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让秦腔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

时间:2025-04-07 09:15:34来源: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杨蕾

  党的十九大立足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

秦腔及秦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秦安乡土文化的关系

秦腔概述

  秦腔,别称“梆子腔”。纵观秦腔的发展史,其滥觞于秦,发展于唐,全盛于明,而后更是随着秦腔名角魏长生入京而天下皆知,如同滚雪球一般,不断地发展壮大,至今算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如今的秦腔,早已从大秦丞相李斯口中的“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呼呼快耳目者的西鄙之声”,演化成了拥有四生、六旦、二净、一丑等十三门角色,又称“十三头网子”,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等六类伴奏和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等众多绝活的戏曲大观,极大影响了昆曲、京剧、梆子等戏曲门类,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粗犷、豪放、夸张是秦腔表演的特点,而且秦腔的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各门角色都有拿手的唱段和技巧,风格独特。

秦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秦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秦腔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诠释了汉文化的发展历程,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剪影,秦腔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典的国粹文化和灿烂的艺术瑰宝。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秦腔文化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秦腔与秦安乡土文化

  “一方水土育一方戏。”在秦腔界一直流传着“陕西出戏,甘肃养戏”“甘肃出武戏,陕西出文戏”“陕西秦腔,甘肃养”等诸如此类的俗语说法。秦安人之所以热爱秦腔,与他们的性格和当地的民风密不可分。甘肃庙会文化深厚,特别是在天水乡下,几乎村村有庙,有庙就有会,逢会便唱戏,这也是当地一直保留的传统。短则四天四夜,长则六天六夜,甚至八天八夜。从每年正月开始,天水农村的庙会一场接一场,几乎一直延续到秋天结束。赶庙会、唱大戏不仅是民间信仰与祭祀的一种活动,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寄托方式,也就是当地所说的“给爷爷(庙里供奉的神佛)唱一台大戏,保佑今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同时,庙会秦腔也起着联系村民、增进友谊的作用。尽管近年来流行的广场舞也有着相似的作用,但它却并未动摇庙会秦腔的地位。每年庙会期间,和亲朋好友一起看戏,一直都是维系彼此感情的重要形式。“秦腔戏中历来贯穿着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的价值尺度和人文情怀,这恰恰与秦安人的个性、当地的民风相契合。”秦安历代的秦腔艺人也通过演出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表演技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秦人秦地,秦声秦韵。秦腔身振林立,响遏行云。唱的是古今故事,吼的是地域人文。在永恒而灿烂的时间长河里,秦腔深深植根于秦安大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承载着广大甘肃秦安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成为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充分体现了秦腔的历史性及其在当下的现实功能。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承与发展秦腔文化的时代价值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奏响时代主旋律

  地方戏曲一般多在乡村地区演出,秦腔也不例外,其剧目唱词的内容主要是古代传说、战争和历史等,这也从侧面体现出西北地区人民热爱祖国和秦腔艺术的精神面貌。魏店镇作为秦安县戏曲大镇之一,素有“秦腔戏窝”之称,这里人人都是秦腔爱好者,民间自乐班数不胜数。焦湾村以“秦韵古蕴,不易乡愁”为主题,充分展现出“秦地秦弦陇康河,易俗不易乡愁歌”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建成“秦腔戏曲记忆馆”一处,包括“秦腔记忆馆”和“秦声秦韵乡村舞台”两部分。“秦腔记忆馆”中陈列戏剧服饰、乐器、戏剧剧本资料和戏剧脸谱等实物,并推出生旦净丑戏剧行当的知识介绍,以及秦安县戏曲名家介绍,包含魏店镇戏曲名家。“秦声秦韵乡村舞台”作为群众秦腔自乐班的活动场所,为群众提供共享秦腔艺术成果的平台,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力转为经济力量,魏店镇践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组建了专业剧团和村集体剧团,打出“文化+经济”组合拳,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摊点经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助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秦腔用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形式来打造曲目中的人物形象,以此来传递党的好政策,奏响时代主旋律。例如,大型现代秦腔剧《楷模村》《生命的绿洲》《逐梦桃花源》等就是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为主题创作的,以此来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文化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题材和形式的演出活动在秦安接连上演,全方位展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最新成果,切实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

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

  秦腔在甘肃秦安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逢年过节及举办庙会时都会选择唱秦腔。在秦安,随处可以听到秦腔的声音,是当地最常见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秦安县每年商演、庙会演出以及政府组织的大型演出合计达150—165台次。浓厚的秦腔氛围孕育了秦安人民对秦腔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宴饮之余,戏迷们总能唱上两句秦腔,消乏解闷,自得其乐。每每走进秦安剧场,演员在台上唱,戏迷在台下哼,已是秦安群众看戏的常态。秦腔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也有利于乡村邻里情感的亲近,共同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在熟悉的文化空间里,人民群众对乡村风俗、家庭伦理、国家政策等容易达成一定的共识,能够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乡村治理。”

