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让农村产业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时间:2024-10-30 14:11:10来源: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文字:田 丰

  产业融合有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融合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面临技术应用不足、人才短缺、金融支持不充分等挑战,这些挑战制约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因此,文章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展开探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南。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越发受到政策和学术界的关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在推动中还存在技术支撑不足、资金投入不充分、缺乏人才等多重瓶颈,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因此,文章就农村产业融合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理论支持。

概念界定

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推进全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以及组织的全方位发展。该战略的目标之一是通过产业升级、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路径,促使农村地区走向现代化,战略的实施着眼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该战略还重视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优化与创新,通过构建现代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与治理效能,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谐。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村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农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和共同繁荣。

农村产业融合的核心要素

  农村产业融合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的重要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跨领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达成农业与其他产业的互补优势和共生发展。此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对于实现产业融合的效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其中,创新驱动涉及技术革新与管理创新,是推动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技术革新包括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这些技术的融入可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管理创新则关注于优化产业运营模式和提高决策效率,如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市场导向也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要素,指导产业融合需紧贴市场需求和变化,通过市场研究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调整,明确市场导向可以确保农村产业融合不脱离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动态,增强农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性。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与实施模式

  农村产业融合涉及多种类型和实施模式,每种模式根据其结构特征和功能目标的不同,适用于不同的区域和产业背景。垂直融合模式是沿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整合的方式,主要目的是加强原料供应与成品销售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效率,此模式下,一个企业同时涉足种植、加工及销售阶段,实现产业链的内部流通优化。横向融合模式则侧重于同一产业链水平层面上的企业或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整合,通过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横向融合能够扩大市场份额,增强集体抗风险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复合型融合模式则涉及到多个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如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产业的结合,此模式通常以提高农村地区的附加值和生活品质为目标,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

农业与制造业融合

  农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是促进乡村工业多样化、附加值提高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通过科技与资金的交互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和效率方向发展。这种结合提高了农业的价值,还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机,推动了劳动力和科技的双向流动。基于此,通过引进无人机施肥、自动收获机械等自动化装置以及智能化的系统,对整个农业生产流程进行精确的管理和操控,使工作的效率和品质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农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也为粮食加工和果蔬保鲜处理提供了可能,这样的近产地处理降低了食物的运送费用,提高了食物的安全性,增强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要让农产品和制造业实现更好地结合,应对企业的信息管理体制和物流分销网络进行优化,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可以保证从原料采集到加工到最终的销售过程都能顺利地进行。

农业与服务业融合

  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途径,通过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引入现代服务业元素,提高了农业本身的经济效益,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具体而言,农旅融合是其中的典型模式,它通过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服务业结合,创建了“农业+旅游”的新型业态。在此模式中,将农业与教育服务相结合,通过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也吸引了更多城市居民参与农业活动,增进了城乡居民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另外,信息化服务的引入,也是农业与服务业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农产品可以直接销往消费者,极大地缩短了流通链条,提升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回报,且农业信息化服务提供了科学种植和市场动态等信息,辅助农民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产业链横向扩展模式

  产业链横向扩展模式在农村产业融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此模式,相同或相似的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中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增效,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力,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在农业领域,横向扩展通常表现为地理标识产品的共同品牌建设,多个地区的农户联合推广特定的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共同的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策略,不同地区的生产者能够共享市场资源,提升产品知名度和消费者信赖度。产业园区的集群发展也是横向扩展的表现。在此模式下,将具有共同利益和发展目标的企业集中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共享基础设施、技术设施以及研发资源,产业园区内的企业能够实现成本共担、风险共担,进而提升整个产业园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农村产业融合遇到的问题

政策执行与地方适应性差异

  在实施乡村振兴和乡村工业融合进程中,存在着不同的政策实施和区域适应能力不同的问题。一方面,中央制定的各项决策都是围绕国家整体发展的,而各地区的现实状况又要求公共政策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由于在实施过程中缺少对当地特色的考虑,导致其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充分地兼顾当地的特殊需要与现实困难。另一方面,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可以对中央政府的政策进行很好的贯彻和调节;而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往往会因缺少相应的管理能力和资金的支撑,导致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难以有效执行。部分地区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策略,导致与长远发展战略产生冲突。

