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养老服务 兴乡村发展
在2018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在2022年召开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在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这些举措关乎着每一位农村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已然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
国内农村养老模式
在我国,农村养老方式主要为家庭养老和自主养老两种方式。首先是家庭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之一,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成员提供生活照顾、经济赡养、精神慰藉等。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养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但在农村养老体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次是自主养老方式,自主养老是老年人通过“自我保障、自我服务”来实现养老的模式,即老年人依靠自己的积蓄、房产等资源,为自己提供养老所需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这种养老方式强调了老年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养老服务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需求、新形势以及待解的新挑战。现阶段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相较于医疗、文化、交通等优质资源集中的城镇与中心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养老设施依旧远远落后。虽然城市中的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智慧养老等模式有诸多的优势,但在多重环境因素影响下,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并不只是简单地复制城市养老服务模式,而应结合农村社会的特点,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
国内地区农村养老实践与经验
通过结合国内多样化的养老模式,深入剖析农村老龄人口对养老服务实际需求与面临的现实难题,有助于厘清农村养老服务中的矛盾所在,从而为优化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精准具体的策略建议。
恩施市白果乡“互助养老”
白果乡坐落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的西南部,在这里,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老年人成为主要留守群体。面对养老压力,白果乡推行了“互助养老”服务模式,该模式以党支部为依托,设立了生活困难、心理情感等多个帮扶小组,通过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参与,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在白果乡,老年人互相帮助,不仅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和谐,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学生、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加入,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服务。“互助养老”模式的推行不仅让老年人获得生活上的关怀与帮助,更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尊重。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白果乡“互助养老”模式已经惠及众多老年人。在此基础上,白果乡并未停止探索与实践,而是继续深化这一模式,致力于为更多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白果乡的成功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南京市杨家村“寄家养老”
杨家村属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徐慕社区,该村创建出一种新模式“寄家养老”。在南京,城市里的人退休后寄养农家的新型养老模式很受欢迎,许多城市家庭因无法妥善照料家中长辈,故而选择将老年人送往农村的村民家中,让老年人在那里颐养天年,享受别样的温馨照料。“寄家养老”也为村民增收致富打开了一条新路径,将城市中的长辈迎至家中,为他们提供细致入微的日常照料与温馨的亲情陪伴,实现了在“家门口”赚钱养家的美好愿景,村民的就业增收难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解决。村民在家里既照顾了城市老年人,也不耽误照顾自家老年人,能化解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各种问题,也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同时,村里的青年人大多进城务工,农村房子闲置,也可用来发展养老事业。此外,通过与医疗机构及社区紧密合作,共同对养老服务进行标准化管理,村民经过系统的培训,保证服务品质,极大地促进了养老服务向可持续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淄博市沂源县“以地养老”
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采用了别样的养老服务模式。村中老年人采用“以地养老”的方式,从老房子搬进了崭新的民生综合体养老院。通过该模式,村民把房子或土地交回集体,由村里统一规划发展产业项目,用以反哺民生综合体运营,村民则享受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同时,沂源县还提出“为农民种地、为农民养老”理念,通过大力实施果业振兴计划,持续壮大集体经济,为民生综合体注入源头活水。此外,沂源县积极探索山区养老服务新路径,包括以地养老、以房养老、以工养老、产业养老、医养结合以及慈善养老等模式。这不仅推动了民生综合体的健康持续发展,更提升了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深入探索多样化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后,如何借鉴优质的养老服务模式、如何补齐农村养老服务中的短板、如何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坚实且多元的保障,确保每一位农村老年人都能安心享受有尊严的晚年生活,这无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农村养老的挑战与困境
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一些养老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临农村养老服务不断变化的需求,仍存在不少的挑战与困难。
经济层面的挑战
农村家庭收入有限。农村养老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经济供养问题,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农村家庭收入普遍来源于务农、务工和个体经商等方面,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多半还是靠家庭提供,但这些收入往往较为有限且不稳定。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务农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经济供养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加,进而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医疗负担沉重。由于农村经济能力相对薄弱,老年人生病需住院治疗时,难以有充足的积蓄应对突发状况,住院产生的高昂医疗费用往往成为他们难以承受之重。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子女承担大笔医疗费用,这不仅给年轻一代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更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稳定。
服务供给层面的困境
养老服务设施匮乏。相比城市,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普遍不足,且已有设施往往条件较差。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
