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火锅”——记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弦子书
在山西省晋中市,有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以丰富的文化遗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它便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平遥古城。它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还拥有无数人们世世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遥的历史古韵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平遥,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看不见明艳的色彩,但却能用心聆听世间的四弦五音,他们时常以歌为友,走在人生的路上,边走边唱。由他们口中唱出的弦子书,历经岁月雕琢,在纵横沟壑的黄土地间徜徉,传入寻常百姓家。他们用心体会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唱出真正属于平民百姓的曲子。他们便是平遥弦子书的曲艺人,今天,让我们走进平遥弦子书的世界,感受它独到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平遥弦子书,又名“平遥鼓书”,别称“平遥盲书”,它是起源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的一种方言评书,流行于汾阳、介休、孝义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拥有极强的生命力。
平遥弦子书如“平遥盲书”这一别称所言,演唱者多为盲人,他们将兽骨签持于手中,腿上立一把三弦,自己弹奏,并将两块檀木板绑在左边小腿,一面小镲捆在右边小腿,只要在演唱时将两腿不断上下摩擦,檀木板就会不停地打节奏。随着时间的推移,弦子书逐渐由单人坐唱发展为多人坐唱。在旋律方面,弦子书可以说是集诸多音乐风格于一身的曲艺“火锅”,最初它的旋律接近晋中民歌小调,后来又融入周边地区的戏曲、秧歌等唱腔。如今,弦子书还融入了流行音乐,变得更加流畅动听。弦子书板式多为散板开头、平板叙述。唱法比较随意,虽用方言但咬字吐字清晰,本地人一听就明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气息。演唱内容多改编自平日听到的民间故事、戏谑段子、乡间趣闻等。待到平遥弦子书逐渐被重视,盲眼演唱者有明眼人口授以后,演唱作品增加了长篇的章回小说和连串的古书段,如《大、小八义》《五女兴唐传》《呼延庆打擂》《杨家将》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平遥弦子书在唱腔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改进,艺人们新编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书段,更加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
平遥弦子书专场演出
“知了儿掐手一算便知道,叫了声蚂蚱蚱,详详细细听我算命,我算你,三月生四月长,五月六月来运气通,我算你七月八月走倒运,九月霜降命归阴……”转轴拨弦间,既成曲调又有情。盲艺人们在唱曲说书时,往往会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融于其中,他们的曲调书段朴实无华、略带苦涩。“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首难唱的曲。”虽是这样说,但无灾无难、生活美好,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愿望。演唱弦子书的盲艺人们身体虽有疾,但依然坚强面对生活,因此,弦子书曲调间还有一种大悲大彻后的豁达,正是这一点打动了在场听众。
平遥弦子书在平遥大地流传了三百多年,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为适应观众的喜好,它的表演逐渐由简单变复杂、由粗糙到精致,剧情人物形态刻画逐渐鲜明,故事情节叙述逐渐丰满。独特的方言表达以及音乐特色,让平遥弦子书在民间曲坛独树一帜。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审美,将平遥地区特有的文化发展、风土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不同阶段下平遥的风土人情,点缀了无数个平遥人的生活,是当地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平遥弦子书简介
裴芙春是平遥弦子书第三代“领头人”,其父裴广礼是弦子书第二代传人。裴芙春在16岁生病,眼睛看不清后,师从父亲抱起三弦,开始学唱弦子书。在多年的弦子书表演中,他创作改编了上百个书段,如《接婆婆》等,这些书段在观众中广为流传,他本人也深受平遥人民的喜爱。
据裴芙春回忆,20世纪70年代,平遥弦子书迎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那时如果要说书,今年就得订了场。
“大概是1974年,那一年收成好,大队请了4个盲人说书,有一段浪子燕青棒级了,几个人配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密密麻麻的听书人屏神静气,落针可闻。”当地人这样回忆道。
裴芙春有六个孩子,其中,大儿子裴清林、三儿子裴国林、五儿子裴国宏,因为有眼疾,跟随自己父亲学习说书。至此,裴家三代人,都将自己的人生与平遥弦子书紧密相连。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平遥弦子书到裴芙春儿子们这一代,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习惯快节奏的生活,很少能够静静地坐下来,欣赏一段平遥弦子书。故弦子书的演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频繁,只是在每年庙会、文艺汇演等舞台偶有出现。演出少了,能够演出的曲艺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前,全县城能够说书的盲艺人不足30人,随着老艺人年事已高,真正能够从事弦子书表演的就更少了。当前,平遥弦子书传承人短缺,成为老艺人们最为忧虑的事情。学唱平遥弦子书是一门苦差事,需要做到“耳不闻邪,心无杂念”。盲艺人们依靠记忆贮存,输出头脑中的故事。记忆力强、嗓子好是对弦子书曲艺人的基本考验,裴芙春还强调,学习平遥弦子书,古音韵、古调不能丢,这便需要从小培养,从最基础的音律知识讲起,练好“童子功”。而且,即使已经学有所成,也要勤学苦练,经历无数次的操练与摸索,才能尽量在台前避免失误。
文化惠民下乡暨弦子书比赛
任何一门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都需要坚持。面对平遥弦子书观众流失、传承人短缺等困境,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如何培养新的传承人,如何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社会和曲艺人共同努力解决。
平遥弦子书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为开拓弦子书市场,让曲艺人的生活有所改善,政府在全县大力开展平遥弦子书下乡活动,同时,政府将平遥弦子书的传播与平遥旅游业相结合,开设平遥弦子书专场演出。这些举措让弦子书得到有效传播,也让曲艺人的生活有所改善。
让声音留存,保留平遥弦子书的古韵律。2005年,平遥县文化馆组织弦子书曲艺人们首次录制了平遥弦子书碟片——《盲艺人演唱专集》,由中华文联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8年,平遥弦子书入选晋中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裴芙春、侯开增、刘贤宗被评为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平遥弦子书入选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裴芙春、侯开增被评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另外,平遥县文化馆馆长与裴芙春在商讨平遥弦子书的出路时,提出了让弦子书走进校园的设想。主要方式是根据平遥现在新的特色、新的景点,以“唱平遥古城、唱平遥特产”为主要内容,编写新的书段,然后用弦子书的腔调唱出来,让弦子书的旋律在校园响起,从小培养孩子对弦子书的兴趣爱好,为平遥弦子书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在市县政府帮助下,弦子书的复兴又燃起了希望。现如今,许多人都加入了平遥弦子书的演唱队伍。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让平遥弦子书得以长期留存并不断革新,为百姓们演绎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未来,平遥弦子书的旋律还将继续延续下去,在黄土高原这片广袤大地上萦绕,融入山川,坠入黄河,落进泥土。
编校:董亚泥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