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视角的河南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模式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河南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可加快河南省休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稳健步伐。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运用实地考察法和文献分析法,构建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并将河南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划分为以乡村田园特有景观吸引城乡居民形成自发游览参观的模式,以教育、科技为主要功能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乡村博览园和以互联网、养生为主要功能的智慧乡村旅游模式三种,最后指出阻碍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保障措施,旨在为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动力,休闲农业是指以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和传统农耕文化等资源为基础,将观光旅游与农业产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休闲农业衍生出多种创新模式,包括以乡村田园特有景观吸引城乡居民形成自发游览参观的模式;以教育、科技为主要功能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乡村博览园;以互联网、养生为主的智慧乡村旅游模式。休闲农业不仅为城市居民缓解都市生活压力、回归田园宁静、亲近自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空间与服务,而且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休闲农业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双向驱动下繁荣发展,但盲目跟风导致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休闲农业未来的规划谋略需要引以为戒。要盘活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特色乡土文化,发挥农业与服务业的优势,创新乡村旅游新模式,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可持续农业。文章以河南省休闲农业为切入点,探讨休闲农业可持续创新发展思路与模式选择,提出促进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有利于全面推动河南省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
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新时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理论指导,以突出地方优势农业产业和乡土文化为基础,运用科技、管理和服务等多种现代手段,从区域全局出发,关注市场需求与走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激活乡村市场。加快区域特色文化与休闲农业活动的深度融合,通过创意设计引领市场,不断培育出休闲农业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创造出层次不同、功能多样的休闲农业项目,为消费群体提供特色化、精致化和品质化的服务;以创新的方式激活、保护和弘扬乡村现有的民风习俗、古村古镇、文物古迹和民间手工技艺,打造以主题创意园区为主的休闲农业推广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文化的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应用,优化农业产业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是以乡村田园特有景观吸引城乡居民形成自发游览参观的模式。该模式主要将优美的自然风光、农业景观与社会资源整合,营造闲适的生态田园环境,以休闲、观光、度假的模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农业活动。其发展定位是以农村生产生活为主题,依托农事活动和农业资源,集创意、娱乐、观赏于一体,打造吸引游客体验的田园风情和农庄文化,促进休闲农业初级阶段农家乐、民宿的形成。具体的经营发展模式包括:(1)农作物观赏采摘游:即以林果业为主的采摘游和以欣赏花卉为主的观光游。例如,荥阳市每年举办河阴石榴文化节,同时推出石榴养生酒、石榴叶茶等农副产品,提高了石榴的附加值;荥阳市古柏渡丰乐樱花园以樱花观赏为主题,集农业生态旅游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洛阳牡丹文化节集培育种植、旅游观光、加工销售于一体,增添了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活力。(2)民俗风情文化游:即以河南典型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为载体,吸引游客参加农耕、节日庆典、乡风民俗等活动。例如,“千年乐都”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古城村通过箜篌的深厚历史、古村古镇与特色农业融合一体,具有观光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济源市王屋镇原庄村西溪岭悠享乡村以传统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窑洞文化等地域文化为主题,配套推出亲子游乐、窑洞集市、乡村书屋、近山露营等多种体验,满足了入住游客的各种休闲娱乐需求;王屋女儿节在宣传王屋山的女性文化和创世文化的基础上,为广大旅客提供丰富的旅行活动,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桃花节日。
二是以教育、科技为主要功能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乡村博览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以现代科技为主要支撑、以农业发展历史为指引,寓教于乐,帮助游客在观光游览的过程中提高农业知识和技能。将科普和教育与科技农业观光紧密结合,为游客提供学习农业历史的平台。例如,郑州市绿博园展现了全国各地各行业绿化建设成就和特色,园区功能分区明确、景观特色鲜明,彰显了景区的生态性、休闲性、文化性和科技性,现已成为弘扬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活、普及国土绿化知识的教育基地以及老百姓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共享生态建设成果的主题生态公园。中牟休闲农业嘉年华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和新科学技术打造以农业生产、民俗手工艺、传统纺织、农业科普教育为主的主题活动公园。
三是以互联网、养生为主要功能的智慧乡村旅游模式。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养生理念的新型人文休闲疗养项目,旨在通过互联网平台提升乡村旅游的便捷性、互动性和个性化体验,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养生度假服务。产业融合带动乡村休闲旅游个性化发展,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契合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中牟县凌云温泉生态农庄是以休闲养生为主题,以山野特产、田园风光、健康美食为主导,融合瑶池仙境之美、田园水乡之韵等,为河南省在乡村养生领域的开发提供了有力借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互联网+乡村养生”模式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基于可持续视角的河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总体状况
