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寿阳竹马戏 竹马道具也传奇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竹马”曾是人们意象中两小无猜、美好童年的独特符号,从简易的竹马游戏到生动的竹马戏,竹马一直是快乐生活的象征。而竹马的演变由简易的竹竿到生动的马形,道具手艺人付出的智慧与创新至关重要。在山西寿阳,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与“竹马”息息相关的古老艺术形式,那就是寿阳竹马戏,亦称为寿阳大竹马。竹马戏表演时,演员身挂竹马,脚踩高跷,五彩的竹马成就了竹马戏,堪称精彩表演的点睛之笔。而寿阳竹马戏剧团的团长郭永虎,既是竹马戏的传承人,也是竹马道具的制作人。
制作马架的郭团长
竹马挂上身威武如神兵
罕山村中演竹马,锣鼓铙钹咚咚镲,金戈铁马风云会,足下高跷乱杂沓。
罕山,处在太原、晋中、寿阳三市县相交之处,距历史上的古晋阳城仅百里之遥,是古老的民间武术和民间艺术之乡。恰逢罕山过庙会,要在山上的文昌庙祭祀演出,一进村口,就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个中年男人忙碌地指挥着众人搬运道具,近前一打听,果然就是寿阳松涛竹马戏艺术团的团长郭永虎。
郭团长是个热情的山里汉子,憨厚中带有几分儒雅的乡村文化人气息。在他的带领下,演员们正在做表演前的准备,山顶小庙旁就是演员们的准备场所,化好彩妆、穿好戏服后,演员们最重要的,就是要踩跷上马——穿挂道具!竹马戏之所以独特,精髓就在道具“大竹马”上,把竹马挂在身上,再踩上高跷,模拟成古代的战将进行表演。一个穿好戏装的女孩子“上马”引起大家一阵惊呼,只见她麻利地将两根近一米长、中间横着一截小木棍的高跷与自己的双腿牢牢绑在一起,脚底正好踩在那截小木棍上,这便是踩高跷者的受力所在,全身的重量都附在这两根木棍上面。在确认棍与腿合二为一后,小姑娘“腾”地从台阶上站起来,旁边的人拿过马形道具放在地上,马身长约1米2,宽有40多公分,高30多公分,中间是个用来穿过人身体的方孔,小姑娘麻利地跨进道具中间的方孔中,把竹马背起来,在目瞪口呆的我们面前,瞬间出现了一个骑马挎刀的古代武将,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几个演员就踩跷骑马呼啸而过。
竹马戏集高跷、竹马、武打、民间舞蹈和戏剧于一身,既结合了高跷的魁伟高大,又利用了竹马的彩饰造型;既有人们熟知的戏剧人物故事,又有刀枪剑戟的激烈拼杀,精彩的表演分外引人注目。几位战将踩着高跷,跨着战马,拿着兵器,全身披挂闪亮登场,马身着红、黑、白等各色彩衣,活灵活现,马头会动,马身会舞,马尾能摆,真如神兵天将,策马从远古飞奔而来。在或急促或舒缓的锣鼓声中,马蹄铿锵,铃铛作响,马鞭飞旋,你来我往,把剧中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精湛的表演仿佛带人们穿越回古代的漫漫征程。
马头重造型马眼要传神
罕山村地处寿阳去往太原的交通要道,连接307国道的秋郭线从村中通过,来往的车辆很多,村边公路旁,一处马路超市模样的排房建筑,就是郭永虎的“竹马戏剧团”基地,大玻璃上写着“日用百货”、“副食调料”,门上却挂着“寿阳竹马艺术团”的铜牌。郭永虎的家在罕山,竹马戏在他的家族传承已逾五代。这个超市起初为了方便过往路人与村民而办的,也维持自家生计,但为了办竹马戏艺术团,生意顾不上,超市也开不下去了。这地方已经成了他制作竹马道具的车间,果然如他所说,虽然门上的招牌还在,屋内的货架上摆着的却是琳琅满目的各种竹马制作原材料。竹马戏要传承,要创新,要排演新剧目扩大表演队伍,道具制作很关键,而现在的竹马戏道具制作全靠郭永虎,他除了要负责演出排练,把闲暇时间都利用起来加紧“拴扮”竹马。“有了马,才能开戏啊!”
