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振兴插上双翅
新型城镇化改变了城乡结构,深刻影响着乡村的经济、社会及文化面貌。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其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因此,文章就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及其对乡村发展的具体影响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对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理论角度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能够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共同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与农村的联系不断加强,城市为农村提供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农村的生态资源、文化遗产等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城镇化并非总是呈现正面效应。实践证明,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可能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过度流失,农业生产力的下降,以及传统文化的逐渐消亡。为解决这些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此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依存关系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关键。文章通过系统地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互动机制,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提出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以实现城乡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以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其核心要素如表1所示。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更是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环境质量。人的城镇化不只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要确保转移人口能够在城市中获得平等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从而真正实现社会融合与公平。表1中核心要素的实施旨在构建更加公平、绿色和智慧的城市发展模式,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1 新型城镇化核心要素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城镇化对乡村经济的影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批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乡村地区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力。这种人口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村地区的就业压力,增加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例如城市务工人员的汇款),但从长远的角度看,也会导致乡村地区人才流失和人口老龄化,出现村庄“空心化”问题,从而影响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由于人口流失,留在乡村地区的村民不得不使用较多的农业机械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这使得农业经济结构也经历了显著的转型,过去依赖于人力的粗放型农业逐渐转向依靠科技和资本的集约型农业。此外,在城镇化进程中,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方式。灌溉系统现代化,生物肥料、农药的高效使用,以及农作物品种的优化,均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由此可见,城镇化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就业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城镇化对乡村社会结构的影响
城镇化深刻地影响着乡村地区的社会结构。一方面,传统的大家庭模式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留守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得农村家庭的主要成员结构发生变化,留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儿童,出现“空巢”现象,进一步导致家庭功能弱化,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变得脆弱。老年人不仅要负责农业生产,还要照顾年幼的孙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群体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同时,儿童缺乏父母的日常陪伴和教育支持,导致“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原本紧密的村落共同体结构逐渐松散。乡村人口大量流失,使得社区成员间的互动频率和亲密度显著下降,传统的乡村社会关系和互助体系被削弱;同时,返乡人员带来的新观念和新文化与原有的乡土文化发生碰撞,导致社区内部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减弱,这使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雪上加霜。
传统城镇化对乡村文化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和文化融合的冲突上。乡村地区的传统节庆活动、习俗和技艺往往依赖于代际传承。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迁往城市,乡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年轻一代逐渐脱离了传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场所,导致传承链条中断,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濒临消亡。就目前来看,部分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和戏曲等文化形式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取代,成为濒危文化遗产。另外,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往往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不协调。城市文化带来的现代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与具有保守性、集体性和自给自足特征的乡村传统文化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在返乡人员和新迁入居民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地区的文化生态逐渐被重塑,许多乡村社区陷入文化认同的危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与成效
乡村振兴实施现状
近年来,乡村振兴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评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状,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今后五年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提出了22项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3项、预期性指标19项,建立了完善的乡村振兴指标体系。乡村振兴指数主要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维度。这些维度涵盖了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乡村振兴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在产业兴旺方面,许多地区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电商和旅游业,显著提升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在生态宜居方面,各地通过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改善了乡村的人居环境;积极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在乡风文明方面,各地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治理有效方面,乡村地区通过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了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在生活富裕方面,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使得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地区发生了显著的变革,这些变革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涉及社会结构和文化层面的深刻改良。具体而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农村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农村地区的传统农业逐渐转型为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从而减少了农村人口外流现象。另外,乡村振兴战略着重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条件。通过政府投资建设乡村道路、医疗设施,以及水电和通信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的完善方便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农村,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增强了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
互动机制分析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体现在二者能够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资源和功能互补。城市可以为农村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本和市场,农村则可以给城市提供生态服务、农产品资源和文化价值。如通过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在线教育平台等方式,城市中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转移到农村,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教育水平,技术和知识的流动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为农村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农村地区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旅游和文化体验的机会,反过来又增强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潜力。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等业态,有利于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互动中的挑战与对策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动过程中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文化差异和社会接受度不高等挑战。具体而言,城市与农村在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不平等的资源分配导致农村地区在互动中处于不利位置,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被限制,同时,城市资源的过度集中也可能导致道路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加剧。另外,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上存在差异,导致两者在互动过程中出现理解和沟通的障碍,影响合作的效率和质量,且快速城镇化也会使得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受到侵蚀,影响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多样性。
因此,需要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进行调整,确保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公平流动和有效利用。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并引导城市企业和资本向农村流动,通过建立合作社、发展合作经济等方式,支持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强文化交流与教育,提高双方的文化认同和适应能力。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举办城乡交流活动,促进城乡居民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此外,要加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案例研究
具体案例分析
1.清镇市的生态农业发展
清镇市位于贵州省,当地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通过实施生态农业项目,促进了乡村的全面振兴。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框架下,清镇市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强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种综合发展策略体现了生态宜居和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核心要素。同时,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也为清镇市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清镇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地区的生活质量,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接入,增强了农民对新农业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生态农业的推广使得农产品能够到达更广泛的市场,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导向性,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有效地链接了城市和乡村,通过资源和信息的流通,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互动和协同发展。综上,清镇市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的全面振兴,通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来推动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洛阳市的传统工艺复兴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陶瓷、书法、金属工艺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传统工艺。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这些传统工艺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因此,洛阳市政府和相关机构启动了一系列保护和复兴传统工艺的计划。复兴计划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经济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活化传统工艺来吸引旅游和投资,增加乡村地区就业机会,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建立工艺品展览中心、工艺学校以及市场推广平台,为传统工艺提供了展示和销售的场所,同时也为工艺师提供了交流和学习新技术的机会,有效地将传统工艺产业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另外,洛阳市的传统工艺复兴注重融入现代设计和市场需求,设计师将传统的陶瓷和金属工艺与现代理念融合,开发出了符合现代消费者审美和实用需求的产品,使得传统工艺不仅保存了其文化价值,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带动了经济发展。
3.大理市的文旅融合发展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和独特的白族文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大理市通过实行文化旅游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双重目标。通过传统村落的保护改造、文化节庆活动的举办以及传统工艺的复兴等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展,提升了大理市的旅游吸引力,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依托大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白族的“三道茶”文化体验、蝴蝶泉边的传说重现,以及其他民族文化表演,这些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新型城镇化策略在这里体现为综合发展的模式,其不仅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推动了文化基础设施的构建,使得文化旅游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乡村和城市的桥梁。
启示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有效利用地方特色和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其中,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与文化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等必要支持,成功推动了地区特色项目的实施和发展。在清镇市的生态农业发展、洛阳市的传统工艺保护与复兴,以及大理市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政府的介入为这些项目提供了资源和政策保障,构建了有利于城乡发展的外部环境。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推动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关键,能够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现代理念和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使得传统工艺和文化资源在现代市场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文章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二者在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相互促进关系。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资本和市场的支持,同时也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提升。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校:郭俊燕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