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浒关草席:非遗赋能乡村振兴路

时间:2025-01-02 11:41:18来源: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胡意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截至2023年12月,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73%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在乡村。2023年,江苏省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录,苏州高新区共有2项入选,其中一项就是浒墅关草席制作工艺。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科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将其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有助于盘活乡村文化资源,有助于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以更有力的举措共同推进。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文旅融合的不断推进,对非遗传承、发展与保护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路径是文章的重点。文章将以苏州浒关草席为例进行研究,研究浒关草席的非遗传承与开发策略,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以期助力乡村振兴。

浒关草席的发展历史

  浒关草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地已经开始种草织席。浒墅关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苏州西北门户,跨踞京杭大运河两岸。明清时期,这里因设运河“钞关”而名声大噪,被誉为“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因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浒墅关成为草席的集散中心,形成了专业的席草、席行市场。据道光《浒墅关志》记载:浒墅关乡村妇女,织席者十之八九……席之肆,席机之匠,唯浒墅有之……凡四方商贾皆集贩于上,而滨旅过关者亦必买焉。明清两代浒关席一直作为贡品,上贡皇室。据《故宫志》记载,乾隆四十六年下旨:“宁寿宫中一路养性殿、乐寿堂等处宝座上铺的浒关席,沿镶石青缎边,发往苏州城做,钦此。”文中所提到的浒关席,正是浒墅关镇所产的关席。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主任苑洪琪女士曾四次到浒墅关调研,得出故宫乾隆花园皇宫御用“富川席”出自浒墅关草席的结论。随着时代的变迁,浒关草席已经走到历史的边缘,生产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草席制作技艺传承缺乏传承人,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浒关草席的非遗价值

  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于2013年被列入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只有正确了解浒关草席作为非遗资源的价值,才能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保护和传承。

历史价值

  浒关草席发展历史悠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席草栽培与编织已是吴地农户的一项副业。浒关草席遍布之地甚广,尤以虎丘、浒墅关、望亭、金墅、车坊、黄埭、白马涧和西津桥等地为最。明清以来,浒墅关的席业发展十分兴盛。那时,浒关织席农户之多,景况极盛。清人张芬在《浒墅竹枝词》中便有描述:“榆荫满地午天晴,绿涨南湖野岸平。茅屋几间连麦陇,短篱风度席机声。”“关席”织工精细,席草扣得紧,席边做得光。素有“碗水不漏,祖代传用”之美誉。草席制作技艺被列入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深深根植于浒关地区的传统文化中,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传承,成为一种精神记忆。

科学价值

  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既包含了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术、传统艺术,也涉及民俗文化等,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化宝库,值得深入研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受到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以及经济、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例如,对浒墅关镇的草席制作技艺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制作草席所用的席草,是一种很奇特的植物。一张好的草席,离不开好的席草,浒关草席用的席草,全部来自淡水席草。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草秆里的海绵体,既能吸水也能释放水分,出汗以后不粘身,还能保暖。这些研究对我们发展和推广现代的草编技术等,可以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了各地各民族先民们的审美方式、认知规律等,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它们可以让我们了解和认识过去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浒墅关历史悠久的席业生产孕育出了独特的席文化,广大席农在生产过程中创作出了许多关于草席的民谚和歌谣。这些独特的民谚歌谣有的反映了草席生产的经验和席子的质量,如“席面清白勿见筋,阿囡撒尿勿要紧”;有的反映了打席人的辛勤劳动,希望通过打席能令家庭兴旺的美好期盼,如“打席五更起,落扣月西移”“山头青,草头黄,勤俭打席家兴旺”;还有的是体现了和合席在当时婚姻里的美好寓意,如“喜备和合席,和气到白头”“一条和合(席)卷两头,贫贱夫妻勿用愁”。此外,还有“阳山白龙席”“龙凤席”“和合席”“织席阿姐和绣花妹”等民间传说故事。这些多姿多彩的席文化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拥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展现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并进一步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

  通过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旅游景点和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清朝,编织草席已成为浒墅关地区重要产业,乡村妇女中大多数都在织席,有“家家种草,户户织席”的盛景。浒墅关草席在当时成为苏州乃至全国最为著名的品牌,以至于浒墅关成为草席的代称,很多席店门口的楹联就写道:“梦到邯郸酣更好,制传浒墅妙如何”。到了民国年间,浒墅关成为全国草席的著名产区。

  据《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版)记载:吴县浒关、通安、金墅、白马涧、车坊等处所产草席,全年可获纯利七万余元(旧币)。1954年调查显示,虎丘区共有织席农户12242户,22216人,织席机12500台,年产各种席子160万条。20世纪80年代,浒关席最高年产300万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不会直接表现出来,它往往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如各种工艺品、工艺技术、民间艺术节目等。浒关草席制作技艺传承人通过政府对非遗传承的扶持政策,结合当代工艺赋能和设计活态传承方式,将传统草席转型为时尚单品,如鞋、家具、包袋等,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浒关草席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传承和传播缺乏规范引导

  非遗项目的传承问题日益凸显,传承与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并非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事实上非遗的传承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因而难以发展。随着空调的普及,各种夏凉产品的问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之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种草织席逐渐乏人问津。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施林荣,有着近50年的制席经历,目前是浒墅关草席唯一一家种草编席的生产者。

