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守乡土文脉 焕白银新韵

时间:2025-10-11 09:40:22来源:中共白银市委党校(白银市行政学院甘肃会宁干部学院) 文字:杨斌斌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乡村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更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弘扬乡村文化有助于促进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从而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华文明瑰宝,乡村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记忆,其保护与开发对文化传承与乡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白银市通过保护与开发乡村文化遗产,如凤凰传说、彩陶石器、红军长征遗址及非遗项目,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探讨了当前面临的保护意识淡薄、乡村文化人才流失、经费缺口等现实困境,并针对性提出了强化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引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主体、加大资金投入、丰富非遗传承形式及创新发展模式等策略,旨在促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纵深推进,其发展逻辑已由最初的外延式推动逐渐向内生性发展转变,更加注重乡村主体性建构与内生动力培育。如今,乡村文化持续赋能乡村发展并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优势日益凸显。乡村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记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显得愈发珍贵。在时代潮流中,保护这些独一无二的乡村文化遗产,实现其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已然成为文化传承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充分保护利用乡村文化遗产,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开辟新的路径、提供新的思路,为扎实推荐你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白银市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从凤凰涅槃的古老传说,到彩陶与石器的原始文明印记,到见证各民族纷争与交融,再到红军长征胜利会师,每一处都铭刻着时间的烙印。世代相传,白银市人民以其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重要价值

有助于促进生态振兴

  乡村文化遗产作为乡村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开发对于促进生态振兴具有深远意义。在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中,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不仅能够有效维护乡村生态环境,还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对传统农耕方式和农业景观的保护,不仅能够保留乡村特有的生态风貌,还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从而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有利于丰富乡村文化

  乡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传统观念、民俗风情等乡村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唤醒乡村文化的重要基石。一方面,通过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可以有效激活这些沉睡的乡村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精髓,更能通过创新性地开发和利用,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可以激发乡村居民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参与度,有利于丰富乡村文化。当乡村居民看到乡村文化遗产得到重视和传承,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共同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有利于促进乡村发展

  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乡村文化遗产,对于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举措不仅能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还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乡村文化遗产凝聚了乡村文化的精髓,通过深入挖掘这些乡村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可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发掘、保护、激活和弘扬乡村文化遗产,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为乡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白银市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白银市在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已做出诸多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相关部门已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古建筑进行了登记造册,初步建立起乡村文化遗产档案;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下乡活动,使得一些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保护与传承;部分乡村开始尝试将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吸引了一定数量的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在这些成绩背后,仍存在不少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白银市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新生事物频出的背景下,部分村民和管理部门对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这些宝贵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价值,导致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足,许多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风险,那些曾经在乡村中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传统习俗以及独特的文化价值观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对乡村文化的传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主体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好,纷纷进城务工,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且日趋严峻。以白银市为例,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外流致使乡村常住人口结构失衡,加重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困境,加大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压力。这种人口流动趋势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形成了巨大阻碍。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经费存在缺口

  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涵盖了古建筑修复、风貌保护、老旧房屋修缮以及市政设施的改善等多个方面,资金需求巨大。近年来,白银市政府虽已经拨付了专项资金来支持这些保护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资金缺口依然严重,特别是在各类古建筑和历史遗迹的责任界定、产权问题以及物权收益等方面,亟需大量的专业技术和人员投入,导致费用支出较大。

白银市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策略分析

强化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白银市在推进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时,应着重强化村民及管理部门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一是定期开展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宣传活动。通过讲座、展览、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向乡村居民普及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及其保护的必要性;教育部门应在学校课程中加入有关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从小培养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二是积极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广泛宣传乡村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保护意义,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三是设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日或文化遗产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全社会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例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文化馆、社交媒体平台等,来记录和展示乡村遗产,通过拍摄纪录片、制作短视频等方式,将精湛的剪纸艺术、地方特色的曲子戏以及古老的打铁花表演等非遗项目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这不仅能提升公众对乡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还能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引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主体

  面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主体不足问题,白银市应积极采取引入相关人才。一是建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吸引和凝聚一批对乡村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人士,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和积极带动,进一步增强村民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加大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主体的培育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保护能力。三是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物质激励。如设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奖励基金,对在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给予表彰和奖励。四是打造有利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主体发展和施展才华的环境。让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主体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加大资金投入,弥补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缺口

  针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缺口问题,白银市需采取积极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的支持。一方面,精心策划并申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确保项目既符合国家和省级的资金支持方向,又能有效促进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实际工作中,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投资引导、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例如,对投资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资本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降低其投资风险,提高其投资回报,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这一领域中来。另一方面,创新融资方式。发行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债券、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等,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这些融资方式不仅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社会化的运作方式,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三是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制订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审计和监督等,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和高效管理。通过这些措施,能够确保每一分钱都精准投入关键领域,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浪费和滥用。四是降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成本。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并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降低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本,从而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丰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形式

  搭建有效的载体是传承弘扬乡村文化遗产的关键一环。在这一过程中,一是系统性地搜集与整理各类乡村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及其相关实物,它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宝贵桥梁。二是精心策划与举办专题展览,将乡村文化遗产呈现在公众视野中,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展览应结合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打破空间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乡村文化遗产的魅力。三是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例如,定期举办乡村文化遗产展示、工作坊、讲座及互动体验项目,鼓励参与者亲手尝试陶艺拉坯、剪纸创作、传统戏曲扮演等,使参与者在实践中体会乡村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增强公众对乡村文化遗的认知,还能促进情感的共鸣与文化的认同。

创新发展模式

  在探索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过程中,白银市应着重创新发展模式,以提升乡村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一是深入挖掘乡村文化遗产的内涵,结合现代市场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遗产产品。二是利用全媒体运营模式,通过创办专刊、制作短视频和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推广乡村文化遗产,增强其知名度和吸引力。三是持续开展乡村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体验及文创销售等活动,让群众能够亲身感受并参与到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中来。三是促进“旅游+非遗”融合发展。白银市应坚持统一的市场运营和规范服务,结合时代元素,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路线。

  乡村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智慧与独特的精神意蕴,映照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独有的文化底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强化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引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主体、弥补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缺口、丰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形式、创新发展模式等策略,能有效保护乡村文化遗产,让乡村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董卫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