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黎城县民俗黎侯虎
“小时候常在姥姥门前玩耍,她缝着布老虎我托着下巴……黎侯布虎陪我从小长大,那一针一线中藏满了家乡的牵挂……”山西90后青年杨赛楠用歌曲讲述了姥姥缝制布老虎的点点滴滴,也向大家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侯虎的魅力。
黎侯虎是发祥于山西省黎城县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商周时期,是一种以虎为图腾的民俗,“虎”是黎城境域的图腾,后经历3000年的历史演变,逐步完善定型,成为集故事、草编、刺绣、剪纸、书画等艺术于一身的独特手工艺品。黎侯虎也因黎城县古称黎侯国而得名,它是黎城县民间手工技艺的一朵奇葩。此外,黎侯虎在民间文化中还蕴含着赐福、镇宅、生财等文化内涵。
1998年农历虎年,黎侯虎被确定为生肖邮票图案,一时之间,黎侯虎闻名全国,名扬中外,同时,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2008年,黎城县黎侯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年7月,黎侯虎被正式确定为北京奥运会民间工艺参展品,奥运会期间在北京地坛公园向中外朋友进行了为期15天的陈列展示,收获了来自海内外的一致赞赏。
在黎侯虎布艺中,一针一线都藏着历史的烙印。山西省黎城县古称黎侯国,商周时期,从黎城西关村出土的西周古墓可以证实,虎形器在当时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祭祀、军事活动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当时社会风俗与精神信仰的重要特征。黎城民间虎形器形态多样,分别由玉石、草编、剪纸、根雕、刺绣等材质制作而成。但是,最具有代表性、最富传统文化价值的当数布艺黎侯虎。黎侯虎布艺制作源于黎城县赵家山村谷驼一带,后发展到黄崖洞、东阳关、停河铺等地。
黎侯国赋予了这一布艺老虎以历史的荣光。关于黎侯虎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对古黎国的记载中,有一则关于西伯戡黎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周文王在伐商以前攻打黎国,并灭掉黎国战士的经过。
考古发现的玉石虎
攻打黎国期间,周文王久攻不下,一位谋士献计,是因为黎国有一块上天赐予的宝物,即玉石虎,所以,一时才难以攻克。于是,周文王派人将此玉石虎盗走。而后,周文王如愿灭掉了黎国。但没过多久,周文王和那位献计的谋士相继离世。后周武王继位,他了解到他父亲去世可能和攻打黎国的事有关。周文王担心是父亲当时的所作所为违反了天意,为弥补他父亲所犯下的错,便把当时逃到邻国的黎侯国君请了回来,并把他们的宝物玉石虎还给了他,还帮助他恢复了黎侯国。一年后,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后来人们纷纷用各种原料制作老虎,并将之命名为“黎侯虎”。
黎侯虎虎虎生威
历经岁月洗礼,从黎侯虎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民族工艺已逐渐从旧时的简朴粗犷演变为精致细腻,从功能上看,它也从过去的以实用主义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艺术装饰为主。虽然黎侯虎流传久远,但不曾改变的是它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黎城大街小巷,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手持黎侯虎的孩童,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与黎侯虎可爱的形象相映成趣,令人印象深刻。
了解多了才发现,在黎城县,黎侯虎不仅是儿童的玩伴,更是守护神。传闻,春秋时的古黎国毒虫狼豹很多,经常给老百姓造成伤害,尤其是儿童。传说,一位仙人看到这种情况后,便送给当地百姓一只神虎,从此百害皆无。于是,当地就留下了用布老虎镇邪的习俗。黎城家家户户的孩童,常在襁褓之中就拥有了这样一只布老虎,挂在床边,寄予孩子长命百岁的美好愿望。
在黎城当地,如今还有给刚出生的小孩“望满月”的习俗。在孩子满月那天,孩子的姥姥会拿上“虎”,放到孩子的怀中,希望小孩长大后像老虎一样健壮,虎虎生威。孩子的母亲也会把“虎”放在小孩的身旁,并将虎头面向小孩的身体,示意这只“虎”能护佑孩子健康成长。节日或是庆典时,黎侯虎又成了传递祝福和好运的使者,被人们赠来送去,其中的一针一线,都蕴含着深深的人情味和地域特色。
黎侯虎登上虎年生肖邮票
各式各样的黎侯虎