竹马戏——三军交战
“做好一架竹马,至少得要四、五天的时间。”郭团长说。制作竹马需要破竹篾、糊纸、糊布、彩画、上漆等20多道工序,还要用到竹条、麻纸、草纸(牛皮纸)、水胶、调和漆、各色平绒布等多种材料,工序中最难的就数扎马头和画马眼了。别看马头小,但这是整个道具的点睛之笔。竹马头部是用竹条与麻纸粘合起来的,先是用干土块雕刻成马头模样,依着模具用薄竹片编框架,然后一层层用水胶将纸糊裱在框架上,为了让马头结实还需要每糊两层纸就加糊一层粗布,裱糊时要粘实,保证平展,不能有褶皱。每一次糊三层就要晾干,待充分干透以后再轮回,一直糊到一个厘米厚为宜,一般得糊十来层纸左右。
郭团长一口气做好的五个马头晾干了,他将耳朵安好,开始勾画马的脸、眉、目、耳、鬃,其间还要刷三次清漆。画眉眼尤为重要,要事先把眉毛留出来,待画完眼睛定了位,再画眉毛和其它部位。“眼睛的位置一点也不能错,不光远看像马,细节上更要出彩,马眼要神情饱满,马的精神头全看它。”全都画完后,最后还要用油漆涂彩,用桐油刷亮。此刻诞生在郭团长手中的马头,仰首端立,竖耳鼓目,眼神有力,鼻孔张大,好像正在喘息,头上辔饰俱全,色彩鲜明,嘴角两侧装饰有口衔勒和铜铃铛,马头塑造得细致生动,矫健的同时多了几分亲和可爱,散发着特有的黄土地气息。
马架要结实拴扮要好看
如果说马头要传神,那马身就是要结实。马身需要和演员配合完成各种动作,最重要的就是耐摔打。“竹马身子制作,全部是用竹板、竹篾编扎固定制成,用其它材料不能代替,否则就不叫竹马了。”郭团长说,制作马身最费事,一只真正的好竹马,可以跳好多年都不会坏。取材很关键,竹子必须为有韧性的生毛竹,而且竹节不能过多过密。材料选好后,先要把竹竿破开划成竹篾,然后用竹篾一圈圈编出马的框架。
做马身框架定型是个难点,特别是底边,连起来周长要3米,必须得坚固,还需弯成椭圆状,这就需要挑一些4至5厘米宽、半厘米厚的竹片,先在水里泡湿,再用火加热弯曲成型。郭团长点上一堆火,小心地把竹条在火上烤软,然后细心地脚踩手扳,坚硬的竹条在他的手中就像柔软的面条,任凭摆弄,一根根不起眼的竹篾,通过简单的小刀、铁丝等工具连接加固,逐渐地显现出马身的形象,经老郭的双手,仿佛赋予了竹篾以鲜活的生命,虽然目前还只是骨架,但是整体的形态已经呼之欲出。
框架成形后,同样是用水胶将纸糊裱在模具上,过程和做马头基本一致,只是马鞍后至马尾后部要多糊裱几层纸,以保持竹马安上马头以后的平衡。骨架外糊纸彩绘,基本色调有红、白、灰、黄四色。马身上还要画出马鞍,并安好马鬃、马尾。马鬃用水牛毛粘在竹马竹架上,需染色时,染红、黑等颜色。
最后一道工序是“拴扮”。竹马制成后,“拴扮”非常重要,好看与不好看,全都在打扮,竹马脖子上要拴挂串铃、鬃毛、饰边,每边5至6个核桃大小的铜制马铃铛,摇动起来便叮当作响,仿佛战马飞奔而来。马身上要挂上围罩,马头、后股上都需缀上彩色绣球,手工璎珞精巧细致,绫罗绸缎五彩斑斓。郭团长背起“拴扮”好的大竹马,摇马头、舞马身、甩马尾,几个精彩的亮相动作中,马头高扬,长鬃飞舞,马尾凌空舞动,竹马英武又接地气,红红火火的气息扑面而来。
心系竹马戏祈盼再繁荣
几副竹马道具完工了,郭永虎感到很满意。去年曾承接过在山西省举办的全国二青会开幕式表演等几项重要活动,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名声也越来越响。今后要走出去发展是大趋势,而已经准备好充足的道具,让老郭心里踏实了不少。“按各种记载推测,竹马戏应该有2000多年历史了,早前主要是祈福祭祀,传承下来很不容易。”祖辈流传下来的竹马戏,正如其名,大多以《唐朝八大将》《幽州降香》等马戏为主,根据剧情需要大多为武将角色,演员表演时身着舞台服饰,前后扎竹制马架,脚踩半截高跷。郭团长家演竹马戏代代相传,扎制竹马也一直是每代人的拿手活。
竹马戏太美了,一定不能让这古老的艺术在这一代人手里失传,从小浸润在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当中,郭永虎倍感责任重大。近些年来,社会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让郭团长倍感欣慰,2008年,寿阳大竹马被评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又被列为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项目;2015年,失传多年的竹马戏《三英战吕布》终于在罕山村成功上演,引起广泛关注。此后,逢年过节,郭永虎总是带着演员们穿着鲜艳服饰,背起竹马,扛起旗帜,操起乐器,挥起马鞭,穿梭于乡村、集会,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
郭团长在画马眼
今天,郭永虎饱含一腔热血,传承着祖祖辈辈的虔诚和技艺。
这一片土地,这一轮暖阳,见证了竹马戏从古至今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每一位文化传承者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他坚信,只要有代代子孙不遗余力地传承,竹马戏定会在这片热土上继续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张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