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同心共绘乡村梦

时间:2025-10-14 09:48:38来源:云南中医药大学 文字:李凯歌

  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兴寨村为例,本文深入探究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村落层面的实践及其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的影响。通过实地调研等方法,收集了大兴寨村在文化传承、经济合作等多方面的实践案例。研究发现,大兴寨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社会凝聚力显著提升,村庄全面发展。这些实践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经验,并对周边村落产生积极影响。理论上,大兴寨村的经验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提供了具体案例支撑;实践上,大兴寨村的经验为其他多民族聚居村落提供了可操作路径,对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这一思想为村落层面的实践提供了根本指导。村落作为文化生成、流动、储存、传承和衍化的物质载体和生存空间,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根脉。村落作为文化传承与民族交融的重要空间,是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观基础。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至关重要,通过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用活用好文物遗产等方式,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兴寨村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村落的成功实践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还为其他多民族聚居村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本文以大兴寨村为例,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村落实践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在理论上,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提供具体案例支撑;在实践上,为其他多民族聚居村落提供可操作路径,为其他多民族聚居村落提供借鉴和参考。

大兴寨村概况

  大兴寨村隶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追栗街镇,是彝族白仆拉支系村寨,所辖地域系山区,占地面积27.42平方千米,距离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区16千米。该村建寨时,先人见周围青山环绕,形如天造地设的城墙,就用白仆拉语取名为“劳母姐”。劳,意为城墙;母,意为天;姐,意为造就,其寨名之意为天造城墙围着的寨子,其后又用汉语取名为新寨、大新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改名为大兴寨,一直沿用至今。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村落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成员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深刻认知,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国家层面,也深深植根于广大的乡村社会之中。大兴寨村,作为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乡村社区,其村落实践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动而具体地展现。

文化传承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大兴寨村,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村民们通过节日庆典、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形式,不断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村民们共同庆祝、分享欢乐的时刻。这些活动加深了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强化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巩固。

经济合作中的互利共赢

  在经济发展方面,大兴寨村注重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实现了村民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村民们共同商讨发展计划,共享资源信息,共同承担风险,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信任和协作精神。在经济合作的过程中,村民们深刻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团结互助精神。

社会治理中的共建共治

  在社会治理方面,大兴寨村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村民们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广泛参与村庄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同时,村里还建立了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等公益活动,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这种社会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治理水平,也增强了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

民族团结中的和谐共处

  大兴寨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是这里的常态。村民们通过日常交往、文化交流、互帮互助等方式,不断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在村庄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群众携手并进、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了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这种民族团结的氛围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平等、团结、互助原则,也为村庄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大兴寨村在文化传承、经济合作、社会治理以及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实践,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村落层面的生动体现。这些实践不仅促进了村庄的全面发展,也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村落实践中的成效与影响

成效展示

  在大兴寨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实践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变革与积极成效。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活动,村民们的心紧紧相连,社会凝聚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村民之间不再只是简单的邻里关系,而是成为相互扶持、共同进退的紧密团体。这种和谐融洽的村落氛围,让大兴寨村成为一个充满温暖与关爱的大家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大兴寨村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焕发了新的活力。村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耕生活,而是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多元化经济路径。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更为村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乡村旅游的兴起,让大兴寨村的美景与特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与此同时,村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他们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活动、手工艺展示等,不仅有效保留了村落的文化特色,更让外界对大兴寨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极大地提升了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下,大兴寨村的社会治理水平也实现了显著提升。村民们积极参与村庄事务,形成了民主协商、共同决策的良好机制。这种治理模式的转变,使得村落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为大兴寨村的长期稳定与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影响分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兴寨村的深入实践,不仅为村落本身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更在区域乃至社会文化层面上产生了积极的涟漪效应。在村落内部,这一实践如同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将村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促进了村庄的和谐稳定,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经济模式的创新更是为村民开辟了多样化的就业和增收途径,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笑容和满足感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这种成功的实践模式并未止步于大兴寨村的边界,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周边村落的发展道路。大兴寨村的经验和模式成为周边村落学习的典范,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同时,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保留了大兴寨村独特的文化韵味,更提升了整个区域的文化软实力,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和投资者的目光,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深远的是,大兴寨村的实践在全社会范围内传播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国家的认同感。大兴寨村的实践,无疑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其巨大价值的充分展现。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路径和策略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在大兴寨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视为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关键。一方面,将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融入日常工作,通过历史讲座、文化展览、民族节庆等多样活动,使村民深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尤其要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利用学校课堂系统传授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英雄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服务他人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加强文化教育,提高村民素质

  为持续提升大兴寨村村民的文化与综合素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需加强文化教育,多措并举。首先,持续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水平,改善学校硬件,提升教育质量,确保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其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体系,加强对村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农业科技讲座等,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与法律意识,培养新型农民。最后,积极开展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阅读等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寓教于乐,提升审美与文化素养。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大兴寨村将逐步构建学习型、文化型、和谐型乡村社会,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文化支撑,促进乡村全面发展。

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大兴寨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为充分挖掘这些资源,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需精心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历史故事与文化特色,设计吸引游客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同时,鼓励村民创办文化企业和手工作坊,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技能、市场等全方位支持,使村民成为文化产业主体和受益者。此外,加强文化产业规划与管理,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定位与方向,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文化产业在保护与发展中取得平衡,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

推进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大兴寨村,需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党组织结构,提升党员干部服务能力,确保政策深入人心。同时,强化社会治理能力,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治理精准度和效率。在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上,加大监控力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通过村民大会、村民议事会等方式增强村民参与感和归属感。在矛盾纠纷化解和信访维稳上,建立排查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及时介入处理矛盾,防止问题扩大。这些综合措施将助力大兴寨村构建治理有序、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大兴寨村至关重要,需全方位、多层次推进。首先,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各民族优秀文化,引导村民树立正确民族观,增强相互尊重与包容意识,并利用村广播、宣传栏等媒介扩大宣传。其次,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选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进行表彰,树立典型,激励村民学习。同时,加强考核评估,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年度考核,通过定期检查、抽查、群众评议等方式全面评估,确保措施落实有效。

  大兴寨村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村落实践的典型案例,通过文化传承、经济合作、社会治理及民族团结等多维度的积极探索,显著增强了村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了村庄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具体表现为社会凝聚力的提升、经济模式的创新与经济增长、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弘扬、治理水平的进步以及民族团结氛围的浓厚。这些实践不仅为村民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也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宝贵经验,对周边村落乃至更广泛区域产生了积极影响,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王文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