关乎黎侯虎制作时的布料选择,红、黄两种颜色在当地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因此,匠人多在制作黎侯虎时选择这两种颜色的布。黎侯虎外表用黄色棉布作底色,奠定了老虎的基本色调,腹颔配以红布,增添了吉祥与喜庆之感,尤其是虎蹄足端处饰以篆书体“心”字象征性标识的形纹。布料选择好后,匠人构思得差不多就可以开始裁剪了。她们会将虎身的两大块布料和虎身花纹裁剪好备用,剪的时候需要特别注重精剪细裁,不能有丝毫差错。
黎侯虎以虎的形象为主,据老一辈匠人讲,裁剪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黎侯虎虎的特征,虎身、虎的五官是制作黎侯虎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因此,在制作时,必须将虎身两大块布位缝得严严实实,才会有虎虎生威的精神劲;再往虎身内填充木屑使之成形,填的时候要捣实、填满,虎的性格便出现了,一种王者气度自然流露出来;黎侯虎的鼻子、眉、眼,要一点点剪出来,后将黎侯虎的眼、眉、耳等部位绣制好,尤其是用蓝缎缝制眉目,尽可能凸显虎的怒点。此外,虎爪也十分具有艺术魅力,脊梁贴花不同,虎的公母也不同。背部的贴花,像一个旋风。鼻子好像树叶一样,眼睛明亮,由红、白、黑三种颜色叠加而成,它是五官中最显眼、最中央的部位。
虎体纹饰则是旋风图案,有“三、六、九”之分,取平平安安、顺顺当当之意;最后将事先裁剪好的花纹粘贴虎身,再将事先绣制好的眼、眉、耳等缝制在相关部位,丝丝寸寸的布料在匠人手中,匠人们细心填充每一寸虎身,用指尖按压每一个装饰结,如此,一件精美的布艺黎侯虎就诞生了。
每一只黎侯虎的诞生,都是一次艺术的创作,布料的选择、剪裁的细节、缝制的针脚,每个步骤都显得分外重要。艺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将一块块布料剪裁、缝制,再用彩色的丝线进行刺绣和装饰。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从眼睛到尾巴,从花纹到色彩,都展现出艺人们的匠心独运。他们将自己的心血与情感倾注其中,使得每一只黎侯虎都独一无二,充满活力。他们不仅是在制作一个玩具,更在与时光对话,与历史低语。
匠人缝制黎侯虎
做好后,细细端详这些黎侯虎,它们肢体造型粗、短、胖,外表敦厚、健壮,不禁感慨,素日凶猛的老虎摇身一变竟也憨态可掬。再看其四足,微微外撇,呈扎地生根状,头微昂,流露出一种虎虎生威的精气神和孩子般的天真可爱,只看着就十分欢喜。黎侯虎还有一个特点,即无尖角和硬刺,反倒具有一种团块美,简约、质朴,令人爱不释手。
非常特别的是,黎侯虎讲究雌雄配对,雌雄的区别在于虎脊的纹饰。由整块布料剪成一阴一阳、阴阳相合的波纹状,分别贴于雌雄两虎背上,从而区分其雄雌性别,表达了民间传统的阴阳结合、生生不息的繁育观念。
黎侯虎虽贵为非遗,然而,随着时代的洪流汹涌向前,在现代化的波澜中,这项传统艺术似乎渐显苍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也逐渐受到了压缩,黎侯虎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日益艰难。例如,年轻一代对这种复杂且耗时的手工艺越发冷漠,市场对这些手工艺品的需求也难以与工业化生产的商品抗衡……实在令人惋惜。
黎侯虎系列产品
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举办手工艺培训班,鼓励老一辈艺人向年轻人传授技艺;在各级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并了解传统文化。此外,通过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提升黎侯虎的知名度,扩大其市场影响力。
展望未来,黎侯虎的保护与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与合作。例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黎侯虎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让更多人认识并爱上这一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让黎侯虎走出国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更迭、风霜雨雪的洗礼,黎侯虎早已转化为一种民俗文化,深深地植根于黎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寄寓着百姓祈福避邪的美好愿望。黎侯虎作为一种充满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黎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黎侯虎的未来将更加光明,它的故事也将被更多人传唱。
网络:柳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