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介休的璀璨瑰宝:琉璃艺术

时间:2024-07-02 15:15:00来源:村委主任杂志社 文字:刘凤果


介休博物馆

  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诗《咏琉璃》:“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玉。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元稹在《月十三韵》中写道:“翡翠通帘影,琉璃莹殿扉。”白居易在《简简吟》中感叹道:“大多好物不坚固,彩云易散琉璃脆。”让古人几番赞叹、几番感叹的正是琉璃,琉璃被尊为佛家七宝之一,也是中国五大名器之首。

  琉璃,只听名字都会觉得它很美。古代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铸造青铜器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后经提炼、加工,制成琉璃。因取材难、制作难,在当时森严的社会等级下,王公贵族尚且难得,平民百姓更是只闻其名,难见其物。因此,琉璃的珍贵程度堪比金银玉器。又因它的颜色多样,美轮美奂,古人将其称为“五色石”。

  如今,琉璃虽不像古时那般难得,却也是要历经一番辛苦的。现代琉璃大多以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古法琉璃的原料水晶琉璃母石,是在“琉璃石”中加入“琉璃母”,并在14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熔化后,自然凝聚而成,之后再经技艺精湛的老师傅进行纯手工的精修细磨,十多道的繁复工艺使得琉璃晶莹剔透,流云漓彩。2008年6月,琉璃烧制技艺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代黄琉璃脊兽

  《后汉书·西域传•大秦》中记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西京杂记》卷一记载:“杂厕五色琉璃为劎匣。”宋代戴埴《鼠璞·琉璃》中记载:“琉璃,自然之物,彩泽光润逾於众玉,其色不常。”明代梅鼎祚的《玉合记·义姤》中也提到:“瑠璃榻,翡翠楼,手卷真珠上玉钩。”古籍中,琉璃被描述为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无论是从颜色、质地还是其名贵程度来看,作者无一不在欣赏和赞叹琉璃的美。

  琉璃之美,美在沉淀,美在自然天工与历史底蕴的交织。这样的美,在介休得到了独特体现。介休不仅人才辈出,有“三贤故里”的称号,还被誉为“中国琉璃之乡”,其琉璃艺术源远流长。据了解,介休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了烧造琉璃的历史。唐贞元十一年(795),《洪山法兴寺碑》写有“西至琉璃寺”,说明当时介休已经开始在屋顶上使用琉璃。在平遥县东泉镇百福寺等介休周边地区也都有元代匠人烧造琉璃的题记。明清时期更是琉璃烧造的鼎盛时期。此外,在修建同蒲铁路时,介休曾出土过三件北朝时期的琉璃俑,目前保存在山西博物院,这是关于介休琉璃较早的记载。

  来到介休,必然要一睹琉璃的风采。无论是在介休博物馆、后土庙、玄神楼,还是在张壁古堡空王殿,琉璃艺术随处可见,为这些建筑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介休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当属清·黄蓝釉四狮抬瓶琉璃脊饰,原为介休五岳庙钟鼓楼顶的脊饰,四个狮子中间原有宝瓶,取其谐音,喻意为“世世太平”“四时太平”“事事太平”,整座脊饰均使用孔雀蓝色烧制。


琉璃的制作工序

  介休城内的后土庙道教建筑群,被人们称为“琉璃建筑艺术的宝库”“三晋琉璃艺术博物馆”,是现存琉璃建筑中规模最大,颜色造型最为丰富的建筑群。在这里,琉璃装饰随处可见,入口处的麒麟闹八宝、葡萄纹饰琉璃以及大殿上的双龙戏珠等,这些都暗示世人介休盛产琉璃。阳光下,后土庙屋顶的琉璃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因大殿使用纯黄色的琉璃做装饰,整座殿宇金碧辉煌,颇有皇家宫殿的气势。

  后土庙现存的琉璃构件多为清嘉庆、道光年间的作品。最受人喜欢的是三清观琉璃影壁,临街一面的壁心为方形,内照壁心采用以绿色釉为主色调的“麒麟闹八宝”图案,居中位置的圆形画面被一只占据主导地位的麒麟填满。围绕麒麟的是各种吉祥寓意的图案,包括月亮、双层圆圈、海螺、羚羊角、鹿茸、灵芝、双菱形、元宝、钱串以及松树和鸟类等。这些元素灵动地环绕着中心,形成一个和谐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整体。

  玄神楼是一座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的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建筑,其脊饰是黄蓝绿的琉璃瓦,上面有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特色的图案,建筑整体壮观宏伟。


葡萄纹饰琉璃

  介休盛产琉璃和此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介休琉璃的原材料是当地的陶土,尤其是洪山镇地区,那里的土是一种粘土,非常适合烧制琉璃,洪山不仅为介休提供了泉水资源,还有丰富的陶土原料,另外,大山里还存有煤炭资源,众多因素结合起来,再加上匠人的钻研,使得琉璃艺术得以发展和传承。

  介休琉璃技艺不仅在当地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还被走南闯北的手艺人带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五湖四海的人也有机会见识琉璃的美。在辽宁博物馆,曾举办过一场主题为“何处寻琉璃:海城黄瓦窑荣达的历史与文物”的展览。展会上,黄瓦窑的历史、工艺以及如何从民间走入宫廷的历程被全方位地展示出来。而海城黄瓦窑的主人就是祖籍为山西介休的侯氏家族。

  侯氏一族原是山西介休人,后定居辽宁海城,在那里创建了侯家窑,自此开始了侯氏一族的传奇。天命六年(1621),时值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位,迁都辽阳后,侯家窑成为清廷御用窑厂。辉煌时期,四世至十二世共十七任窑主曾领受黄封。如今辽宁沈阳故宫“一宫三陵”的琉璃瓦、福陵(沈阳的东陵)、昭陵(沈阳的北陵)以及新宾的永陵等,都是由介休琉璃匠人侯氏家族制作完成的。这些琉璃瓦采用了黄色作为底色,并以绿色剪边作为装饰,这种色彩搭配在宫殿建筑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麒麟闹八宝

清·黄蓝釉四狮抬瓶琉璃脊饰

  琉璃为介休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它们历经风雨,依旧色泽艳丽、光亮如新,令人惊叹!而今,我们看到的琉璃饰件无一不是古代工匠们的智慧结晶。

  匠火永续,“烧”出琉璃传承之路。介休市政府建立了非遗展示馆,致力于呈现传统的琉璃烧制工艺,以助力琉璃艺术烧制技艺的传承和琉璃文化元素的发掘,这使得人们零距离感受非遗艺术,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介休市博物馆还设立了专题的琉璃展厅,其中陈列了在修缮介休后土庙等建筑时无法再次使用的琉璃残件,同时也让介休琉璃的历史演变、烧造工艺以及现存的实物得以向公众展出。

  从2015年开始,在每年的寒暑假期,介休市博物馆都会举办两次社教活动,教学生琉璃拉坯、绘画,为学生们讲解琉璃相关的知识,努力做好非遗琉璃进校园的工作。

  老舍先生曾写道:“其实,任何历史都太粗糙,太混杂,都需要烧冶,烧冶历史的结晶,烧冶历史的琉璃,而历史的琉璃就是文明。”琉璃承载着历史的华丽,穿越千年时空,诉说着介休的故事。未来,琉璃的光芒将会闪耀在更广阔的天地!

  网络:柳绣华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