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数字乡村发展新机遇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组成部分,能从产业建设、公共参与、数据共享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文章探讨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机制,指出数字技术在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和提升治理效率方面的关键作用。并分析了数字乡村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如数字鸿沟、政策失衡、硬件落后和人才外流等问题。为此,提出了推进城乡融合、提升政策可操作性、完善基础设施和注重人才引进等突破路径,期望通过这些措施激发乡村内生活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伴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越来越突出。数字化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方向,可以加快乡村经济信息化转型,开启城乡经济融合新局面,催生新型的乡村产业形态。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建设形态,在激发产业动力活力,促进经济增长以及社会数字化转型方面作用明显,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支柱。目前,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呈加快趋势,以抖音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掀起带货热潮,数字经济带来的数字红利,为我国乡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已经深入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基于以上分析,文章在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内在机制的基础上,探讨数字乡村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与突破路径,以期为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机制
产业建设机制
我国乡村产业虽然起步较早,但产业链条短且集群现象不明显。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乡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一些乡村产业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第一,数字经济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变革。数字技术通过“蒲公英效应”将先进的生产要素整合到农业生产全过程。例如,运用现代监测技术对稻田进行实时监测;农业无人机的智能应用不仅为农民节约了生产成本,还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第二,数字技术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并拓宽了农产品交易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模式,依据互联网反映的市场需求和气温条件,精准调控农产品的季节周期,降低因天气等因素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新型农村电商平台的推广,缩短了农产品交易的时间和成本,提升了交易的效率和频率。第三,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积聚效应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借助便利的销售平台、精准的数字技术和大数据算法将三大产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生产业、加工业和销售服务行业一体化,实现“1+1+1>3”的效应。同时,在传统农村产业基础上,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催生出了大批农村新业态。数字技术通过融入新的生产、经营、营销要素,围绕打通产业链、优化产业链以及联动价值链催生出了许多乡村产业新业态,为农村产业建设拓宽新的道路。
公共参与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模式多以政府主导,村民委员会及基层组织行使权力,农民的主体性没有被激活,农民社会参与主动性不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政府将资源更多倾向经济振兴方面,忽略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而数字下乡为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丰富了其参与平台,拓展了参与空间。数字技术将数字化思维引入农村政务服务中,依托大数据平台拓宽村民参政的渠道,村民只需识别相关二维码即可进入“云平台”,便能对村务进行“云查询”“云监督”。同时,多渠道的信息共享机制也降低了村民获得公共服务的成本,为村民的参政需求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手段。数字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传统乡村治理的一元性,促进乡村治理模式由权威治理转向技术治理,最后构建出乡村多元主体共治的整体性治理方式。
数据共享机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已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首先,我国传统的小农户经营由于受到流通成本、中间商赚差价、交易主体过多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交易效率低,成本高,很难有效对接大市场。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引入,以及基于大数据智能算法的许多电商平台、数字技术支撑的交易各方“点对点”的沟通和支付工具等,能通过去中介化来降低流通成本。其次,数据要素廉价的边际成本以及可共享的无形服务等因素,让数字化农业也具备了高能、低耗、清洁的优点。
数字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数字鸿沟: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由于政策支持和区域优势,数字化进展快,回报率高,其虹吸效应也使得数字资源向城市倾斜,数字化人才向发达城市汇集。农村则因为先天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缺乏科技人才等因素,数字化升级进展缓慢,互联网普及率低且应用范围狭窄。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城镇网民规模为7.59亿,占网民整体的71.1%;而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仅占网民整体的28.9%。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城乡上网差距使得农村生产要素、数字禀赋集聚到发达城市,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数字鸿沟。全国农村宽带应用普及率较高,许多电商纷纷入驻物联网平台,带动了农村网络消费,但农村电商平台大多还是以消费传统日用品为主,消费质量较低,与城市的网络消费类型区别较大。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由于知识文化水平不足、对数字内容理解不深,在互联网上使用的应用大多还是以通信娱乐项目为主,缺乏实质性消费,很难真正释放农村电商的潜力。
政策失衡:网络监管力度不够
数字乡村建设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存在偏差,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等与数字乡村建设有关的政策性文件,但针对相关法规的政策细化还不够完善,尤其在互联网安全、电商直播、网络私人隐私等领域不够详细。从而造成许多农村电商和消费者在进入数字经济领域时,因不了解政策法规,出现数字产权纠纷、需求难以匹配、权责不明确等问题,产生了数字领域的不确定因素和系统性风险。同时,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统筹性和长远性等方面作出适宜的政策安排,有条理、分阶段地按步骤实施。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规定了地方、行业、公安、网信部门对数据资料的监管要求,但是由于缺乏特定的网络信息处理机构,电商平台上农产品以次充好、夸大宣传等乱象层出不穷。
