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让新质生产力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新动力

时间:2024-10-30 14:08:26来源: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孟冉冉 秦 宁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注重创新的主导作用,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乡村文化具有高度适配性。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新动能,助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坚持思想引领、抓主抓重,夯实乡村振兴底气。“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延续乡土文化根脉,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乡村文化与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运用数字技术让乡村文化“活”起来,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目标,具备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坚持将科学技术引发的新动能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锚定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以实现生产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焕发强劲出创新驱动力,抢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的局面,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为技术新突破、经济新发展和产业新升级的有机统一,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下,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盘活优秀乡村文化资源,彰显乡村文化魅力,为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推动力。

传承乡土文化,彰显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是孕育优秀乡土文化的摇篮,反映了乡村地区的精神风貌和现实生活,彰显了乡村地区独特的精神风貌。新质生产力加持下,呈现出先进的文化形态,为传承乡土文化提供了技术支持。我国文物古迹、文化遗产一部分散落在乡村,受自然灾害以及人为过度开发的影响,文物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新质生产力与文物保护的结合,能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永久存储的优势,以“保护+创意”实现文物数字化的价值。龙门石窟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项目、故宫沉浸式数字体验馆、汉服互动墙等利用三维建模和数字化复原的方式,将文物精准映射到数字世界,对文物进行记录与真实还原,为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借鉴。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录制乡村传统戏曲、手工艺品制作过程、舞蹈等,以数字化形式保存文化元素,通过数字媒介渠道传播乡村特色文化,唤醒故土情怀,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扩大乡土文化受众群体,向世界讲述生生不息的乡土文化,展现浓厚文化底蕴,彰显乡村文化自信。

畅通信息渠道,拓展乡村文化传播场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乡村地区孕育发展、世代相传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本土文化,对培养乡村居民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以及带动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数字媒介技术具有高互动性、高参与性,以图像叙事表现形式使原有内容传达出新的感知。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在外学子、社会团体和企业主动成为“家乡推介官”,通过网络媒介展现乡村风貌,多渠道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不仅有效解决乡村文化当前所面临的遗失困境,而且有助于消除城乡区域互动障碍,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拓展传播场域,实现乡村文化共建共享。在云计算、AI、算法推荐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乡村文化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模式的局限性,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介质和载体,拓展了文化传播新场域。新质生产力下的数字技术以数据分析、算法优化和用户交互的优势,打破了乡村文化传播的边界,实现了多领域联动,塑造了可视化乡村形象,提升了民俗文化影响力;云直播、云游览等直播形式使人们不再拘泥于现场参观,而是足不出户感受乡村美景、领略乡村风情,实现乡村文化向动态转变,让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更具生动性、互动性,提升乡村文化传播效能。

集聚生产要素,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条件下,以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对原有乡村文化产业进行整合、规划,使乡村文化产业“不再拘泥于线下传统手工艺制造、文化活动类产业,转型为线上数字文化产业”。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有效释放了数据要素的价值,最大限度发挥数据要素的便捷性、共享性效能,激活生产要素价值潜能,助推乡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产业的融入,将传统劳动力从消耗体力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培育新兴职业农民,提高劳动力数字素养,推动乡村文化活动向新的现代经营模式转化,在减少人力物力的同时,催生去中介化消费模式,驱动乡村文化产业向精细型模式转变,促进乡村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充分运用互联网商业模式,打破乡村文化信息的壁垒,缩小时空距离,精准获取消费群体标准化信息,响应市场需求,进行创意设计和生产加工,实现乡村文化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扩大市场覆盖面。此外,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产品、民宿发展、生态旅游建设为乡村地区带来全新休闲娱乐机遇,激活新兴科技力量,孕育乡村虚拟手工艺品新形态,提升乡村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文化价值,实现农业、旅游业、生态资源的融合发展,延长乡村文化产业价值链,以智能化产业链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优化要素支撑,助推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乡村建设的要义是实现高质量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以及农村全方位数字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科技创新,以创新驱动为主导力量,注重关键性、战略性科技突破。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贯通科技创新成果与乡村社会推广的路径,加强乡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培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引入智能化设施,发挥对乡村文化记录、检索等功能,储存好、发展好乡村文化资源;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IP,促进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兴文化经济产业;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在乡村地区的转化应用,“强化对乡村关键领域的赋能作用,使数字乡村建设的物质载体不再局限于低层次、泛娱乐化的技术应用”,有效承接先进科技成果,优化乡村文化建设要素支撑。二是有利于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地区的发展使得人们利用数字技术媒介与其他产业人才进行无障碍交流,针对乡村网民特点,开设网络信息技术课堂,提升乡村居民利用网络的水平,学习乡村振兴优秀案例,熟悉数字党建、数字政府等数字化应用,有助于优化干群关系,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有效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另外,新质生产要素的运用使乡村摆脱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农业发展模式,倒逼传统模式向绿色文旅、绿色生产、绿色食品方向转变,推动乡村走向绿色发展、生态友好的轨道。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进路探析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升,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鲜血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科技赋能乡村文化”的趋势,有效提升文化创新的活力、广度和深度。有人文气息的科技创新更具亲和力和适应力,更能创造第一生产力并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带来“蝴蝶效应”。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对准乡村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和优秀人才,有效承接新质生产力,使其驱动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价值转化为实际的赋能效应。

