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瑰宝——记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黄牛蹄乡辛安村上党落子
辛安村位于潞城区城东22千米处,与平顺县接壤,省道河潞线、常辛线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里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子周边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起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庙等古建坐落于此。这些古老的建筑见证了辛安村的历史变迁,也为上党落子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戏曲之根:上党落子的起源与发展
上党落子,原名“黎城落子”,民间也称“黎城闹”或“闹戏”,是流传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重要戏曲剧种。据记载,约在清朝道光年间,河北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后由黎城东仵村村民在学习武安落子唱腔的基础上,糅合当地语言和一种叫“什样锦”的小花戏,逐步形成了“上党落子”这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曲艺剧种。
辛安村剧院广场
起初,上党落子只是一种简单的民间艺术形式,随着一批批老艺人在音乐、唱腔、服装等方面对落子不断改进,还增加了文武场等硬件设施,使这一地方曲艺剧种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以袍带戏为主的台上戏和祭神戏。在结合地方语言、民歌等的基础上,上党落子还不断借鉴京剧、蒲剧、豫剧、武安落子、河北梆子、上党梆子等剧种的优点,形成了如今柔和婉转与高亢激昂兼备的独特韵味。传统剧目有《司马庄》《两狼山》《高平关》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戏曲之韵:上党落子的艺术魅力
上党落子的唱腔呈现出一种宫调式的风格,音阶为七声清乐宫调式。其旋法独特,级进使用较少,反而是跳进居多,甚至常常出现五度以上的大跳,而大跳之后的反向进行更是上党落子唱腔中的一大亮点。这种唱法使唱腔充满了变化和张力,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泛起层层波澜,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整体上展现出粗犷奔放、激越慷慨的艺术风格。传统上多采用E调或D调,使唱腔在保持特色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板式方面上党落子展现出多样性。上党落子唱腔的基本板式是“流水”,它以一板一眼的形式,如同细水长流的小溪,节奏鲜明,字多腔少,结构紧密,常用于需要兼顾叙事与抒情的唱段,是演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板式。“清流水”则是在“流水”板式的基础上,通过放慢速度、扩展节奏和增加旋律装饰演变而来,形成了一板三眼的节奏,宛如悠然流淌的大河,极具叙述性,是生角和旦角展示长篇唱腔的理想选择。“霸王鞭”板式同样采用一板三眼的节奏,其上句常结束在“2”或“6”音,下句则落在“1”音,常用于表达深沉而充满向往的情感。此外,“悲板”作为“流水”板式的一种变体,采用“紧打慢唱”的方式,能够深刻而充分地展现悲愤的情绪。“念板”则介于念与唱之间,以念为主,唱词灵活多变,叙述性强。至于“散板”,则是对“流水”板式在速度上的自由化处理,既可放慢也可加快,其上句多结束在“6”或“2”音,下句则落在“1”音上。
辛安村党群服务中心
在演唱过程中,上党落子十分注重吐字的清晰。演员以真声也就是大嗓为主,像是用平时说话那样来唱戏文,让观众能够轻松听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从而更好地理解戏文的内涵和情感。但由于受到上党地区方言的影响,行腔不如京剧或者民族声乐那样圆润,而是以字正生硬、音调平直为主,润腔较少,声音略显硬朗。这种独特的唱腔特点,既展现了上党落子的质朴与豪放,又体现了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党落子的伴奏乐器也十分丰富。最具代表性的主奏乐器当属中音板胡。它的音色明亮、清脆,犹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力极强。在演奏时,板胡的乐音仿佛是故事的讲述者,引领着观众走进上党落子的戏剧世界。其独特的弦音,或激昂或婉转,与演员的唱腔紧密配合,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情节的跌宕起伏展现得淋漓尽致。定弦为“sol、do”的中音板胡,为上党落子的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整个乐队演奏的核心。
二胡也是上党落子伴奏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它的音色柔和、细腻,与板胡的明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恰似阴阳的交融。二胡的加入,为音乐增添了一份温婉和深情,使整个伴奏更加丰满。定弦为“do、sol”的二胡,在演奏中既能与板胡相互呼应,又能独立地展现出优美的旋律,为上党落子的音乐增添了特有的韵味。
月琴的音色清脆悦耳,弹奏起来如珠落玉盘,给人以欢快活泼的听感。在演奏中,月琴的快速弹奏能够营造出紧张、热烈的氛围,而缓慢的弹奏则能展现出宁静、抒情的意境,为上党落子的音乐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琵琶的加入,则为上党落子的伴奏带来了一份优雅和大气。琵琶的音色圆润、浑厚,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演奏中,乐师使用轮指、滑弦等技巧,能够将剧中人物的复杂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剧情。
吹奏乐器中的笛子,像是一阵清新的风,为上党落子的音乐带来了灵动之美。笛子的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在演奏中,笛子的高音部分能够营造出欢快、明亮的氛围,而低音部分则能展现出深沉、内敛的情感,为上党落子的音乐增添了丰富的感染力。