硬件落后:基础设施水平不高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成为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核心桎梏。在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虽然较高,但4G网络并未达到所有村落全覆盖,千兆光纤和网络基站建设也较为滞后,限制了网上教学、线上看病、视频娱乐等服务项目的质量。在农业生产设施方面,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不符合许多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并未能实现对农业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分析和处理,导致了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信息技术嵌入不深、农业生产数据难以聚合、对接大市场较为困难等方面的挑战。在农产品物流设施方面,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设施建设发展缓慢,冷链流通率较低,由于“断链”情况时有发生,我国冷链断链导致的农产品腐损率较高。冷链物流设施的不完善致使大多数生鲜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得不到规范的保湿、保温、冷藏,不但加大了流通损耗,同时,也导致了商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价格波动、品质不稳定等问题。
外流严重:数字乡村人才缺失
由于近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为农村青壮年,不乏拥有相关数字技能和互联网技术专业的人才。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是农村青年劳动力外流的主要原因。工业和服务业是城市社会的主要产业类型,对劳动力需求较大,就业机会多,劳动报酬较高。而农村则相反,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以农业为主,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数字人才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然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缺乏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很难吸引教育水平较高的技能人才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中来。城市的发展机会、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和各种社会资源都比农村更加完善,使得城市成为数字人才的主要聚集地,数字人才更愿意选择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缺乏支撑数字人才发展的相应产业和环境,加之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生活环境较差等因素,不能满足数字人才的职业规划和发展需求,这就造成数字人才参与乡村数字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数字乡村建设的突破路径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一,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持续推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并培育和打造城乡区域动态演化和梯级联动的比较优势体系,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第二,通过数字平台和城乡数据库将信息资源整合,促进产业链数据协同共享。当前可利用“三农”数据库,发展“三农”大数据平台和交易平台。通过充分激活“三农”数据资源,并改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营商环境,进而推动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以及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吸取城市建设的先进数字技术和发展模式。数据资源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产、创新富矿,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全方位深入“耕、种、管、收”各个环节,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助力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第四,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首先,要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其次,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数字化农业经济作物产业体系,通过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带动农民致富。
提升政策可操作性,完善数字乡村监管体系
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既有的政策体系基础上分类细化顶层设计,制定匹配本地区实际的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完善当地数字乡村建设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的农村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存在差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先天禀赋较差,数字技术与农村产业的融合性发展较弱,需要通过相应的顶层设计加强对落后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规划,可以将中西部区域资源充足、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等优势,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技术和产业优势相结合,实现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协同发展。政策的落实和执行需要以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体系和评估机制为保障,保证数据从采集到共享各个环节的真实有效,以营造公开透明的数字环境。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估规则和标准,运用科学化的工具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指引,同时也为政府优化管理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避免因追求个人利益导致腐败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
拓宽资金来源方式,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根基,也是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前提。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互联网和5G基站建设,推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全覆盖。通过降低基础通信服务资费,尽可能地减少农村居民的宽带费用和上网成本,同时优化农村网络性能,助力网络平台之间的互通联动和数据共享。第二,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强对农村电力、水利、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乡村电网企业要做好农村电网数据模型和传输聚集的顶层设计工作,实现农村电力数字化转型。政府在做好传统水利监测系统的基础上,要利用通信技术和数字智能技术,完善农村智慧水利建设,同时,推动“数字+物流”模式在乡村地区的普遍应用,加大对偏远地区的物流网点、智能立体仓库、冷链等供应链基础设施的建筑密度。通过建设智能电网、智慧水利、智慧物流等重点领域,实现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高效结合,促进农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重数字人才引进,提高农村居民数字素养
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一支良好的数字人才队伍对于未来建设数字乡村至关重要。第一,通过指导农村地区建立本地外出人员联络机制,用乡情、亲情吸引流失人才返乡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并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第二,应该加强村庄形象宣传,提高村庄知名度,增强原村庄流失人才的归乡信心和归乡决心。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加强村庄宣传,打造数字乡村品牌形象,提高数字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可以举办数字乡村体验活动和文化旅游节,让原村庄流失人才了解数字乡村建设的最新情况,增强其回乡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意愿和动力。
文章深入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机制、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突破路径,期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促进农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村委主任》杂志 申树摄
编校:李保燕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