  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主要以政府机构推动为主,包括兴建非遗文化馆,与学校合作举办讲座或者开设体验馆等。例如,2017年1月,浒墅关镇建成草席文化馆,设立草席历史文化墙、草编制品展示、草编农具展示、席草成草全过程展示、草席制作流程人偶模型展示等项目。在浒墅关的一些学校,关席历史沿袭成为学生们感受乡土文化的一扇窗口。浒墅关中心小学为继承创新草席文化,打造草席体验馆,让学生亲手实践打草席的整个过程。此外,也会通过制作短视频来进行传播,这些制作者或者传播者主要包括传统媒体、个人兴趣爱好者、非遗传承人等,但是由于传播的内容碎片化、传播形式缺乏吸引力、传播范围比较小,使得这些传播手段并没有形成比较有效的影响力。为了引起观众的兴趣,吸引流量,视频制作者们往往对非遗项目进行分解,从而导致呈现出来的非遗文化比较片面,损害了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使其价值难以被全面认知和理解。

开发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非遗产品缺乏创新

  很多非遗项目的开发资源优势在于其独特性。因为很多非遗项目是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诞生的,并且经过了长时间的琢磨和改进,拥有明确的地方属性,换个地方即使是相同的原料、同样的工艺也不会跟原产地一模一样,缺乏诞生这个非遗项目的特有传承和记忆。但是,目前开发的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并没有去深度挖掘它们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目前开发的很多文创产品,大多大同小异。浒关草席有很多创新的产品,如包、鞋等,这些产品虽有创新,但是对草席的价值挖掘仍不够深入。

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

  非遗产品在现代的商业推广和营销策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其在市场经济中难以立足,不能获得足够的收益,影响了制作技艺的传承和项目的持续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受到了很多的冲击,使得年轻一代减少了对这些传统技艺的关注和兴趣。浒关草席的制作工艺繁复,工艺步骤有:筛选草料、劈麻牵筋、添草压扣和落扣四步,其中最难的是第三步添草压扣,简单来说就是将席草添加在席机的每根席筋之中。每添一根席草进经络网中,席扣就自上向下一记“压扣”,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满尺为止。按织一条“二四”单人席计,以黄麻为“经”线,要达35条(根);以草为“纬”应达到3 800—4 500根添草。繁复的工艺使草席的价格成本和手工昂贵,与大规模生产的商品相比缺乏价格优势。再加上浒关地域限制,宣传营销力度不够,使浒关草席难以与其他商品竞争。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融媒体时代非遗传承与传播策略

  目前,非遗的传播和传承手段及形式有了新的变化,除了传统的传承方式,随着短视频、直播的普及,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有了新的活力,这些社交平台和新兴媒体使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走入了大众视野。2024年4月,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公示的30位提名候选人名单中,抖音平台入围的非遗创作者有6位。他们借助抖音平台,通过制作短视频或者直播等方式,传播越剧、武术、钧瓷、英歌、渔鼓等非遗技艺和文化,受到了数以万计的粉丝喜爱,助力非遗文化创新传承。2023年,抖音上每天有近2万场有关非遗内容的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数十场,非遗传承的队伍越来越年轻化,弘扬非遗文化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整合的融媒体平台一体化发展,为讲好中国非遗故事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多视角的传承和传播平台,利用好这一平台,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非遗产品创新策略

  ‌创新对非遗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还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市场变化。在新媒体时代,借助网络平台,可以使浒关草席制作过程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简单和多元化,有利于培养传承人的创新意识。例如,可以通过开设网络平台提供在线的服务,观众可以把自己的需求上传到平台上,也可以让传承人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出网友对产品的要求和最关心的问题,设计和生产契合消费者的审美、适应市场需求的非遗产品,推动非遗产品生活化、产业化和时尚化。这样可以促进非遗项目的创新发展,开发出新的符合现代人需要的产品,也有利于草席制作技艺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非遗营销策略

  1.内容营销

  ‌内容营销的模式‌主要包括信息发布、‌信息引导、‌信息订阅、‌社交分享和‌资源分享等。浒关草席可以通过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发布有趣的内容吸引大量的关注,通过讲述“富川”贡品草席的故事,提升品牌形象和用户黏性。此外,制作草席的企业可以制定详细的内容营销方案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2.合作营销

  将非遗项目与相关组织机构、博物馆、旅行社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跨界合作与交流,将非遗文化融入活动中进行推广,让大众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认识非遗。目前,国家大力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将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非遗旅游线路和研学活动。这种营销方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联合起来,通过共同营销传播、产品促销等活动,共同开发和利用市场机会来达到各自开拓市场、共享资源、增强竞争能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将浒关草席与其他非遗项目、现代艺术、时尚等领域进行对接,使之与新思想新观念结合,在创新中转化、发展。

  非遗文化是一个活态传承的过程,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审美的变化、工艺的革新等不断变化,是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承载着先民生产生活的经验和智慧,在传播过程中需要融入一定的时代元素。非遗文化历史悠久,需要与时俱进,它的主要价值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新媒体的兴起创新了它的传播方式,文旅融合的大趋势给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发挥和利用好这些机遇,加快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才能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和活力,使其为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提供有效的助力。想要真正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就必须做好前期的调研,充分了解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分析其目前的发展现状,掌握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符合这个地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茹志威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