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探秘民间非遗踩高跷的独特魅力

时间:2024-06-24 15:39:24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文字:和羽楠

  儿时听说高跷因舞蹈时脚踩踏木跷而得名,庙会时也经常会看到高跷表演。但近来才得知,在我国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阳城村竟有高跷走兽这种非遗艺术。在当地,每逢节日庆典,这种由两人合作的连体高跷便出现在社火活动中,演绎着一段又一段的民间神话传说。

  2006年5月20日,高跷(高跷走兽)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麒麟走兽高跷表演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的一种。高跷走兽的基础性动作是踩高跷,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踩高跷这种形式,据说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身高又不够,因此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久而久之发展成了现在的一种独特的跷技活动。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境内甚为普遍,是一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

  其实,早在公元前500多年,高跷就已流行。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文字见于《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1976年,山西榆社县河峪乡河窊村的村民在整修梯田时,发现一具雕刻精美的北魏画像石棺,在上面竟然可以看到涉及高跷、杂技的图画,据此推测,山西高跷表演可能从北魏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独角兽高跷表演

  现在,高跷走兽在山西省稷山县阳城村仍特别流行,是当地庙会文化活动中的一抹鲜艳的颜色。据传,在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在阳城村的县城建成了火神庙,在正月二十九这天举行大型祭祀活动,高跷走兽表演受到众多百姓的欢迎,此后这项活动便延续下去。如今,在诸多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都可以瞥见它的身影。

  在阳城村,高跷队的队员们在进行高跷表演时,一般是以舞队的形式,舞队人数为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的是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高跷队员们边舞边走,按人数多少,既可以走出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又可以是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还能看到他们边舞边唱,趣味无穷。


高跷走兽并驾而来,场面壮观

  高跷走兽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二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在阳城村高跷表演活动现场,我们更能体会到高跷走兽表演队伍的庞大气势。人及兽的造形奇特,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时,气势宏伟,十分壮观,仿佛真的将那些传说中的神兽带进了现实,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高跷走兽的位置安排十分有讲究,在每个走兽之前,需要一个花鼓手引领。兽身左右两边各两个举旗手,这四个举旗手非常关键,他们一般伴随着跷体行走,一是可以在表演者累的时候辅助其休息;二是为了避免跷体意外摔倒,可以有同等高度的辅助道具助其稳定;三是围绕在走兽周围,起装饰作用。所以,高跷走兽的表演过程中,队伍浩浩荡荡,人员众多,阵容强大,不仅威严,而且排列有序,场面激烈震撼。正因如此,每次一有高跷走兽表演,就会吸引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

  高跷走兽的表演变化方式十分特别,根据不同的人物、故事情节的变化,队员们的步伐节奏会随之发生变化。高跷步伐分为走步和碎步两种,走步多是匀速的,艺人脚踩高跷的步伐如正常人走路一般,行走稳健,上下步伐准确,双脚交替,步伐跨步大,行走距离多变;碎步节奏比较快,鼓点节奏紧张急促,多是原地碎步。


高跷走兽——鳌

  高跷走兽表演有多种兽型,据当地老人说,这些走兽形象基本都是由古时流传下来的,走兽的花样繁多、形态逼真、造型奇特,十分具有艺术鉴赏价值。这些兽型的花样有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但大部分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更多的是当时图腾崇拜的产物,还有一些源自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但几乎无一例外都传达出劳动人民朴素的心愿,即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好人终有好报。

  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分为南、北阳城,按南北城地理分布不同,走兽种类也不一。北阳城的走兽包括:貅狼、独角兽、麒麟、竹马、猫等,南阳城的走兽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

  这些走兽背后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例如,据说“貅狼”是古时的一种猛兽,生活在北方大森林中。在晋朝时,番邦向中原大国晋国进献了一头貅狼,其目的是向晋国示威,他们提出,如果晋国有人能征服了貅狼,他们就甘愿俯首称臣,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要是没有人能够征服此兽,他们就要攻打晋国。最后,此兽被晋国大将齐化须消灭,番邦的企图最终没有得逞。


走兽近距离观看制作十分精美

  “独角兽”也是生活在北方大森林里的一种猛兽,据说它吃铁如泥,能腾云驾雾。春秋时期,秦国名将孟明视和他的母亲去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父亲百里溪。在寻找途中,路过龙门上水坪村时盘缠用尽。这时看见路边贴一榜文,榜文上说到,该地有一员外小姐被怪物所缠,愿出资寻人降妖除怪。孟明视正为生计发愁,他毅然撕榜要求降妖,只见他口念法术、手执宝刀降服了独角兽,解救了那员外小姐。之后,孟明视和母亲骑上独角兽,风驰电掣般赶到西安城,找到了父亲百里溪。


走兽迎面走来,令人震撼

  “麒麟”走兽在古代传说中,是长得很像鹿一样的动物,凤毛麟角,非常罕见且珍贵。在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骑在此麒麟背上的是纣王的驾下大臣——太师闻仲。