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通过树立“旅游立省”理念,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夯实基础、打造契机。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河南省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283亿元,接待游客1.09亿人次。与此同时,河南省提出到2025年,打造450个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随着河南省休闲农业从点到面、从小到大的发展,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增强。例如,2014年,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和黄河滩区集中了河南70%的贫困人口,是全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如今,当地依托现有的休闲农业资源即“三山一滩”区域,通过发展旅游风情小镇、休闲农庄、自驾车营地、乡村度假客栈等方式实现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大力报道“三山一滩”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宣传当地传统农耕民俗节庆、乡村音乐节、乡村旅游高峰论坛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2024年,河南省旅游发展大会提出以“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为核心,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提高品牌辨识度、传播度。郑州市巩义市涉村镇西沟村打造南山观景台、观景亭、登山步道、垂钓中心、小龙泉喊泉等景点,打通了与登封市范家门旅游景点的旅游隧洞,重点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成为2023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
河南省可持续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及保障措施
解决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时空配置低效问题
如何解决需求市场和供给市场的时空配置低效问题一直是休闲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从休闲农业的供给侧看,由于自然风光、农业生产、农事活动等具有较强的时令性,旅游产品单一与同质化等导致乡村旅游资源和设施在旺季时供不应求,淡季时供过于求,给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运营管理带来挑战。从休闲农业的需求侧来看,多数游客选择在节假日出游,而节假日分布不均,因而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易造成景区人满为患,而淡季时游客稀少。郑州、洛阳、开封等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城市及周边地区,凭借自身交通便利、资源独特的有利优势吸引了大量稳定的消费群体。但部分位于村镇且不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还停留在休闲农业发展初期,离市区太远、交通不便,没有车辆直达,且部分路段未修整,不便自驾前往。
从供给角度解决休闲农业时空配置低效问题,需要对当地的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研与评估,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通过淡季打折、旺季扩容、加强营销等方式优化资源时空配置。未来河南省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还需要充分考虑修建和改善景区周边道路,结合当地休闲农业景区分布,设置合理的公交车路线及班次,为自驾消费者提供平坦宽阔的道路,开辟专门的休闲农业旅游专线,通过智慧有序的交通场景让乡村旅游变得便利高效,打通全省涉及乡村旅游景区(村)的“最后一公里”。从市场需求角度解决休闲农业时空配置低效问题,需要根据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发季节性旅游产品。在淡季推出早鸟优惠、住宿打折等促销活动,降低游客的旅游成本,提高乡村旅游的性价比;加强与其他旅游目的地或企业的合作营销,共同推广乡村旅游产品。通过网络营销与短视频展示乡村的独特风光和文化特色,在淡季为乡村旅游带来顾客增量。
立足乡土文化提升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实施为休闲农业的提质扩张提供了客观条件,但休闲农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经过笔者调研走访,发现多数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2018年,河南省旅游局选举了50家休闲观光园区,多数园区集中在果蔬采摘、观光游玩、农事体验等活动上,总体上各园区经营模式缺乏创新,同质化和低质量竞争严重,重游意愿和口碑效应难以形成。立足乡土文化提升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制度建设。面对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污染与政策滞后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引导消费者树立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旅游,并根据本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加强立法保护,加大管理执法力度;休闲农业经营者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二是以乡土文化为核心规划休闲农业项目。发展休闲农业,重在坚持以农为本,因地制宜,彰显乡土文化。通过将乡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相结合,创造具有创新性的休闲农业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提升休闲农业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需盘活有潜力的乡土植物和景观元素,带给消费者视觉和听觉上的独特享受,并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互联网+”背景与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模式的衔接与整合
部分农业经营企业缺乏现代运营思维,破坏了休闲农业发展中原有的文化内涵,影响了乡村旅游项目的品质和休闲农业的良性发展。依托数字媒体技术,积极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互动、科普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智能化,为休闲农业持续良性发展提供智慧动力。在信息化农业市场新业态背景下,政府可以组织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及从业人员考察学习,培养热爱农业、文化水平高、懂技术、善经营、敢于创新的互联网综合型专业人才,通过教育和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其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贡献力,进而提升整个区域休闲农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休闲农业经营企业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对休闲农业项目的运营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开发以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旅游产品与服务形象,提高休闲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潜在的市场机会和问题,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通过网络营销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和扩大消费群体范围,将数字化“流量”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的红利,最终达到经营盈利的目标。例如,根据当前老龄化时代背景开发以乡村地方特色为依托的养老项目,探索休闲农业与养老模式的整合与衔接,将面向“夕阳”的产业变成最值得期待的朝阳产业,支撑旅游市场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和时代进步的产物。休闲农业的创新发展不仅是传统农业模式的突破,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路径。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内涵,以农业生态为基础,寻找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要充分认识到在互联网的技术推动下,休闲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时空限制,帮助休闲农业经营者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并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休闲农业的创新发展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文化挖掘、市场对接、生态保护和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强大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事业,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长远之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董亚泥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