专业人才短缺。在农村养老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中,尤其是护理人才严重缺乏,且素质参差不齐;同时,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尚不完善,导致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服务内容单一。由于资源有限,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内容往往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简单的医疗护理,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社会文化与观念层面的挑战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冲击。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负担有所加重,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农村大量的青壮年不得不向城市流动,这就导致年轻人没有太多精力照顾老年人,农村留守老人逐年增多,缺少子女在身边陪伴的农村老年人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孝文化淡薄。在社会深度转型过程中,年轻一代在追求新知的过程中,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他们可能受拜金思潮、个人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导致传统的孝悌之道和尊崇长者的观念面临逐渐被淡化的趋势。
养老信息的获取面临挑战。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往往更倾向于依赖家庭作为养老的主要支撑,从而可能忽视了其他潜在的养老途径,并且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鸿沟使农村老年人在获取养老政策、健康知识等信息方面存在不少障碍。
政策与制度层面的挑战
制度保障的困境。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养老服务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限制,难以及时享受政策的红利,特别是在资金保障、人才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缺口,这制约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难点,农村养老服务所产生的获得感、幸福感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呈现彼此促进的关系。乡村振兴要实现整体发展,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必须解决。只有不断优化、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才能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
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养老服务优化策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乡村振兴五大战略的引领下,农村经济得到了坚实支撑,人才资源日益丰富,文化底蕴愈发深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组织领导能力显著增强,为农村养老服务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与全方位保障。
以产业振兴为引擎,驱动养老服务经济蓬勃发展
当农业根基稳固、产业欣欣向荣之时,农村的发展方能焕发勃勃生机。农民的富裕之路,离不开产业的兴旺发达,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农民经济收入的稳健增长。而农村老年人的颐养天年,同样依赖于产业的繁荣,唯有产业兴盛,养老生活方能得到坚实保障。因此,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精心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壮大村级产业,拓宽村民收入渠道,努力提升农村经济效益,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提供持久稳定的经济支撑,进而使农村老年人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
以人才振兴为基石,共筑多元化养老服务队伍
在农村人才流失的背景下,强化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不仅要激发新生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要巩固现有的服务人才基础,特别是那些经验丰富的农村医生和热心公益的村民,他们是农村养老服务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同时,我们还要将目光瞄准那些退休的医疗专家与健康卫生领域的专家,他们的参与不仅能为农村的健康规划、技术传承、健康教育提供宝贵经验,更能推动农村医疗水平迈向新台阶。此外,我们还要积极弘扬村民间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成立老年互助团体,促使老年人在相互扶持的过程中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绘制农村的美好未来。
以文化振兴来铸魂,共育孝老文明新风尚
乡村振兴之路,既需塑形亦要铸魂。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离不开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与繁荣。孝,作为中华文明中的璀璨瑰宝以及乡风文明之精髓,已深深融入乡风建设蓝图,正所谓“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乡村兴”。因此,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孝文化的重要性,更要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道德之根基,传播忠孝之理念,弘扬优秀传统美德之精髓,树立尊老敬老之典范,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共同营造尊老敬老文明之乡风。
以生态振兴为画笔,共创适老宜居新环境
绿水青山、生态宜人,铸就了乡村生态振兴的独特魅力。在这一宏伟愿景的引领下,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秉承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致力构建生态和谐的宜居家园,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环境设施,精心打造村民心中的美好家园,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同时,我们还要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变追求,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深化村民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知,全力维护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只有众人齐心协力,共同筑造环境优美、宜人宜居的农村,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温馨宜人的养老环境,才能稳步踏上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振兴之路。
以组织振兴为引领,构建农村养老支持新体系
面对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生活服务需求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双重考验,以组织振兴为引领,致力于构建一个由乡镇引领、村党组织与老年人协会紧密协作以及村干部、党员和志愿者广泛参与的互助养老服务新格局。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基层组织在农村养老服务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因此,必须依托基层组织的强大力量,确保各项养老服务措施能够落地生根,真正惠及广大老年群体。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机关对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主导作用,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力度,为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更多支持,确保农村养老服务品质的提升以及服务的全面发展,从而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国农村发展的前行之路。为了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战略实施,精准破解养老难题,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服务的品质与效能,增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活力,从而在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上不断铸就新的辉煌。
编校:陈亚丽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