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釉画:绘就景泰蓝的艺术传奇
掐丝珐琅釉画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是一种以丝为笔,以釉为彩的工艺技艺,制作时,先把金属丝掐成各种花纹并焊在铜胎型上,后将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这种工艺主要采用两种材质,一种是金属铜丝线,以丝为笔,其柔软度较好,甚至可与金丝相仿;另一种是珐琅釉料,以釉为彩,颜色多样,材质的特殊性,让掐丝珐琅作品看起来更加美观精致。此外,这两种材质均可以附着于各种载体,从而产生立体效果。掐丝珐琅作品完成后,再经特有的工艺处理,可以保存上百年不褪色、不变形,可谓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颇具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瓷器上的掐丝珐琅釉画
掐丝珐琅釉画又名“景泰蓝”,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1457年),珐琅工艺技巧臻于鼎盛,造型端庄古雅,纹饰丰富,有蕉叶、龙凤、云鹤、山水、楼阁、人物等,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上。这些掐丝珐琅作品颜色丰富,有天蓝、宝蓝、鸡血红、葡萄紫、翠蓝……釉色虽艳丽多变,但大部分掐丝珐琅釉多使用蓝色,故名“景泰蓝”。
13世纪末,掐丝珐琅工艺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当时,元蒙军队远征抵达西亚地区,俘虏了大批能工巧匠,让其专门为蒙古贵族生产日用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们带着技术和原料来到了中国。因此,在传入之初,掐丝珐琅也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佛朗嵌”。
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首次记录了珐琅工艺的渊源、特点和用途:“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常见香炉、花瓶、盒儿盏之类,多为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内府作者细润可爱。”著作中的“佛郎嵌”与“鬼国窑”讲的就是掐丝珐琅工艺制品。1935年,中华民国北平市政秘书处编辑的《旧都略》在谈到掐丝珐琅的起源时援引了《陶说》,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发郎”“发蓝”。
掐丝珐琅釉画草图
掐丝珐琅技艺从产生到现在有600年的历史,文字记载非常稀少,曹昭《格古要论》是研究我国早期珐琅艺术唯一的一部重要文献。2006年,掐丝珐琅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掐丝珐琅,清代的两位帝王也摆出了不同的态度,康熙皇帝更喜欢画珐琅,而对掐丝珐琅技艺并不注重;而乾隆皇帝却对掐丝珐琅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掐丝珐琅技艺的酷爱与追求,不仅促使他积极收集和品鉴各种珐琅精品,更是极大地促进了这项工艺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掐丝珐琅发展达到了新的巅峰,出现了“无宫殿不珐琅”的盛况,甚至在清朝宫廷里还专门设有珐琅厂,也就是养心殿造办处,专门制作珐琅作品,以供皇室众人使用和观赏。在皇室光环的加持下,掐丝珐琅工艺品显得更加珍贵。
掐丝珐琅釉画是传承掐丝珐琅工艺的另一种形式,集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等优势于一体。2023年7月,掐丝珐琅釉画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8月,掐丝珐琅釉画项目更是入选了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自此,掐丝珐琅釉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第五代传承人是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界村的梁文平。梁文平小时候在其姥爷(掐丝珐琅釉画第三代传承人)的身边长大,受到姥爷的艺术熏陶,他从小就对掐丝珐琅釉画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他就读专业的美术学院以提升自己的技能,在2009年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掐丝珐琅釉画艺术工作室,他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掐丝珐琅釉画领域不断钻研和探索,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的完美。如今,梁文平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戴嘉林的关门弟子,也是河北以及运城各高校的特聘教师。其众多头衔体现了他在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专业性。更表达了他对掐丝珐琅釉画的热爱。正应了那句,只有足够的热爱才能够抵得住岁月的漫长与寂寞,梁文平对掐丝珐琅釉画亦是如此!
掐丝珐琅釉画在景泰蓝技艺的基础上形成,更脱胎于古老的景泰蓝工艺。有别之处在于景泰蓝是在打造的立体器型上掐丝点蓝烧制而成,而掐丝珐琅釉画则是将宫廷御用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其不用放进炉内烧制,同时还保留了景泰蓝的掐丝、点蓝工艺。因此,掐丝珐琅釉画被称作“不用烧的景泰蓝”,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丝为笔、以釉为彩。
掐丝珐琅釉画
要制作一幅完整的掐丝珐琅釉画并不容易,要经过草图、定稿、固图、掐丝、点蓝、定形等十几道工序,这些工序都需要纯手工完成,期间不能有一点马虎。在这些工序中,最主要的便是掐丝,掐丝工艺如同绘画中的造型艺术,直接关系到掐丝珐琅釉画最终成品的艺术效果。为了将掐丝珐琅釉画制作到最完美,传承人梁文平一有空余时间就投入到捋丝、掐丝、粘丝以及填丝的工艺训练当中,直到掐丝的效果如工笔画中的线条一样流畅、柔和。似绘画却不同于一般绘画,这一特殊性,注定为掐丝珐琅釉画艺术增光添彩。
创新永不止步,掐丝珐琅釉画在梁文平这一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掐丝珐琅釉画的立体效果并未完全达到传承人梁文平心中的理想标准,他为了强化作品的空间深度感,对工艺进行了创新,将古法釉画的平涂釉色技法改进为有层次、有厚度的釉色应用方式,这使得掐丝珐琅釉画更形象生动。同时,梁文平还打破了金属胎体的限制,拓宽了掐丝珐琅釉画载体使用的范围。原本只是用金属红铜作胎,后经梁文平多次研究与尝试,掐丝珐琅釉画的载体被扩展到了玉石、玻璃、陶瓷、活性炭、红木等材质上。如此一来,掐丝珐琅釉画不仅可以在任何材质上构图,其表达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其中包含人物、山水、花鸟、壁画等,由此形成了河东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装饰文化及实用文化创意五大系列。
掐丝珐琅釉画掐丝工艺
掐丝珐琅釉画点蓝成品
2017年,梁文平再次改进掐丝珐琅釉画工艺,精简了复杂繁冗的工序,将原本的108道工序缩减为20道工序,同时,他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注入创新元素,使这门古老艺术在制作方法和艺术表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梁文平还在不断探索掐丝珐琅釉画的工艺技艺,并尝试将其应用到更多领域,如商务礼品、文创产品、生活实用品等,旨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生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梁文平制成的掐丝珐琅釉画系列文创产品,使现代科技与时尚元素相结合,非常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在让更多人了解掐丝珐琅釉画的同时,还能带动村民就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掐丝珐琅釉画点蓝工序
掐丝珐琅釉画文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珍贵的宝藏,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我们应当全力以赴挖掘和保护这一无价之宝,让它在城市发展历程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讲述着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城市故事,为城市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梁文平视掐丝珐琅釉画为传播运城文化的重要载体,致力于将这门艺术推广至更广阔的舞台。他希望通过掐丝珐琅釉画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深入理解这门工艺,从而激发起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热忱,使其在未来得以永续流传。
总而言之,时间的洪流可以吞没许多事物,但卓越的传统技艺宛如明灯,不仅照亮了时代的文明,也指引着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前行。要使文明之光恒久闪耀,便需要新一代继续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激发文化和艺术追求的火花,让中华文明的光芒万丈,永远照耀人心。
网络:柳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