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打造乡村文旅名片

  戏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结晶,不仅是珍贵的文化资源,还对经济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戏曲兼具鲜明的区域与民族特色,成为发展乡村特色经济和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推手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具有西北鲜明特色的秦腔,以自身的文化魅力促进秦安的经济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近年来,秦安县各镇村纷纷利用各自优势,搞产业、谋发展,寻求致富之路。西川镇牌楼村在积极谋划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秦腔一条街”为依托,结合秦腔传统民俗文化节撬动乡村旅游杠杆。西川镇牌楼村在2022年就举行过“唱响新旋律,喜迎二十大,端午品粽,相遇秦腔”民俗文化节,“吼一声秦腔震响八百里秦川”,听着秦腔,品着罐罐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据了解,本次民俗文化节共设置发展村集体经济、特色小吃、非遗展示、农特产品等固定展位40个,地摊、游乐设施30处。目前,西川镇牌楼村党支部正进一步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形成新优势,实现新发展。这不仅为秦腔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利用秦腔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来挖掘当地乡村文化产业,也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不断谱写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

助力文明乡风塑造,提升乡民道德修养

  民间性是地方戏曲文化的特性之一,在其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秦安人普遍热爱秦腔,秦腔也因此成了他们茶余饭后的共同话题。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秦腔的剧目内容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例如,《周仁回府》造就了秦腔史上七代“活周仁”的生命绝唱,这曲戏堪称是秦腔的代名词,它的核心价值是“忠义”二字;《杨门女将》主要宣扬了杨门忠烈保家卫国、不畏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古代孔孟式家国一体的道德。时至今日,这些品质仍然对鼓舞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为集体命运前赴后继有着强烈的感召力量。大型秦腔现代戏《根据地》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舍生忘死、追求真理、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充分展现了文艺赓续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的使命担当。秦腔传递出了“忠、孝、礼、义、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且深刻影响着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这也是秦腔能够活跃于西北一方的最大魅力所在。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秦腔文化中的精华资源,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之举,也是秦腔文化当前传承与发展的现实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秦安传承秦腔文化的发展之道

借助文化惠民活动提升群众对秦腔文化的幸福感

  文化即民生,开展好群众性的文化惠民活动对于推进民生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开展文化惠民实践活动,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同时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确保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民众对文化的“幸福感”,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

  近年来,为满足民众对秦腔文化的高质量需求,秦安县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从2017年起,甘肃省广泛开展戏曲进乡村试点,计划到2020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2024年4月上旬至4月下旬桃花会期间,特邀西安三意社秦剧团在秦安兴国文化广场举行为期4天4夜的秦腔演出,寻八千年文化,吃天水麻辣烫,品秦安小吃。通过戏曲进乡村,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秦安县大力实施“戏曲进乡村”战略,县文化演出有限公司每年演出达400多场次。甘肃省陇剧院也响应国家号召,深入秦安乡村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演出活动。经典剧目的演绎,加上秦腔演员们传统的唱腔,让群众近距离感受到了秦腔的文化魅力,也提升了他们欣赏秦腔艺术时的幸福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秦腔文化是展示秦安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是提升其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民为本、以戏化人,活跃群众生活,繁荣村庄文化。2022年5月1日,西川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云上“戏迷大舞台”活动在牌楼川口村文化广场启动。活动中,秦腔爱好者们各展绝活,一较高下。《赶坡》《斩秦英》《放饭》等一段段精彩的秦腔经典唱段轮番上演,点燃了戏迷们久违的热情,演员们字正腔圆,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台下戏迷们不时跟唱助威。西川镇将持续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戏迷大舞台活动,传承秦腔文化,弘扬时代新风,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群众,以高尚的精神塑造群众,以优秀的作品鼓舞群众,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依托《大秦腔》栏目激发群众对秦腔文化的兴趣感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广大民众展示秦腔文化的魅力,同时打造秦安本土特色名片,秦安县推出一档大型综艺励志栏目《大秦腔》,挖掘广大秦腔爱好者,为他们搭建展示舞台,开辟成才新路,繁荣民间文艺,为推动全县文化事业和秦腔艺术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经过几年的发展,《大秦腔》栏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渐扩大,已发展成甘肃省收视率较高的电视栏目之一,并被陕西、甘肃秦腔名家所认可,深受人民喜爱,成为秦安县对外展示形象、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一张鲜亮名片。例如,作为秦安县2022年女娲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的《大秦腔》颁奖典礼暨秦腔名家演唱会于6月22日晚在秦安县大剧院精彩上演。《五台会兄》《红灯记》《哑女告状》《出五关》《金沙滩》等一段段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让在场的观众大饱眼福,为戏迷朋友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戏曲大餐。

发挥专业演出团体对群众传播秦腔文化的使命感

  西北地区各级政府为发展秦腔艺术事业,成立了专业秦腔演出团体,承担着传承和创新秦腔文化的历史使命。秦安县秦剧团文化演出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秦安县陇城青年秦剧团”。该剧团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戏曲潮流,组织当地业余秦腔演员和秦腔爱好者,持续开展演出活动,旨在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未来的发展中,该公司应秉持更具专业性的团队精神,投身秦腔演出事业,将打造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秦腔专业演出团队作为既定目标,推动秦腔演出事业实现大繁荣、大发展。

  近年来,秦安县对各类农民自办文化组织进行扶持引导,成立秦腔业余演出队,丰富了当地的乡村文化生活。魏店镇张坡村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努力把传统文化潜力转为经济力量,该村成立了属于村民自己的秦腔文化剧团,将集体产业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摊点经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助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秦剧团应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更新秦腔剧目内容与演艺活动,培养秦腔人才力量,发展创新秦腔文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秦安地区乡村振兴。

  在甘肃秦安,秦腔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不论是每年举办的庙会,还是文化节日活动,秦腔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普遍。新时代新征程,传承与创新秦腔文化,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秦腔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发展之道,以秦腔文化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王莹珠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