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彩绘葫芦——记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峪口乡高街村匠人高金福

时间:2024-10-16 10:09:01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文字:刘凤果


被挂起来的葫芦,呈现金黄色

  宋代诗人陆游在《刘道士赠小葫芦》中这样描写葫芦,“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古人认为葫芦能够去除衰运、带来好运。

  “葫芦”取其谐音“福禄”,代表着吉祥幸福,在我国有着七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据考证,在我国河南考古遗址出土的葫芦皮最早可追溯到七至八千年前。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葫芦子也有七千年的历史了。自古以来,葫芦都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同样也被众多文人墨客所钟爱。在《诗经》《论语》中都有葫芦的影子。比如《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等,葫芦既能吃又能做成水瓢或是酒壶。或许无人想得到,有人会在葫芦上作画。

  史料著作《齐民要术》《太平御览》中记载,彩绘葫芦源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葫芦画工艺最早在山西、甘肃一带流传,唐宋时期,绘画艺术飞速发展,当时的民众突发奇想,竟然开始尝试在葫芦表面绘画,绘画载体千千万,葫芦一时成新宠,这种新颖的想法在民间盛行。彩绘葫芦不仅成为普通民众的娱乐消遣之物,还成为文人墨客赏玩的对象。短时间内,葫芦艺术价值得以提升。明清时期,彩绘葫芦艺术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尤其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彩绘葫芦已被视为吉祥之物。康熙皇帝非常喜爱葫芦艺术品,经常让宫廷艺师刻画出各种精美图案以供赏玩。

  后在文水县志查阅,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水县有一名叫李铬的民间艺人,能书善画,懂诗文,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以彩绘葫芦维持生计,对彩绘葫芦工艺的进一步提高作出很大的贡献。正是他使得这项技艺声誉日隆,流传至今。

  葫芦本身的寓意就很多,如今,在葫芦上加以图饰,更彰显葫芦的独特性。彩绘葫芦上的图案,或是自然风光,或是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既有纯赏玩之物,也有寓意深切之物。例如,鱼和水波纹的图案就是代表“年年有余”和“如鱼得水”;若是蝙蝠和寿桃一同出现在葫芦上,便是象征“福寿双全”。古代龙凤的地位高贵,不仅处于无人可以撼动的地位,还有吉祥如意之意。因此,当时的民众也多绘有一龙一凤、相并呈祥的图案,以示和谐美满之意。无论如何,彩绘葫芦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深刻的内涵。


民间手艺匠人高金福

  画葫芦难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了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峪口乡高街村。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当地的传统葫芦匠人高金福,他是村民口中的“画葫芦第一人”。听到当地村民对高金福手绘葫芦有如此高的评价时,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他的作品了。

  高金福今年已经整整60岁了,据村民说,高金福不仅有一身手绘葫芦的好手艺,还是一个大孝子。未见其人,先闻其名,村民的赞不绝口又为高金福增添了一丝神秘之感。与村民攀谈许久之后,终于见到了高金福。高金福笑意盈盈地将我们迎进自家院子,院子内种植着各种蔬菜水果。在正屋的左侧,用彩钢瓦搭建起来的一个类似于仓库的地方,堆满了杂物。不过我们还是在其中发现了不少葫芦,外形或大或小,有的造型还很奇特。高金福将其一个个用线穿起来,横着连成一串,金黄金黄的,远远望去,颇具美感。若是凑近细细欣赏,会看到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品相不好或是表面长出霉点的葫芦。高金福表示,“这些已经不适合在上面画彩绘了”。

  “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喜欢画画。长大以后了,有幸遇见一位师傅,就拜他为师,跟着师傅开始学习彩绘。学出来以后,一开始在厂子里做彩绘,后来还做过美化墙面的彩绘,在这之后才开始在葫芦上画画。”高金福向我们说道。从他的眼神里,我们能够看出他对彩绘艺术的热爱。


高金福家的小院

  葫芦都是高金福自己种的,我在高高挂起来的葫芦中随机挑选了一个。圆肚子细脖子,饶有趣味,葫芦已经干透,敲一下它们圆鼓鼓的身体,里面传出脆生生的声音。高金福示意我摇一摇手中的葫芦,虽不明其有何深意,但还是照做,听到葫芦里“唰唰唰”的声音,才知道里面有葫芦籽。这些葫芦都还未挂以色彩,若是看惯了彩绘葫芦,再来观赏这些未挂彩的葫芦,大抵是会感觉它们素味寡淡,赤条条地没了滋味。

