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农村老人手机使用及再社会化

时间:2025-09-28 11:55:27来源: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文字:栾欣雨 田敬琦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重要的新媒体终端,智能手机在农村老年人再社会化过程中占据关键地位。现对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197位农村老年人展开问卷调查,剖析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的使用现状,进一步探究其对农村老年人再社会化的影响,并针对负面影响,从积极老龄化视角出发,针对性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当今社会,以5G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数字化浪潮迅猛发展。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演进,老年人口数量持续攀升,这折射出老龄化与数字化碰撞下的时代课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23.81%,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群体智能手机使用状况和智能手机对农村老年群体再社会化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议题。为此,现聚焦于农村老年群体,以农村老年群体智能手机的使用状况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对农村老年群体再社会化的影响,旨在为促进农村老年群体再社会化提供借鉴,这对推动数字化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调研情况

  调研选取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可多选)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97份。调研对象中男性占比46.2%,女性占比53.8%,平均年龄为67.3岁,涵盖务农、退休、务工等多种身份背景。问卷设计结合农村实际,通过具体示例帮助受访者理解各类功能应用场景,确保数据真实反映农村老年人的使用习惯与心理诉求。调研内容围绕智能手机使用动机、功能偏好、使用时长及其对再社会化的影响展开,重点关注农村老年人在数字技术应用中的行为特征与现实困境。

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现状

受调查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动机

  据调研数据可知,农村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时表现出多样化动机。在调研对象中,使用智能手机动机是“与别人沟通交流”的农村老年人占比高达74.38%;使用智能手机动机为“了解外部信息”的农村老年人占比为51.23%;而出于娱乐身心、发泄情绪使用智能手机的农村老年人占比约45%;学习知识的老年人占比21.18%;受周围亲属朋友影响而使用手机的农村老年人占比为39.9%(见图1)。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在当前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子女大多数选择异地就业,从而导致了家庭成员间面对面互动显著减少。作为一种通信工具,智能手机成为农村老年人与其子女间进行情感联结的纽带。其二,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交流范式,以及信息获取的新途径,正在逐渐对农村社会的媒介生态环境进行重构,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模式。其三,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农村老年人表达了智能手机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工具。

图1 受调查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动机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受调查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功能使用偏好

  在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功能使用偏好排名中,社交应用类、移动通信类以及娱乐休闲类位列前三。在调研对象中,社交应用类功能的占比高达69.95%;其次是娱乐休闲类功能,占比为53.69%;移动通信类功能则以52.71%的占比位列第三。智能手机自带的基础性功能,如生活服务类应用和移动支付类应用,也是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必备工具,其占比分别为46.31%和45.81%;新闻类客户端也颇受农村老年人的青睐,其占比达到了40.89%(见图2)。农村老年人在智能手机的功能使用偏好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仅注重社交和通信需求,同时也关注娱乐休闲、生活服务以及新闻资讯等方面。

图2 受调查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功能偏好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受调查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时长

  由调研结果可知,在调研对象中,约有17.33%的农村老年人日均使用智能手机时长在1小时以内,高达82.67%的农村老年人日均使用智能手机时长超过了1小时,约有24.75%的农村老年人日均智能手机使用时长在3~4小时,而日均智能手机使用时长超过4小时的农村老年人占比为18.81%(见图3)。这揭示了农村老年人对使用智能手机时间分配的差异性。

图3 受调查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日均使用时长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智能手机使用状况对农村老年人再社会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开始接触和使用智能手机。这一变化在客观上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新的社会化渠道,对其再社会化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既有助于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也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问题。下面将从正面与负面两个维度探讨智能手机使用状况对农村老年人再社会化的影响。

智能手机使用状况对农村老年人再社会化的正面影响

  1.满足情感需求,提升个人幸福感

  城市老年人倾向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模式,能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相比之下,长期居住于农村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日常生活多围绕家务劳作,娱乐活动相对匮乏,子女因务工等原因无法长期陪伴。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农村老年人得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方式,与远方亲朋保持紧密沟通,分享生活点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显著提升了其生活质量与个人幸福感。这一变化有助于其在心理层面实现自我肯定与情感归属,促进其社会功能的重构。

  2.促进社会融入,提高社会参与感

  在数字化浪潮下,农村老年人不再局限于子女及家庭内部的单一社交圈,打破了原有的社交边界,通过智能手机与亲朋之外的人建立联系,拓宽了社交网络。农村老年人接收的信息内容从日常琐事转向多元化的外部资讯。农村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从日常事务转向个人兴趣和社交需求。通过拓宽社交圈、接收多元信息和发展个人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农村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并提升了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推动了更深入的社会融入。