  “梅花鹿”走兽是流传于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一种温顺的兽,它原是燃灯道人的坐骑,燃灯道人是禅教教主元始天尊的徒弟,是帮助姜子牙伐纣王的助手。

  “黑狸虎”走兽是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动物,它是纣王驾下的兵马大元帅赵公明的坐骑。

  “貘”是一种凶猛的野兽,背部灰白色,头、肩、腹、四肢都为黑色,尾巴短鼻子长,生活在热带。据传,春秋时期,晋国晋献公的太子重耳被丽姬所害,流放国外。重耳和他的近臣介子推、胥臣、狐偃等在各国到处流浪,在某国遇到了貘,它伤人伤畜。其中一人想为民除害,便与它斗智斗勇,但这只貘凶猛无比。最后这人跳上貘身,把它的脖子紧紧抱住,越抱越紧,不管貘怎样狂奔至死不放,成功制服了貘。


走兽近看非常有气势

  根据走兽的不同,高跷队员的表演方式会略有区别。梅花鹿,两人多以前进和倒退步伐为主,围绕着表演的圆形场地走出“圆”形。黑狸虎,两人多以前进和倒退步伐为主,围绕着表演的圆形场地斜线上下走步。貘、鳌、麒麟,两人多以前进、倒退步伐、碎步为主,表演调度比较灵活,可以直线上下走步,斜线上下走步,圆弧线上下走步,也可以前跷高抬跷腿用碎步做跑步姿势,后跷匀速走步。貅狼、独角兽,在常规的步伐表演中,尤其突出碎步表演,双人同时碎步移动,自转圆形,横向、纵向、斜线式双人碎步移动。同时,根据表演场地的大小,所有兽型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双兽、三兽、四兽、七手群体表演。


小孩子也可以参与到高跷走兽表演中

  高跷走兽的制作过程同样充满了匠人的智慧。现有的走兽形象基本都由古时流传下来,虽经多次修补,原貌仍存。高跷走兽的兽头和兽身多是由技术很高的艺人先做出整体的模型,后经由麻丝、麻纸、细绳、细竹、铁丝、布料等经过缝制和绑缚而成,并涂以五颜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每一个细节都掌握在艺人的手中,他们巧妙地利用材料的特性,塑造出既威武又精美的走兽形象,每一件作品都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珍贵结晶。


上妆后的高跷表演队员

  锣鼓音乐在稷山高跷走兽的表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伴奏,更是整个表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这门古老艺术增添了无限生命力和魅力。因为稷山高跷走兽的表演是伴随着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锣鼓声进行的,辅助配乐由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组成。这种锣鼓音乐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强烈的现场感染力,能够激发演员的表演激情,同时也可以为观众带来震撼的听觉享受。锣鼓声激昂、响亮,能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营造出一种喜庆、热烈的氛围,整个表演场面生动而充满活力。此外,锣鼓音乐的节奏与高跷走兽表演者的动作紧密配合,不仅引导着演员的步伐,还为他们的表演提供了强有力的节奏支持,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协调和富有韵律感。

  可以说,高跷走兽这一民间舞蹈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同时还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令人遗憾的是,高跷走兽这一民间舞蹈活动目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村民整日忙于农务,人们对参与传统文化艺术表演活动日渐淡漠。此外,由于一些颇有艺术造诣的传承人相继谢世,有些绝技已失传,难以传承新一代艺人。如今虽然能表演某些节目,但受经济上的制约和舞台场地的限制,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审美需求的逐步提高,有一些高技能人才的外流,组织一次有规模的庙会文艺表演举步维艰,高跷走兽艺术濒临危机。

  但高跷走兽发展的困境也势必不能成为阻止这项艺术奔向未来的步伐。近年来,稷山县不仅保留和传承了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还在当地小学和社区积极推广“非遗进校园”活动。他们组织非遗传承人定期向小学生传授高跷走兽的知识和技能,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并了解这项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同时,通过选拔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让“小学徒”们成为新一代的传承者,使得这项艺术得以薪火相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每年的“二月二”社火文化活动中,稷山高跷走兽的展演都成为一大亮点。艺人们与年轻的学徒们共同演出,展现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们的每一次表演,不仅是对古老艺术形式的致敬,更是对稷山文化的一次生动诠释。

  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稷山高跷走兽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依然闪烁着它独有的魅力。稷山高跷走兽是稷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一种表达自我和祈福的方式,也为游客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稷山人民始终没有放弃对这项古老艺术的守护。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传承与创新,高跷走兽就能够继续其独特的艺术旅程,不断绽放新的光彩。

  如今,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与传统村落的悠闲氛围相遇,稷山高跷走兽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提醒着每一个人,不忘初心,珍视那些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让我们一同期待,这项载着千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继续传递着春秋史诗的现代传承,展现出更加璀璨的生命力。
      网络:柳绣华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