除了以上这些乐器,上党落子的伴奏乐队中还有打击乐器,如板鼓、挎板、大锣、小锣、堂鼓、大镲、小镲等。这些打击乐器节奏鲜明,力度强劲,能够营造出热烈、紧张的氛围,为上党落子的表演增添了强大的动力和节奏感。它们与弦乐、弹拨乐、吹奏乐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上党落子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上党落子形成初期演的是“三小戏”和“家生戏”,当时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行当。随着不断发展,角色行当逐渐齐全。
须生是生行中极为重要的行当,通常扮演中老年男性角色,具有稳重、成熟的气质。他们的表演注重唱功和身段,通过韵味醇厚的唱腔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比如在一些历史剧目中,须生扮演的忠臣良将,以刚正不阿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辛安村人民剧场
二套须生是上党落子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行当,相较于其他剧种独有。二套须生在表演风格上更加灵活多变,既有着须生的稳重,又带有一些独特的表演技巧和风格,在剧目中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武生主要扮演擅长武艺的男性角色,他们身手矫健、动作敏捷,擅长各种武打动作和身段表演。在舞台上,武生的精彩打斗场面常常令人目不暇接,是上党落子中极具观赏性的行当之一。无论是英勇善战的将军,还是行侠仗义的侠客,武生都能将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正旦也叫“青衣”,多扮演端庄、正派的成年女性,一般是剧中的女主角或重要的女性角色。正旦的表演风格端庄大方,唱腔优美细腻,能够深刻地表现出女性的温柔、善良和坚韧等性格特点。例如,在一些家庭伦理剧目中,正旦扮演的贤妻良母形象,让观众为之动容。
花旦通常扮演年轻活泼、性格开朗的女性角色,如少女或少妇等。她们的表演风格灵动活泼,唱腔清脆悦耳,动作轻盈俏皮,给舞台带来了青春的活力、营造出欢快的氛围。在一些爱情戏或喜剧当中,花旦的角色往往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
老旦则专门扮演老年女性角色,老旦的表演注重体现老年人的神态和气质,唱腔沉稳厚重。在剧目中,老旦常常以长辈的身份出现,为剧情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大净也叫“花脸”,主要扮演性格豪爽、刚正不阿或勇猛鲁莽的男性角色。大净的脸谱色彩丰富,造型夸张,通过鲜明的脸谱和雄浑的唱腔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他们的表演风格豪放大气,动作幅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比大净,二净的角色性格和表演风格较为温和一些,但仍然具有净行的特点。二净在剧目中常常扮演一些性格较为复杂的人物,需要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演奏乐器
丑角是上党落子中不可或缺的行当,他们以滑稽幽默的表演风格为观众带来欢乐。丑角的动作夸张、表情丰富,常常通过一些搞笑的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来逗乐观众。无论是贪婪自私的小人,还是机智幽默的小人物,丑角都能将其演绎得惟妙惟肖。
每个角色行当在上党落子的舞台上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魅力和价值,他们相互配合、相互映衬,共同演绎出了一部部精彩绝伦的上党落子剧目。
戏曲之未来:上党落子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上党落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传统戏曲的受众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为上党落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近年来,辛安村的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上党落子传承小组,致力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传承小组的成员们都是上党落子的忠实爱好者,他们在自己学习戏曲表演的同时,还积极向村里的年轻人传授戏曲技艺,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
此外,传承小组还积极组织各种戏曲活动,如戏曲比赛、戏曲讲座等,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上党落子。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村民的戏曲鉴赏能力,还激发了年轻人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在辛安村,上党落子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村民们深知,只有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让他们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
除了辛安村村民的努力,当地政府也对上党落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用于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还积极组织各种戏曲活动,以推动上党落子的传播与交流。
在辛安村和潞城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上党落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喜欢上党落子,他们不光学习唱腔和表演技巧,更将这份艺术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成为上党落子新一代的传承者。
如今,上党落子已经成为辛安村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当提到这一戏曲形式时,村民们都会自豪地讲述它的历史,每当上党落子的锣鼓声响起时,村民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纷纷涌向戏台,共同感受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王莹珠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