传承本土文化,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乡村文化代表着乡村数百年的历史积淀,与乡村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乡村居民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蕴藏着当地居民独特的人文情感。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要继承乡村文化优秀内核,充分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焕发出其在新时代的新价值。首先,最关键的任务是保护和传承乡村本土文化。积极开展优秀乡村文化整理和挖掘工作,依托科研机构、博物馆等部门开展保护和修复工作;整体把握每一个地方的乡村文化特征,针对物态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分类施策,选择合适方式进行保护。其次,注重对乡村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依托乡音乡貌和文化产品,打通受众情感通道。以乡村文化精神为底蕴,借助新兴科技手段,与新质生产力并驾齐驱,捕捉人民文化需求,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实现乡村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跨界重组,增加创意文化产品供给,唤醒人民群众故土情怀;推动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现代性图景建设,打破地域界限,增强乡村文明底色,利用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对文化遗产进行采集,打造云展厅、云体验平台,生动展示背后的乡愁图景,打通乡村文化世界入口,实现乡村文化动态传承。同时坚守乡村文化优秀内核,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推进移风易俗长效化,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品质,破除乡村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营造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环境。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是乡村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点。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的投资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战略的引领作用,优化财政支出机制,保证乡村地区资金流动,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援助,持续提升乡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路径,做好普惠性乡村文化服务建设工作,积极接纳和推广新型数字技术,引导优质数据要素向乡村地区流动,为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强劲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完善基本性和发展性基础设施。新质生产力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根本价值在于为人服务。政府要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高效便民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乡村社会,完善道路、网络通信、应急管理、警务安防等与乡村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引进数字云平台、数字监控网络等发展性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前沿科技成果应用到文化服务各个环节,建立“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打造文化体验馆,以图像叙事的形式向游客讲解文化由来,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实现科技和文化的完美融合。

深化人才培养,打造高质量乡村人才队伍

  人才是推动创新和发展的第一资源。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是人,人才是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完善人才回流机制,吸引本土人才。各地政府要将本土人才振兴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当地高校优势,定期为当地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其适应数字化发展需要;推出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建立人才数据库,掌握乡村本土人才数量和结构,鼓励各类人才支持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激活本土人才资源。其次,优化人才培养分层机制。从乡村文化传承现实需求出发,提高非遗文化人才质量,建立层级式人才队伍,组织一支非遗传承人和具备现代数字技术的人才队伍;整合政府、学校、社会等资源,制定科学的乡村居民数字技能提升计划,推进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线上线下普及数字技术相关知识,培育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推动当地农民向新兴职业农民转变;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产业领军人、高校教师开展培训讲座,开展乡村传统工艺技能大赛、文艺交流活动等,挖掘优秀青年人才;开展乡村文化传承人进修班,培养乡村优秀文化传承核心人才。

  乡村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根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能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建设的典型性和特殊性,系统把握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夯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汇聚优秀人才、带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以“乡愁经济”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能够最大化发挥乡村文化价值,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建设之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绘写乡村篇章。

  编校:肖慧敏

  网络:柳绣华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