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点燃乡村振兴的希望之火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为振兴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章立足于乡村教育的基本现状,包括乡村教育当前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解决乡村教育当前面临困境的多维路径,旨在助力乡村教育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积极帮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振兴乡村教育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环。我国秉承着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的理念,多举措发展乡村教育,在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如乡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教师质量参差不齐且数量少等。由此可见,振兴乡村教育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
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性
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要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就需要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乡村教育不仅可以传播知识,还可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振兴乡村教育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
振兴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文化传播
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振兴可以促进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创造更好的人文环境。乡村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命脉”和“根基”。通过推动乡村文化传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可以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乡村文化、乡土风情正在快速流失,传播乡村文化刻不容缓。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振兴乡村教育可以助力乡村文化传播。第一,乡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当地乡村文化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对乡村的热爱。第二,乡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乡村文化与现代知识结合起来,在传承乡村文化的同时发展乡村文化。第三,乡村学校应在教学安排中为乡村学生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活动。通过以上措施,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
振兴乡村教育助力人才培养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众所周知,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优秀人才。从现实角度来讲,振兴乡村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乡村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提高乡村学生的教育质量。振兴乡村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人才适配“三农”领域,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从学生角度来讲,乡村学生在接受乡村教育的过程中会形成对家乡的热爱和乡土情怀,促使他们在经过高等教育后选择回到乡村,投身乡村振兴。
振兴乡村教育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经济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乡村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振兴乡村教育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人才回到乡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目前,乡村劳作对劳动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需要具备相应的农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振兴乡村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乡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乡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教育学生如何劳动,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可见,振兴乡村教育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教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新征程。目前,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乡村教育事业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教育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当前乡村教育取得的成就
当前,乡村教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的公平性不断增强,社会对于乡村教育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第一,在师资方面,随着“公费培养,面向乡村”的公费定向师范生计划在各省普遍推行,为乡村学校有效输送了年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乡村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学科结构,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得到有效提高。与此同时,乡村教师医疗救助、生活补助、住房优惠等政策的推行和待遇的提高,吸引了更多教师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第二,在学校设施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村教育得到了国家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国家投入大量财政以完善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同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积极为乡村学校捐献物资,目前乡村学校设施已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科学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虽然当前乡村教育在师资、设施等方面有所改善,但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包括乡村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不足等。乡村教育存在“学校规模小、覆盖年级不全、班额差距大、分布零散等特征,传统学校教育组织方式在乡村教育中的落地存在着‘超编缺人’和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等现实问题”。
1.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不足
办学条件会影响乡村教育的质量,乡村一般处于相对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乡村教育的硬件设施和生源等会受到这些问题的直接影响。
第一,从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来说,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以及教育资源倾斜于城镇学校,乡村学校的教室、操场、食堂等教学设施相对较差,除了基本的教学设备外,图书室、微机房、多媒体设施等十分匮乏,硬件设施的不足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从学校地理位置来说,由于乡村地区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再加上经济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上学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第三,从学生素质来说,乡村就业岗位少,大多数乡村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导致乡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较多。这些孩子长期缺少陪伴,缺乏正确引导,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乡村地区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乡村学生对外界的接触相对较少,学生的学习能力跟城镇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甚至可能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2.教师结构不合理,师资短缺
教师是影响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城乡差距较大,乡村在经济发展水平、教学环境等方面存在不足,大多数年轻教师都选择在城镇学校教学,只有少数年轻教师选择留在离家近的乡村学校。这导致乡村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年轻教师少,教师结构不合理。同时,由于乡村学校大部分是老教师,教学方式往往比较传统,不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乡村学校还存在一位教师兼顾多门课程,对于音乐、计算机等课程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推进振兴乡村教育的多维路径
目前,振兴乡村教育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乡村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加大乡村教育投入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乡村教育投入不足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加大乡村教育投入,形成政府、社会、学校三者合力共同助力振兴乡村教育的良好局面。
政府在振兴乡村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应承担起乡村振兴和振兴乡村教育的主要责任。首先,政府应增加有关乡村教育的财政拨款,保障乡村学校有充足的资金,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设备,更新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充实乡村学校图书学习资料,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设立乡村教育专项基金,保障资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投入乡村教育的资金能完全用于乡村教育。政府还应加大对偏远地区乡村教育的投入,偏远地区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多,政府应积极改善偏远地区的乡村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其次,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振兴乡村教育的优惠政策。第一,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如为向乡村教育投资或者捐赠的个人和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或者减免,鼓励个人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教育,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的热情,拓宽乡村教育的投资渠道;第二,制定土地优惠政策,这一政策是针对学校的,学校得到充足的用地,可以更好地建设学校基础设施,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第三,制定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的政策,如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教师投身乡村教育,让乡村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最后,政府应加大在乡村教育方面的监管力度。第一,建立健全有关乡村教育投入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乡村教育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保障投入资金不被浪费和滥用;第二,加强对乡村教育相关项目的评估和审计,及时发现和解决乡村教育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乡村教育项目的实施效益和质量。
从社会层面来说,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都应参与到乡村教育中,企业可以设立乡村教育基金,通过捐赠设备、为乡村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等方式促进乡村学校的发展,为振兴乡村教育提供助力。社会组织可以开展有关乡村教育的公益项目,如通过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组织志愿者到乡村支教等方式,为乡村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从学校层面来说,乡村学校应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包括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乡村学校应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加强内部管理和对学校教师的培训,开展乡土教育。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定期组织乡村教师参与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素养。目前,国家已经开展了“国培计划”、美丽园丁教育基金会支持的培训项目、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开展的乡村教师培训项目以及企业为乡村教师提供的培训项目等,这些乡村教师培训项目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加强城镇教师和乡村教师的交流。由于地域差异,城镇教师和乡村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让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也让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使城市和乡村的教育资源更加均衡。
加强对乡村本土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特岗教师、定向培养等方式鼓励乡村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培养热爱乡村、了解乡村、愿意扎根乡村的本土教师。例如,师范院校和有师范专业的高校可以和乡村学校合作,定期派师范专业的学生到乡村学校实习,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动员乡村教师参与乡土课程的设计开发工作,相关专家可以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乡村教师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课程。
优化教育资源
当前,乡村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设备基本完善,但是各类硬件设施被闲置或者使用不当的现象依旧存在。乡村学校仍停留在仅注重“量”的达标,未注重“质”的发展阶段,对教育帮扶“输血”需求仍然很大,而自身“造血”功能有待增强。对此,首先,应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教室硬件设施,如教室桌椅换新、为教室安装节能型照明灯具、配备投影仪、安装音响系统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其次,应打造图书馆与图书阅读空间。第一,充实乡村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定期采购适合各个年龄段阅读的书籍,包括科学、艺术、历史等领域;同时,为乡村学生提供电子图书资源。第二,为乡村学生打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布置明亮、安静、温馨的阅读区域,配置舒适的书桌、椅子、照明设备。最后,应完善体育设施。第一,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操场,包括足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等体育活动空间。第二,配齐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器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需求。
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的一环,要充分意识到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作用,直面当前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资源等方式,为振兴乡村教育提供助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尹雪敬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