  奇怪的是,在高金福的家中竟找不出一个已经绘好的彩绘葫芦。还未等高金福开口,我们在村民的口中找到了答案。同村的张大妈绘声绘色道:“他可是个大孝子,这些年一直在照顾卧床不能自理的岳母,没有一句怨言。根本没有时间画葫芦了”。村民不时看向高金福,而高金福只是默默不言,好似说得不是他,而是不相关的外人一样。

  良久,高金福说道:“我得谋生啊!”只一句道尽其中心酸,若是手绘葫芦生意红火,获得年轻人青睐,何愁生活不富裕。当问及之前彩绘的葫芦是否还在时,高金福只是笑笑,随即便摇了摇头,说道:“没有了。”小小的院子里挤满村民,“他彩绘的葫芦免费分给村民了,他自己倒是一个都没有了。”说这话的正是人群中的一个奶奶。

  “我家就有一个!”

  “我家也有一个!”

  ……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着,高金福只是保持微笑。而我们对彩绘葫芦越来越好奇了。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期盼已久的彩绘葫芦。葫芦身形略小,只一面有彩绘,拿在手中细细端详,叹其精妙。葫芦上,一只绿孔雀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凸显出了孔雀的傲气与高贵。着眼细节处,尤其是看向孔雀的眼睛时,隐约觉得它在与你对视,生怕它下一秒就会脱离这小小空间,另寻它处。


高金福送给村民的彩绘葫芦

  葫芦彩绘是一项中国民间传统工艺,通常以农家庭院的葫芦为载体,在上面手工绘制吉祥文字、图案等。形状各异的葫芦看似平平无奇,但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巧手彩绘后,便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灵魂,成为一件富有文化特色的艺术品。

  要想画好彩绘葫芦,葫芦本身很关键。葫芦要生得美观且精致,当然,这是偶得的。除了葫芦的自然天成,匠人手法更重要。彩绘葫芦极其考验匠人耐心,只有心静才能手稳,画在葫芦上的图案才不会变形歪曲。高金福告诉我们,彩绘葫芦要经煮、洗、砂、涂、绘、刻、穿等多道工序,这些都需要纯手工完成。他在彩绘葫芦时,一般选择形状规则、质地坚硬、无瑕疵的葫芦作为材料,将这些葫芦的外表皮刮光,再经煮、洗后晾干。然后将其打磨光滑,这一步是为上色打牢基础。在彩绘前,还会根据葫芦的形状和大小来设计相应的图案,例如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吉祥文字等。经反复打磨,力求完美。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就可以开始上色了。上色一般要采用天然颜料,颜色均匀且富有层次。上色完毕后,会在葫芦上涂上一层透明清油,这种清油不怕水,制成的彩绘葫芦不仅不褪色,还能保持色彩艳丽。如此,彩绘葫芦才算完工。


彩绘葫芦上的绿孔雀图案

  匠人在葫芦身上添彩加色,令其焕然一新。在高金福看来,每个葫芦都是独特的,都有自身价值。各具特色的葫芦,配上高金福的一双巧手,颇具艺术感。彩绘葫芦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定力和细腻的手法,细微之处彰显匠心。

  热爱可抵万难,“从来没有觉得累,热爱彩绘,从未改变过。彩绘葫芦,于我而言,是最大的乐趣。”高金福坦言。

  如今,高金福肩挑生活重担,不得不将对彩绘葫芦的热爱埋进心底。不少村民表示,高金福的彩绘技艺很高超,现在却很少再画了,实在是太可惜了。听闻村民所言,久久难安,生活重担迫使匠人不得不放弃心中所爱。

  高金福和他的彩绘葫芦只是社会现状的一个缩影,我们应重视遗落在民间的珍品。它们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彩绘葫芦不仅是一个装饰品,还是民间艺术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匠人高超的艺术手法。

  如今,政府应重新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对彩绘葫芦的传承和发展予以重视。彩绘葫芦应从传统的手工艺品转变成具有时尚感的艺术品,这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不应轻易放弃。政府不仅可以开设彩绘葫芦相关课程,培养优秀匠人,鼓励年轻一辈参与其中,还可以鼓励彩绘葫芦传承人和优秀匠人把彩绘葫芦带进校园,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在未来,彩绘葫芦必将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编校:肖慧敏

  网络:柳绣华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