智能手机使用状况对农村老年人再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1.过度沉迷手机,影响身心健康

  农村老年人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与娱乐的同时,也面临着社会交往能力下降及身心健康受损的潜在风险。一方面,以感官刺激为主的视频等表现形式容易吸引农村老年人沉浸其中。若长期如此,农村老年人可能会因过度依赖现代技术构建的虚拟世界而逐渐与现实产生疏离,削弱其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处于生命机能衰退阶段的农村老年人,其身体各项功能均呈下降趋势。手机依赖行为,如长时间凝视屏幕、久坐或久卧不动,会扰乱他们的日常生活规律,进而增加罹患各类身体疾病的风险,并可能催生严重的心理依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农村老年人在深陷网络世界后,性格可能发生显著变化,变得固执且易怒。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社会功能的维持与重建,成为再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挑战。

  2.虚假信息泛滥,容易蒙受欺诈

  在当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地理距离对亲子情感交流的限制愈发明显。子女因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往往疏于对父母的关心,使得部分农村老年人转而依赖虚拟网络来获得情感支持。然而,短视频平台上的大量营销账号通过精心构建“在场式”陪伴场景,利用嘘寒问暖和打“感情牌”的方式满足农村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进而诱导其购买产品或服务,陷入情感骗局,可能造成财产损失,更会在情感上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严重者甚至可能影响其对人际关系的信任,进一步阻碍其社会融入与再社会化进程。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老年人再社会化路径建构

强化基层组织支持功能,构建农村老年数字融入平台

  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角度出发,其一,村民委员会成员需积极观察农村老年人的实际状况,对于生活条件较为特殊的农村老年人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关怀,如定期举办数字技能提升活动,活动需涵盖微信使用、在线挂号、手机基础应用使用等与农村老年人息息相关的内容。其二,发挥“纽带”作用,如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提供沟通交流场所,鼓励农村老年人互帮互助。其三,举办专题讲座和科学普及等活动,强化对农村老年人数字素养的提升,助力农村老年人增强信息辨识能力,避免发生被诈骗等不良事件,让农村老年人体验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推动家庭代际互动反哺,促进老年人数字适应与情感联结

  从家庭角度出发,子代“反哺”对于农村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实现再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其一,在数字化浪潮下,子代应基于父母的思维方式、生理心理特点,给予其相应的支持与引导。其二,子代需要为家中老年人购置智能设备并通过指导、演示等方式,帮助父母顺利融入数字社会,实现再社会化。其三,子代应关注父母网络使用动向,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真正的关切,并向他们普及相关知识,提升信息识别能力,避免上当受骗,传递正确的媒介观。

优化企业产品适老设计,降低老年人数字技术使用门槛

  从企业角度出发,面对农村老年人存在的数字使用困境,企业作为数字化产品的提供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进行适老化改造,满足农村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助力农村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企业应当立足于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关键需求场景与生理心理特征,对产品功能进行调整,如推出“长辈模式”“大字简明模式”等功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农村老年人在数字技术使用方面的制约。

完善老年教育体系,构建数字素养提升机制

  在智能数字化大环境下,农村老年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数字素养成为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因此,教育重点应放在提升老年人的数字化水平上。具体而言,应设计并开设相关的互联网课程,帮助农村老年人掌握必要的数字化技能,以满足其日常生活对数字化工具的需求。

拓展文娱活动形式,激发社会参与内生动力

  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需积极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健全相关的基础设施,鼓励并赋能基层社区开展更多更丰富的活动,让他们把健康上网与积极参与社会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生活。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交流活动来提高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技能,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工具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乐趣。

  在积极老龄化与数字化浪潮交织的社会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群体的智能手机使用不仅是媒介技术普及的外在体现,更是其社会角色转换与社会功能重构的重要契机。通过对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197位农村老年人实证调研,系统分析了智能手机使用在满足情感需求、拓展社交网络、增强社会参与等方面对农村老年人再社会化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沉迷虚拟空间、信息识别能力弱、易受虚假信息侵扰等潜在风险。这表明,智能手机作为社会化工具,其介入并非单向度的技术应用,而是与个体能力、社会环境和制度支持共同交织的社会过程。基于此,从家庭支持、社区治理、企业责任和教育体系等多维度出发,提出了一套契合农村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再社会化路径建构思路,强调应以提升其数字素养和媒介辨识能力为核心,协同多方力量共建适老化数字环境,助力农村老年人真正实现从“数字边缘人”到“积极社会成员”的身份转变。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罗学茹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