技术应用与创新不足

  在农村产业融合的进程中,技术应用与创新的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具体而言,农村地区比较缺乏教育资源,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使得新技术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普及与推广受到了许多阻碍,由于缺少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高科技的成果和手段很难在农村扎根。农村缺乏与高校、研究院所的协作,导致其研究结果的转化率较低,并未建立起很好的创新生态,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科技人才,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与效能。同时,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是耗时耗力的工作,很多农村因受财力制约,很难负担起高昂的科研费用,使农业研发的经济回报周期较长,导致投资人对其进行投资积极性不高。

人才短缺与培训不足

  在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人才短缺与培训不足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较差和生活设施相对落后,无法很好地适应高质量的人才在工作上的发展与生活需要,造成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流向城镇或者是发达的区域,这样的“脑力外流”使得农村人才储备变得薄弱。且农村缺少完整的专业技术训练体系,已有的培训课程覆盖面较窄,针对性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另外,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在农村地区极为稀缺,这些都制约着农村居民获得优质教育,导致农村居民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方面难以提高。基于此,我国农村在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上很难与大城市进行公平竞争,难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和专业技术人才。

金融服务不充分与资金匮乏

  在农村产业融合的推进过程中,金融服务的不充分及资金供给的匮乏是制约发展的关键障碍。一方面,许多农村地区仍然缺乏基本的金融服务设施,银行网点和ATM机较少,导致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途径受限。由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收益不稳定,加之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很多金融机构对于向农村地区提供贷款持谨慎态度,这直接限制了农村居民和农村企业的融资渠道,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即便融资成功,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知识和项目管理经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无法达到预期的发展效果。虽然政府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些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这些政策在实际操作中的推广力度和执行效果存在差距,未能充分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策略

强化政策支持与优化地方实施策略

  为有效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需加强政策扶持与优化本地执行战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激励机制。在政策制订上,中央政府要结合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构建差别化的政策架构,让当地政府在遵循大政方针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对实施办法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此过程中,要强化中央和地方的沟通和资料交换,保证政策的调整可以对当地的需要做出快速反应。在优化扶持层面,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补贴等手段,鼓励与农村产业融合有关的投资与创新,特别是生态农业、农村电商、农旅融合等新型和转型中的行业,更应该给予清晰的政策导向和财政资助。并对乡村产业融合政策执行状况进行定期评价,适时对不适应或低效的政策举措进行修正与完善,以保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与适应性。

推动技术革新与普及应用

  促进技术革新和普及应用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建立综合支撑系统,保证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变为现实生产率,进而促进我国农业和有关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专项资金,提供研发补助,支持科研院所、企业参与乡村工业发展的科技研发活动。并建立以科研院所、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对其进行重点研究,以提升其研究开发的效能与成果的转化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创建示范基地及先进典型,对新工艺进行展示与推广,提升农村居民对新工艺的接受程度与使用意愿。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让技术服务机构深入到基层,为农村居民进行实地的技术指导与指导,借助农业信息网、移动应用等数字化平台,拓展其推广和影响范围,让更多的人享受现代科技的好处。

加强人才培养与教育资源投入

  要实现全面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必须采取培养与引入人才、增加教育经费等措施。具体而言,政府要扶持和推动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到乡村建立分校或培训中心,专注于农业科技、农村管理和新兴工业方面的教学,注重实际能力的训练,密切联系地方产业需要。并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引导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实习基地建设、技术能力鉴定等环节,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针对资源缺乏的区域,通过线上教学资源、虚拟实验室等互联网平台及数字化技术,扩大乡村学子的学习范围,打破时空局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向需求最大的区域延伸。并加大对乡村学子的财政及政治扶持力度,鼓励其投身当地的乡村建设,培养出具有现代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从而加速农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提供金融创新与资金支持

  深化金融创新和拓展资金支持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一方面,金融机构应针对农村特定的需求,开发适合农业及农村企业的季节性贷款、保险产品及期权交易等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应具备灵活性高、风险可控的特点,能适应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且政府可以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提供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和贷款条件,降低农村居民和农村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增设服务网点、优化电子支付系统等金融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可及性和便捷性,提升金融服务的普及率,有助于提高资金的流通效率,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与农业技术公司合作,联合开发针对农业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农业科技的商业化进程。

  文章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的核心要素和发展模式,详细讨论了农业与制造业融合、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以及产业链横向扩展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揭示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如政策执行与地方适应性差异、技术应用与创新不足、人才短缺与培训不足以及金融服务不充分与资金匮乏等问题。因此,应强化政策支持与地方政策的灵活执行,加强技术革新与普及应用,大力提升农村人才培养与教育资源的投入,不断优化金融创新与资金支持策略,以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的有效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

  编校:肖慧敏

  网络:柳绣华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