省丽水市充分利用侨务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根据相关统计,华侨在丽水地区的投资额达到了30亿元,直接带动2万多名农民增收致富。
2.创新创业方面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定良好的就业环境不仅有利于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华侨选择回到家乡投资设厂,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并且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开办民宿,发展旅游业,通过产业扶持助力乡村振兴。也有不少华侨专注于开发乡村的旅游资源,做强做大生态旅游,从而将本地的农产品推广到全世界。例如,华侨重新打造梅州柚产业带,使其凭借独特的优势,带动乡村实现良好发展,同时利用梅州温泉、山歌等重要的文化符号,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华侨许健康为溪边自然村捐赠1.25亿元用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通过环境整治和生态振兴的方式,改善当地农村环境,从而更好地发展生态旅游业。
3.教育、医疗方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多年以来,华侨心系乡村教育,安侨集团董事长安全平设立“安侨爱心专项基金”,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设立图书室,补充图书及完善书架、阅览室等设施,使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安侨集团还捐资建立了枣庄市立新小学西校,配备了高标准的操场和多功能教室,并表示会继续关心当地教育发展,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还有许多华侨亲力亲为,深入中国乡村,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新理念,促进乡村教育事业的进步。此外,华侨也十分关心乡村医疗事业。“乡村振兴·侨助光明”是甘肃省侨联与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湖南爱眼基金会助力“爱心甘肃”建设的具体实践。这一项目的初衷是为了继续发扬华侨热心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为乡村地区的居民提供眼部医疗帮助。该项目旨在提高甘肃地区民众眼部健康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香港九龙乐善堂通过“海联金桥·乡村振兴”项目,完善了四川省南江县民康医院基础设施,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为四川公益健康事业不断贡献香港力量。
4.产业振兴方面
在产业振兴方面,华侨利用地区优势,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如为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桥南村产品外销提供新思路,华侨搭线将农副产品销售到国外,开辟了一条新的产业链,通过产业帮扶的方式,让华侨的爱心落地。也有不少华侨热心于民宿产业的发展,归国华侨刘建波结合武阳村实际情况,与当地村民共同推出了“侨家乐”民宿品牌,该品牌民宿在2020年接待游客超23万次,为全村带来旅游收入2 500多万元,“侨家乐”民宿的上下游产业链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赋予了该村巨大的生机活力。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浙江省临安区侨联积极对接优秀华侨,以浙江工业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依托,汇聚侨力,为昌化镇、太阳镇、龙岗镇培育适合时代发展的本土人才。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独特的生态文化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从而更好地吸引游客,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农村要想振兴,就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少华侨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坚定不移打好“生态牌”。在广东省汕尾市的华侨管理区中,华侨积极引进红杨桃、优质荔枝、沃柑等农副产品,并积极推进“一村一品”项目,带动当地农业合作社、农民散户、家庭农场共同培育自有品牌,不仅为当地带来了较为丰厚的经济创收,也使附近河流两岸成为绿色生态发展带,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绿色崛起的乡村振兴道路。
总而言之,华侨长期以来积极关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从捐赠基础设施到助推乡村振兴,华侨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重视华侨的力量,使华侨在促进产业升级、打造特色项目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华侨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特点
华侨在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捐赠为主要方式
华侨一直以来热心各项公益事业,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覆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进入21世纪以后,华侨的捐款力度不断加大,通过设立各种基金会,为乡村发展持续提供助力。2005年至今,福建籍华侨林泗维已连续十余年出资组织海外志愿者,前往晋江、南安等地举办“小城义教”英语国际夏令营;新加坡华侨林新华兄妹设立“林国仁教育基金会”,投资兴建标准化厂房,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总之,华侨的参与使中国的乡村振兴事业资源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形式更加多元,成效更加明显。
捐赠的地域主要为侨乡
华侨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捐赠的地域主要是家乡,华侨较多的几个省份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都开展了专业的项目,以推动乡村振兴具体工程的落实。这些地区的华侨通过和相关部门的对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百侨帮百村——联村助户”“千侨帮千村”等项目。在浙江省“千侨帮千村”活动中,400多位华侨和众多侨资企业为乡村争取到公益资金20.29亿元,多位华侨还亲力亲为提供相关信息、开展对接服务等,为浙江省乡村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广东梅州地区的华侨积极捐赠教育、医疗事业,进入21世纪以后,更是加大捐款力度,通过设立基金会的方式,推动公益捐赠制度化,仅2000年到2017年,梅州籍华侨华人对梅州地区的捐款就达到了17亿元。
总之,几千万华侨心系家乡、热爱祖国,注重人才培养,积极发展各种产业,为乡村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华侨助力乡村振兴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华侨推进乡村振兴事业不仅是因为华侨自身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乡土情怀,也与其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自身经济实力雄厚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等因素有关。
华侨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
华侨虽长期生活在国外,但是一直心系桑梓、心系祖国。从历史脉络来看,华侨推进中国乡村振兴事业已成为一种历史传承,他们在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做出了诸多贡献,许多著名的华侨都将奉献故土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华侨雄厚的经济实力
广大华侨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资源,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20世纪以后,随着东南亚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华侨的经济实力也大幅度提升。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侨商投资占中国引进外资的60%以上,侨商投资企业占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70%。同时,侨资企业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成为助推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华侨的大规模捐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改善了乡村地区的面貌。
政府政策的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对华侨捐助公益事业一直秉持着欢迎、开放的态度,并对一些优秀个人和企业进行表彰和优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华侨回国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作用。除了鼓励和支持之外,政府还应通过适当的政策进行引导,鼓励华侨助推农村发展,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总之,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华侨一直心系我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从为乡村捐赠基础设施以改善乡村环境,到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方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都体现了华侨心系祖国发展的特征。华侨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商业人脉,今后,我们仍然要继续发挥好华侨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奋斗。
《村委主任》杂志 李惠琴摄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